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油画技法中明暗色调表现的应用
2020-12-08李敏肖慧敏叶猛
李敏 肖慧敏 叶猛
(湖北师范大学,湖北 黄石 435002)
明暗色调在古典油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古典油画技法中明暗色调表现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梳理出古典油画技法与明暗色调表现的关系,从大师们的作品中去理解明暗色调表现,激发我们对于明暗色调表现的思索。
由此,本文从油画中明暗色调的概念谈起,分析明暗色调的色阶以及三种调性的表现,以在古典油画技法中产生的明暗色调表现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表现具体分析明暗色调在油画中的作用,围绕明暗色调在油画家的作品中来进行分析,最后以明暗色调在古典油画中的应用来加深对明暗色调的了解。
一、相关理论概述
在油画中色彩的明暗程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色彩中如果加入白色越多它的明度就越高,在色彩中加入黑色它的明度则越低,下面就以油画中明暗色调的概念以及作用进行展开分析。
明暗色调根据孟塞尔色立体理论可以分为九个色价,也就是所说的“明暗九色调”其中色彩的三大属性分为明度、纯度、色相,无论是从黑白角度还是色彩角度它们都具有明度上的属性。明暗基调它又包含高调、中调、低调,并且明暗九色调中的每一种调性又分为了长中短对比并最终形成九调。从色介中可以分为十一个介区,分别是从最黑到最白排列出来的,在这一个介区中又可以分为三个调性,分别是高调、中调、低调,其中0—3度为低调,4—6度是中调,则6—10度为高调。其中在0—3度的低调中又可以分为低长调、低中调和低短调中调可以分为灰长调、灰中调、灰短调,在高调中它包含了高长调、高中调、高短调。
二、明暗色调与油画家的作品分析
在油画家的作品中最能清晰的去理解明暗色调的应用,下面我们就以莫奈的作品《卢昂大教堂》来展开。
在莫奈作品《卢昂大教堂》中所表现的是在同一地点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色调,将作品调成黑白色调,这样有助于我们区分出明暗色调的变化,其中《卢昂大教堂》是莫奈依据阳光在不同的时刻照射到大教堂上的不同效果。其中在早晨的时候色调是明亮的属于明暗色调中高调区域的范围,在画面中呈现出偏暖黄的整体色调,暗部随着太阳的移动接近蓝紫中午的光芒带有着微妙的白色以及淡淡的黄色从而进入中调区域的范围之中,在教堂的亮部和暗部中它们随着阳光的变化而逐渐成为黄昏时的景色从而进入了低调区域的范围。在早晨中,它的暗部区域占据了整幅画面的20%,灰色部分占据了整幅画面的30%,亮部区域则占据了50%,由于阳光接近正午时分的亮度,它的亮部区域要相对早上来说要多一些,占据了整幅画面的30%,暗部在整幅画面中占据了10%,其他部分则是灰色,它占据了60%,由于时间的推移,在处于正午时分所绘画的,它的整体色调比较的明亮,它的亮部区域占据了画面的30%,灰色区域在整幅画面中占的比例是最多的,占了70%。所处的时间段是下午十分,在下午时由于阳光的转移,暗色区域的比例范围扩大,占整个画面的50%,亮部占据40%,灰色区域占据了10%。在三四点中,它的暗部区域占20%,它的灰色区域在整个画面中的比例相对来说较多,占据了80%。该时间段处于傍晚时分,因此画面的大多数氛围几乎是灰色,极少数是亮部区域,其中灰色部分占据了90%,亮部区域占据了10%。
三、明暗色调在古典油画家中的应用
在古典油画大师中,例如从杨·凡·爱克到提香、卡拉瓦乔、鲁本斯再到伦勃朗、维米尔等大师,他们无处不在探究灰色调表现的应用,并将灰色调表现的技法应用在古典油画的作品中。
提香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长寿画家,他大胆的改进了以薄染为主的透明画法,并使用罩染技法。他注重色彩的对比,一改拘谨的技法,提香的画从近处看的话非常的凌乱,但是我们往后退离远去看的话会给我们带来神秘的审美感。他的作品往往会在低调区域的低长调为主或者是画面的不透明色之间涂上透明的深色。
以提香的作品《维纳斯和阿东尼斯》为例,他巧妙地运用了明暗色调表现的技法,在画面中男士的头部处理的恰到好处,暗部和灰部以及亮色衔接的非常和谐,脸部的正面由于受光面积较多,在侧面,受光面积减少,由灰色渐渐向暗部过渡,从而使脸部的立体感更加强烈。通过明暗比例的对比,形成了主次,亮部区域主要分布在女士的背部,灰色区域分布在男士的肤色中,背景大部分为暗部区域,并且在肤色上利用了明暗色调表现的技法,突出了其人物的立体感。还形成了明显的色介,亮部占据了30%灰色区域的色阶占据了20% 其他的则为暗部区域占据了50%。在整幅画面中提香对维纳斯唯美的背部进行描述的时候其实也给欣赏者带来了对维纳斯她本人的一种描述,使整幅画面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