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法规范与生态保护研究

2020-12-08南卡曲旺

时代人物 2020年28期
关键词:习惯法蒙古族藏族

南卡曲旺

(汉口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212)

相比于汉族人民,少数民族对于人文生态环境更为重视,强调和自然界和谐相处,相互适应。因而在意识形态、衣食住行等很多方面,都开展了很好的文化适应创造。很多少数民族对于自然生态保护,都有习惯法规范,其中体现了深刻的神灵崇拜和宗教禁忌,对于保护神态环境,促进民族繁衍生息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神灵崇拜和宗教禁忌中的生态保护规范

宗教通常可分为原始宗教和认为宗教两个方面,人们当前所熟知的宗教类型大都是认为宗教,如基督教、佛教等,都是因为畏惧神灵、寻求精神寄托而建立。绝大多数宗教都有自己的宗教禁忌,例如信奉佛教的民族,都要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受此影响,西藏政权领袖达赖喇嘛和历任摄政,规定了不允许伤害除了野狼、老鼠之外的其它生物,违者将受到惩罚。因此,藏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情况都比较好,与宗教禁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藏族将自然界的万物都看作有生命的,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1]。原始宗教信仰形式中,图腾崇拜最为多见,指的是某个族群相信其与某种动植物或无生物存在血缘关系,并将其作为族群的象征、标志、名称,也有相应的传说、禁忌、信仰。例如藏族不允许猎猴、彝族不允许打虎等。有些民族认为图腾摸了要脱皮,吃了要掉牙甚至死掉。很多少数民族都认为图腾是本民族的保护神和祖先,图腾物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少数民族法通常是自然神权法,很多少数民族都相信万物有灵,如很多民族以山神或神山崇拜为自然崇拜形式,认为山神管理着人们的生老病死,因此规定不许上山打猎或砍伐。

少数民族历史上的法律规范及生态保护

在生态保护中,少数民族习惯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少数民族历史上,曾有很多法律规范都涉及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北齐后主天统五年,规定禁止用网捕捉鹞、鹰或其它观赏鸟类。辽道宗清宁二年,规定在鸟兽繁殖季节,不能在野外纵火。北元时期,规定偷猎野生动物者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清代,西藏地方政府规定了明确的封山禁令和封川禁令,在规定时间内不得上山打猎或下河渔猎。藏族和蒙古族地区有大量的牧民,对于自然生态、动物、牲畜都非常重视,对于牲畜和其它珍稀野生动物,都要注意喂养和保护。如四川藏区规定了不准打猎和伤害有生命的东西。西藏地区规定了不能猎杀鹿、鱼或其它禽兽,对西藏山谷中所有的无害动物,都要保护其生命。对于非法砍杀牲畜者,都要给予相应的惩罚[2]。哈萨克族、蒙古族对于草原的保护非常重视,规定了禁止乱挖乱掘草场,搬迁时必须严格熄灭火种,如果引起火灾,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蒙古族禁止砍伐居住地区和道路两旁的树木,也不能砍伐果树。傣族规定不能坎森林中间的树,不能打飞入村寨的鸟,否则都要接受惩罚。

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法规范中的生态保护

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很高的依赖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村寨、一个民族的生死存放。在少数民族中,环境保护规范主要以野生动物、耕地、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为主要对象,这些资源和少数民族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是少数民族生存和活动的基本保障。由于不同民族的生产方式、所处环境不同,因而在习惯法规范中,保护强度、范围、对象也有所差异。例如,蒙古族采用草库伦的方式保护草场,用栏杆将草原隔成藩篱分别圈起,不让牲畜随意进入,通过人力更新植被的方式,修养和恢复牧场[3]。南方的普米族、阿昌族、纳西族、彝族、高山族、黎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等山地民族,在历史中都曾依靠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生存,通过破坏和补偿的机制,调整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因而并没有对森林造成威胁,至今仍保留很高的森林覆盖面积。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够实施有效的法规措施,因而能够保证当地自然资源长期良好,生态环境理想。甚至一些不成文的习惯法规范,也契合了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日常习惯,因而得到认可和执行,对生态保护也有重要的价值。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近年来,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果不断显现,生态保护就显得更为重要。从古至今,少数民族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在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法规范中,也有着很多生态保护的内容,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习惯法蒙古族藏族
The Light Inside
习惯法的修辞—辩证观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再谈婚姻的定义:尤以一妻多夫制、继承权及僧伽罗人的习惯法为例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