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及月亮神话考证
2020-12-08周梦雪
周梦雪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00)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月亮崇拜,其与秋分祭月在文化形态和实践上相吻合,民间的中秋祭月活动正是对远古秋分祭月传统的继承发展和世俗化的结果。萧放在他的《中秋节俗的历史流传及当代意义》一书中提到,日月崇拜属于原始文化范畴,并且“日”与“春、阳”,“月”与“秋、阴”在时间属性上相对应,从周代起就有春分朝日、秋分祭月的习俗,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而中秋节正是起源于此。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中秋节与“月亮”不可分割的关联。而在中国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中,嫦娥奔月无疑是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一般以为,嫦娥奔月神话最早的记载来源于《淮南子·览冥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但经过资料查找和考证,我发现其最早记载应该是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后来佚亡的《归藏》《文心雕龙》中对此有所记载:“《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以此可证,嫦娥奔月的神话在更早在战国初年就已经基本成型,但在嫦娥神话的流传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对“嫦娥”形象的价值判定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经历了由丑到美的过程。
较早记载“嫦娥奔月”故事的《淮南子·览冥篇》,把嫦娥描写成一位道德有失的妇人:嫦娥因贪图长生和美貌,偷食了西王母赏赐给其丈夫后羿的不死药,最后升天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精”。后来的《全上古文》辑《灵宪》,还将其描述成变身为蟾蜍的月精,形象十分丑陋。在这个版本里,不是玉兔,而是嫦娥自己被罚作捣药的苦工。嫦娥的负面形象自魏晋六朝开始转变,她不用在月亮上捣药,而被安置于天宫中,文人雅士开始将嫦娥描写成一位美丽的仙子,但诗歌数量还不算多,到唐代后才开始层出不穷,李白就曾在《把酒问月》中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姐娥孤栖与谁邻”,同情她以前在月亮上的孤单生活,而原见于古本《淮南子》以及唐初徐坚等编撰的《初学记》中还加以引用的“托身于月,遂为蟾蜍,而为月精”等语句也在传抄中被删去,成为今本《淮南子》的状态了。
后来,人们结合各种神话素材,对“嫦娥奔月”这一神话进行更多再创造,其中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是:嫦娥为了保护后羿的不死药不被蓬蒙抢去,自己不得已服下它才升天成仙。在这个版本的故事里,嫦娥不再是因犯偷盗之罪而被惩罚的恶妇,而是一位美丽善良,不惧恶势力的月亮女神。嫦娥形象的这一转变,除了来自于文人雅士的歌颂和对于“月亮女神”本身的美感取向,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种对于月亮女神正反形象的再创造也正是我们对于太阳历法和太阴立法信仰变化的典型证据呢?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月亮神话中的主角都是女性,这又不得不回到开始时我们谈到的月亮所属的阴性与生殖崇拜及繁衍意义其实,在古代文化中,将月亮与女性结合起来并不是偶然。人们根据男女性别的特点差异将太阳、月亮赋予了不同的性别含义——阳性与阴性。据《礼记·礼器》记载:“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别,夫妇之位也。”这里将月亮与女性都归为阴性一列,并且将月亮作为女性的象征。可以看到,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太阳和月亮作为阳和阴的代表。西汉初年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日者,阳之主也,是故春夏则群兽除,日至而麋鹿解。月者,阴之宗也,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蠃龙焦。”即太阳是阳类的主宰,所以春夏两季兽类要脱掉旧毛,夏至冬至时麋鹿会脱掉旧角;月亮是阴类的根本,因此月亮减少时鱼的脑髓会减少,月亮消失时螺也会瘪缩。崇拜日月,对最早的原始社会人民来说,与生死有关: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中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的说法,王逸注:“夜光,月也。育,生也。言月何德于天,死而复生也。一云:言月何德,居于天地,死而复生。”原始初民依据月缺月圆的现象认为月亮是生命不死、再生的象征,它象征着死而复生的力量。同时,先民们发现月亮的圆缺、朔晦周期与江海潮汐、女性信期及蚌、蜃等水生动物的生长周期均有着同步、感应的关系,因而很自然地将月亮与生育、生命联系起来。另外,月亮的圆缺周期也被认为与女性月经周期相吻合,并以此命名。
在汉墓砖画中,太阳神伏羲手捧太阳,月亮神女娲则手捧月亮,而身为女性的女娲也正是神话中创造人类的始祖之一,另外嫦娥与女娲是否为同一形象这一点也有学者进行过考证推测,这正说明了月亮崇拜与女性崇拜互为表征的密切关系,其思想中心则是“女性—月亮体化”的原型心理,认为月亮与女性是“区别又转化联系的生命统一体”,即月亮是女性的化身和象征,这决定了月亮所具有的女性特质包括阴柔、生殖等功能。在古代,人们还口头相传着“感月而孕”的说法:把月亮周期与女性生育能力联系起来,认为月圆之夜出生的孩子特别多。而对于生殖崇拜,其与女性崇拜的联系更是颇为密切,因此与月亮崇拜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三者关系交汇互融,形成了以月亮、女性为中心的求子、生殖祭祀心理和行为。因此月亮崇拜与女性、生殖崇拜交织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习俗,影响着社会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