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驱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0-12-08廖建
廖建
(江西省龙南市新都学校,江西 龙南 341700)
有学者认为,任务可以是一种问题状态,人们面临任务时,由于经验局限而表现出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以使用的策略来完成,这种当前状态和目标之间的差异就构成了任务。因此,任务驱动学习,既被称作为“基于任务的学习”,也可被称作为“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适应以学生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取得进步,需要认真研究,要尽最大努力争取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进步。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丰富的任务
对于小学生来说,针对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是困难的,培养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对于问题的感性认识方面远远超出了理性知识方面。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样,在教学中引入任务情境对学生学习数学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知识中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动探索精神,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教学的发展,每个班级应体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教学目的是相同的。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先要对“任务”进行设计。按照传统观念,教师往往依照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掌握立方体的性质、体积公式等,学生可能认为本课的任务很简单。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时,这里的“任务”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更为丰富。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如:概念、公式等。其次,鼓励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它。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何根据立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来推导并计算出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这样,教学任务具有灵活、开放和难以完成的特性,既可以满足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的灌溉,刺激学生精神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索更多知识的欲望。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明确多元化评价
关于对具有实际任务的学习的评估,教学和评估必须侧重于学生完成任务的完整度和实际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也表明评估并不仅仅只关注在小学生获得的结果,更最重要的是评估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在任务驱动学习中,通常可以根据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估,进行多角度开展教学评价。教师教学和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的方法,每个步骤都需要老师确认实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教师努力使学生的意识参与到其中,并给他们确定定向,以便学生学会提高创新的知识。
例如,在整个学期进行到一半时,可以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提出对教师教学方式或模式的实用性建议或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合理要求与评价。这样的师生互评能有效地改善和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智力开发提供好的条件。如当学习到“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始折叠不规则的纸张,根据自己的想法折叠不同的角度,通过折纸的过程来感受不同的角度组成的角来对角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否有关系?”这个结论由学生自己动手研究会有更好的理解方式,而且理解会比较深刻。再提出角的性质:“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教师可以发布任务,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角。有的学生可以发现:“桌子,黑板,讲台等是直角。”对于快速找出生活中的角,教师积极反馈与表扬,对于找错了,或者找不对的学生应该及时鼓励,再强化角度的知识点。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积累拓展性知识
课堂教学很重要,课外教学也是同样重要的。开展课外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巩固自主学习的重要地位。课外教学不是学生在学校上学后回了家也要上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放学后能有效学习,并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保持对知识的连贯性。
例如:当引导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时,课堂上的教学受到限制,教师可以将知识扩展到课堂以外。如书中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同学们努力发现在生活中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否举例说明这些图形的特点或者问题”,教师应给学生进行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并且要求学生下一节课上课时将自己准备的实例讲解给大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时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连贯性,当这节课接近尾声时,教师应该针对本节课讲解的内容或下节课将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课下进行探讨,既能让学生对当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回顾,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下节课讲课内容的兴趣。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学习一方面强调了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如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尤其是情感和认知参与。因此,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下建立有效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既要适应小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满足对学生的教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