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音乐心理学视角谈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0-12-08杨依依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心理学心理

◎杨依依

一、定义

(一)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并与认知、操作能力都相关。卡尔·西肖尔认为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个感知能力以及音高控制、音强控制、音乐联想和记忆力。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音乐能力被认为是个体在任何时候所达到的音乐技巧和音乐理解的水平。音乐能力的水平是由任何个体结合其能力倾向与习得呈现出的结果。关于音乐能力的定义许多研究者都给出了不同的内涵,总结其相关的观点,从广义上来讲,音乐能力包括了音乐的审美能力、音乐表演能力、以及音乐的创作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先天潜能和后天学习的成果。

音乐能力的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一样的特征。研究者通常会把眼光集中在婴幼儿与青少年时期,因为研究普遍认为这两个时期的音乐能力发展的速度是最具潜力的。但是,幼儿和青少年时期虽然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但我们也应该要关注音乐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成年以后,审美的心理结构方面在不断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甚至可以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二)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是人们以审美方式把握音乐作品的特殊能力,包括声色感、审美操作技巧、审美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记忆力、表现力、意志力、创造力等。

二、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涉及的心理活动规律

音乐审美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审美感知开始,进入审美体验,最后达到审美启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受到了审美主体的心理要素和客体的形象与意象的影响。从根本上看是音乐中物理结构与主体生理、心理结构之间的协调运动和双向交流的过程。

(一)音乐审美的生理机制与听觉特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审美和人的听觉特性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当人们听到一首歌时,声音会从耳器官的神经纤维从而进入大脑皮层,在一系列整合中随即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人的听觉能力是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性的,但人类的音乐听觉能够逐渐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在音乐实践中能够拓宽新的神经通路,产生超条件的反射活动,从而能够加强和丰富对音乐结构的感受和理解。因此,我们在了解音乐审美的生理机制基础上后可以得出,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音乐实践中去丰富音乐审美的经验,这也说明了音乐教育在音乐审美中扮演着的重要作用。在听觉的有限的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听分析器条件反射活动,进而发展为听分析器超条件反射的自由能动的机制。

(二)音乐审美的心理本质

在音乐审美中,把握音乐审美活动的心理本质尤为重要。音乐审美的活动过程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审美态度等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感的影响下,运用音乐审美感知去识别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并对此开展联想与形象,从而获得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和评价。从本质上来说,音乐审美活动中主要的心理状态是对音乐审美对象的心理期待状态和心理意识状态;音乐审美活动存在的心理特征主要是音乐审美移情特征。其主要包括音乐审美的材料认知、人格体现、情境心理与心理特征。

音乐审美的对象是音乐作品。从客观上看,是一些运动着的物质。这些物质材料就是经过人为的选择和组织成为了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音高、节奏、音量、音色等。这些基本要素影响着人的主观感受。例如在聆听音乐时,由于音乐材料本身的协和性质,审美的主体能够有一个直接的感知音乐是否和协或者不和协。这是一种由于音乐材料的物理性质对主体听觉的生理作用。同一首乐曲,有人觉得和协有人却感觉不和协,这是由于主体不同的审美经验的影响。这两种感知觉共同构成审美主体对音乐材料的感知觉心理倾向性——认知期待。同时,在审美主体接受刺激时,他们倾向与将自己熟悉的节拍、结构、音响等形式进行分组,来达到方便感知、体验、理解的目的,这被称为是知觉分组。

除了对音乐审美材料的认知,人格也在音乐审美中扮演着一个重要重要。人格,在心理学上解释为人的个性,包括了性格、气质、能力。而音乐中审美人格体现在能力、情感、态度等维度上,并且审美主体的文化结构也与人格维度有极大的影响。除了人格,音乐审美中也存在性别差异,在一些音乐研究中,发现男性节奏感强于女性,而女性对音乐表达上,力度变化的感知上较为出色。

在音乐审美中,不同的文化语境制约着音乐审美心理。审美主体所处的文化语境不同,会影响其对音乐审美对象的审美评价和判断。因此,从本质上来看,音乐审美心理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复杂的完整心理。它与普通心理学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审美心理过程也是审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集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过程尤其活跃强烈。人格影响着音乐审美心理,同时一个人良好的审美心理形成也能促使人格心理的健全发展。对音乐审美心理本质的把握,不仅有助于人的审美实践的展开,也有助于心理美育的开展。

三、音乐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思考

当前,音乐美育在新时期的美育活动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性。提升高校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综合素养,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目前,有关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的论述比较多,但从音乐心理学视角去思考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的并不多。因此,笔者结合前文中音乐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从客观层面对如何培养高校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提出了几点思考,希望能给予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途径上一些启示,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将音乐心理学如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供理论基础。

(一)学校层面

要创设聆听音乐的氛围。音乐审美的听觉机制与生理特性决定了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和丰富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听觉感受。高校通过设立音乐电台、广播站、定期举行音乐会、各类音乐艺术活动等方式营造“人人听音乐、人人爱音乐”的氛围,使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拓宽神经通路,提升其音乐感受力。

要开设音乐欣赏课程。音乐欣赏课程是音乐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其他非音乐类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学生能通过本门课程学习音乐艺术理论、鉴赏音乐作品等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人文素养。它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音乐。由于学生个体拥有着不同的审美经验,其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觉心理倾向性是不一样的,音乐欣赏课程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感性经验能够转变为理性经验,加深对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要打造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在音乐审美中,不同的文化语境制约着个体的审美心理。审美主体所处的地域、时代等等,都会影响其对音乐审美对象的审美评价和判断。高校学生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其个体审美心理与校园文化环境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高校通过开设中西方文化的课程、讲座;开展国际化的交流活动;举办民族、地方音乐文化活动等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音乐作品的内涵。

(二)教师层面

要尊重学生在音乐审美中的内在发展规律。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使可持续性的,在每一个阶段发展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了更加完整的心理结构,其音乐审美能力能够得到高速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大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引导其进行音乐审美活动。同时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性别和人格的差异,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审美差异性,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中既能求同、也能存异。

要引导学生在音乐审美中的价值意识追求。音乐审美活动能使学生得到直接的体验和情感观照,并使学生能够对真假、善恶、美丑进行评判。对音乐审美价值的评判也影响其音乐审美的能力。大学生有着相对独立的思维和价值观,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理想。教师更应该从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逐渐引导学生过渡到音乐的评价中去,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的价值内涵,从而进入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中。

要鼓励学生在音乐审美中的创造想象。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创造和想象是审美活动进行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能够从想象中体验到更为强烈的情感,从而深化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教师应该从音乐作品的要素入手,利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联觉,让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把握基本的审美形象,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的再创造与想象。

四、结语

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外的发展较为迅速,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体系。而国内学者近年来也逐渐把目光聚集到了这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门学科,并积极投身于国内音乐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同时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把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课或选修课进来进行开设,为音乐心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了音乐审美心理以外,还有许多有价值的音乐心理学问题值得研究者和教育者去关注和思考,尤其是要思考如何将这门学科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心理学心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