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体适能理念的大学体育教学改善策略
2020-12-08于西增
于西增
(景德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近年来大众健身领域出现体适能概念,最早由美国健康体育舞蹈组织在1987年提出,计划体现了学校体育发展趋势,由于体适能与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健康体适能在提高学习效率,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发达国家得到大众广泛重视参与,近几年我国开始对体适能的研究,相关理论方法在体育俱乐部得到应用,一些高校开始对体适能探讨研究。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国民体质监测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肩负实现学校全面素质教育体育教学使命,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反映出高校体育教学多方面不足,改革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设计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需要的体适能教育非常必要。
一、体适能教育理念简介
体适能是体育健康教育领域新兴的外来术语,最早为美国科学家提出,旨在帮助青少年儿童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计划核心内容是改善有氧体适能,身体成分等作用与健康相关知识方法,体适能体育名词在各国出现,不同国家地区对体适能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
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体适能包括健康与技能体适能,基胺可归纳体适能是机体维护健康的基础,是保持愉快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20世纪80年代初生理学界率先引入体适能概念,认为是反映机体适应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指标,是运动训练新思想的指导性概念。不同专家学者对体适能的表述不同,对体适能视为人类适应生活所需具备完成体力活动的能力的内涵认识基本一致。广义的体适能是身体适应能力,包括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与疾病抵抗能力,狭义的体适能专指身体适能。世卫组织对体适能的定义是除应付日常工作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软,有余力享受休闲的能力。
二、体适能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体适能教育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体质状况逐年下降,引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体适能教育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为满足学生需求提供支撑,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等。当前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满足学生需求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体适能理念为学校满足学生需求提供了依据。体适能教育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根据学生差异制定教育内容。普通学生与运动队学生体育课程不同,运动队学生是具有体育运动天赋优势的学生,体适能教育主要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对学生划分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进行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三、基于体适能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滞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课教学不受重视等问题,提高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需要在体适能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差异制定针对性的锻炼计划等措施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发展。
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独立体育锻炼态度等培养,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的体育教学要将健康体育锻炼方式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体育课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课教学中要贯彻体适能教育理念,首先要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一定了解,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结合学生情况制定体育锻炼计划,为学生留出部分时间练习,对学生锻炼效果进行评价。
体育课教学中要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锻炼计划,让学生学会对自身体育锻炼间自评,使学生将所学体育知识应用于体育锻炼中,基于体适能教育理念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为学生长期锻炼习惯养成奠定基础。随着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前体育教学需求。体育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学中要以体适能教育为基础,强调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传授健康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完成体育课程教学后要进行相应教学评价,应基于体适能教育理念完成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体育认知等进行综合评价,体育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体时能教育可以发挥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等形成提供帮助。体育课教学改革是我国体育教学发展趋势,体适能教育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
四、结语
健康体适能教育理念是体育教育新兴科学教育理念,对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健康体适能理念引入我国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推广取得良好成效,由于各地对体适能教育理解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不同的操作方式,要想充分发挥体适能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需要深入理解体适能教育的内涵,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与学生身体素质条件,针对性地制定体育教学训练计划,增强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体适能教育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