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探索
2020-12-08朱一华
朱一华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最多。在人的语文素养中,阅读理解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阅读教学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听话、说话、作文能力;同时阅读可以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阅读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及意义
(一)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是现代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的主要区别之一。在小学低年段有口语课,而到了中、高年段,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这一重要任务主要应该由阅读教学承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课文创设话语情境,安排口语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当然,在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复述和背诵等基本训练也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词、句式的积累;通过阅读,认识并学习语言知识以及文章的遣词造句以及布局谋篇的方法;通过阅读了解作者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的方法和策略。有人认为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是作文课的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作文课上,学生运用的是“已掌握”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而这些“已掌握”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则主要是阅读教学中习得的。所以阅读教学应该与作文教学形成合力,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除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外,还能极大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外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阅读教学的内容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阅读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即有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又有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在语言文字训练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人文教育。主要包括:1.常规阅读教学内容:词句段篇的教学。2.阅读技能的训练: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复述等。3.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感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欣赏能力、阅读评价能力、阅读探究能力、阅读创造能力。
三、阅读教学设计原则
(一)以读为本,自主感悟原则
中国古代语文特别注重学生的自读和自主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以读为本,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充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去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体会、领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组织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自读、问疑、交流,理解了课文,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重点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阅读教学理念的变化,即要将以过去重认知、被动接受的阅读、转变为注重发展、主动探究的阅读。那么学生就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阅读感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欣赏能力、阅读评价能力、阅读探究能力、创造性阅读能力等方面。如果“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这三点都以阅读能力为出发点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质量必然会有明显提高。
(三)循序渐进的原则
所谓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是指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不断提高的教学原则。也就是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是由学生阅读理解的规律决定的。学生的阅读理解具有阶段性。学生理解一篇课文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初读阶段提出问题。对于一篇新课文,学生读过之后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再因势利导将学生情感态度朝着预期的方向引领。2.熟读阶段要分析解决问题。初读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深层次的阅读。通过讨论、交流、解决心中的疑团。这个阶段最能体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3.归纳总结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过程中,学生表现各种观点及时归纳总结,以求对文本有科学的全面的理解与评价。如此循序渐进,阅读能力定能得到提升。
(四)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原则
阅读教材不能只停留于教材,以课本为依托,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开阔学生视野。课堂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阅读资源和阅读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其他图书、报刊、网络、图书馆等。因此,必须在搞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加强和阅读环境课程的开发。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如教学《长征》时,让学生阅读关于长征的故事,作为理解是诗意的背景资料。教学《惊弓之鸟》时,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成语故事等。
四、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注重人文熏陶,塑造健全人格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而是要通过一篇篇声情并茂、富有特色的文章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教材内容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学生会在与本文的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表现为:通过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感悟,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接受知识,培养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人格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
(二)加强语言实践
1.多读和感悟相结合。应当增加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教师常常以理性分析或者机械练习来代替学生的阅读。2.积累。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3.运用。语文的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
(三)平等对话,自主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包括三点:第一,师生对文本的解读。第二,师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第三,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文本的交流与分享。对话就是感受、体会、交流、评价、创造等。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不能用自己的讲来代替学生的读,要让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成为学生享受审美和再创造的过程,使他们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