APP下载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外宣
——以泰山皮影戏为例

2020-12-08王源孙青玲李静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王源 孙青玲 李静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外宣研究现状

(一)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前者主张为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服务,而后者主张为源语和原文作者服务,保留异质性。文化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和民族性,在文化翻译中大多数学者都主张采用异化的策略,这样有利于体现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更加真实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二)非遗项目的英译实践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工作起步较晚,只有十多年的时间,可借鉴的相关研究比较少,研究难度较大。但是随着非遗项目认知度的不断提高,这一领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陈芳蓉(2011)提出了非遗英译的三个难点:非遗名称翻译,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以及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转换;提出了直译,直译加音译,音译加解释,音译加类别词,音译加文内解释,有限泛化,绝对泛化,合理断句以及合理增补主语和连词等对策。吴克炎(2011)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文版进行了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凸显非遗重要信息,如摘译起源、特点、表现形式、历史文化价值;不可过多使用音译;非遗信息要精确无误;非遗英译文要地道。覃海晶(2015)从生态翻译视角探讨了非遗外宣翻译,提出了“异化,零翻译,直译,音译和直译加音译”等翻译策略。许敏,王军平(2016)对非遗的文化概念进行了研究,同样认为应采用异化策略,总结出五种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音译,音译加意译和音译加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条翻译原则:1.语言客观逻辑性强 2.语言简洁。如翻译“泥人张”采用直译Clay Figurine Zhang,翻译“西安鼓乐形式之一的坐乐”采用直译加注sitting music,a delicate form of performing inside a hall,in which performers follow a fixed musical pattern,翻译“宣纸”采用音译Xuan paper,翻译“折子戏”采用音译加意译zhezixi,highlights from operas,翻译“吊脚楼”采用音译加注diaojiaolou,wooden houses projecting over the water,built and inhabited by minority groups in southwestern China。

(三)非遗英译存在的问题

非遗英译外宣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非遗项目的英译集中在其中一部分类别的研究,涵盖面不够全;其次,非遗项目的英译重点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此外,非遗项目的英译外宣对项目的本体研究存在一定不足,有些译者断章取义,没有吃透非遗项目的内涵和实质就进行翻译,这样的译文不仅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反而可能会误导国外受众。就具体的翻译方法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使用音译,吴克炎(2011)举的典型例子“云霄开漳圣王巡安”被译为“Yunxiao Kaizhang Shengwang Xunan”。音译适用于简洁的文化概念专有名词,而这里八个汉字全部采用音译显然很不恰当。

二、皮影戏的英译外宣

(一)皮影戏英译外宣取得的成绩

中国皮影戏于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迄今为止已经有大约9年的时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对一段关于中国皮影戏的英文介绍,该段英文介绍包括192个单词,主要介绍了皮影戏的表演形式,适用场合,表演者所需具备的技艺以及传承途径和皮影戏的社会作用等等。

作为皮影戏流派之一的泰山皮影的独特魅力在于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这一绝活有1700多年历史,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目前皮影“十不闲”绝技只有泰山皮影的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先生能掌握。在对泰山皮影进行英译外宣时,应突出“十不闲”这一亮点。中国日报英文网站上曾经在2017年对泰山皮影进行过报道,采用的是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shi bu xian,busy doing 10 things at once。

(二)皮影戏英译外宣存在的不足

首先,英译外宣中忽略对皮影戏历史发展的介绍;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上对皮影戏的介绍没有涉及皮影戏的历史这一重要信息,这正是西方读者可能非常感兴趣的一点;皮影戏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在唐朝和清代都非常兴盛,元代还曾经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见在中国古代皮影戏已经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传播到国外,因此对皮影戏的历史进行英译非常有必要。其次,对皮影戏经典剧目的介绍不足。不同流派的皮影戏有特色鲜明的经典剧目,可以选择一些广为人知的剧目进行介绍。再次,对皮影戏的有关文化专有名词的英译外宣应加强,文化专有名词的英译在采用异化策略的基础上应使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异质文化的多样性。

皮影戏的英译外宣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领略这一民间戏剧的独特魅力,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