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08马金秋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马金秋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禹村镇中心小学,山东 新泰 271213)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注重其学生的主体发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有助于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同时,小学是学生夯实基础、培养技能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打牢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是广大教师教学发展的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发展中,部分教师未能把握学生的主体学情,缺乏有效的组织方法,影响其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因此,本文从导学互动、课堂问题、个体成长三个方面出发对此展开探究。

一、开展导学互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础技能,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受本位思想影响,常常“主导”课堂活动,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而将导学互动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以导学案为依托,展开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发展,灵活开展导学互动,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方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课堂要求。

例如:在《纸的发明》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利用导学互动的形式,预设相应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如“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用什么来当纸的?”“东汉的蔡伦是怎么制造出纸的?”“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呢?”等问题,把握学生的阅读方向。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进而展开互动问答活动:“东汉的蔡伦是怎么制造出纸的?”“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通过导学互动的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使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

二、设置课堂问题,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课堂问题的设置往往能反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发展起到提升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情况,将其问题进行延伸与拓展,深化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合理有效的设置课堂问题,把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效果,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避免超纲、低效等现象发生,影响其课堂活动的整体性。

例如:在《赵州桥》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通过自主阅读、指引导读的方法,对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和好处产生初步的认知基础,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设置相应的课堂问题:①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主要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②“创举”是什么意识?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③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④文章已从1-3 自然段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 自然段呢?通过对课堂问题的灵活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三、关注个体成长,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面对抽象的情感思想、复杂的语言手法,学生个体难免存在差异化理解的现象,这种学情表现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效果,还使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状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兼顾每一位学生的认知发展,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促进其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花钟》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化学情现象,我对此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的过程中,打牢自身的语言基础,提高理解能力。同时,我还结合各组的发展情况,设置不同的小组探究问题:“不同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说一说昙花九点开放的原因”等问题,以此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对导学互动的开展、课堂问题的设置、个体成长的关注,不仅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还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自主能力得到加强,有助于打牢学生的课堂基础,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立足学生的发展本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