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白银市黄河战鼓的传承与发展

2020-12-08李川青海民族大学

艺术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遗产

□李川 青海民族大学

一、黄河战鼓的历史背景

黄河战鼓,又名双合村李台战鼓。双合村地处四龙镇西北,距白银市区政府所在地18 公里,为四龙镇管辖。黄河战鼓始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8 年),在明、清时代最盛。明成化年间,受朝廷派遣的48 门军户由吴操守官率领,从靖虏卫西迁,卜居哨马营(平堡一地名),屯荒戍边,镇守黄河渡口。鼓、号、旗是一支军队不可缺少的装备,随军所至,鼓也随队而来。直至枪炮的使用,冷兵器衰退,战鼓活动才停止。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娱乐的需要,鼓作为娱乐器具被广泛应用,鼓点仍采用古代战鼓的打法,并保留了古代传统战鼓打击方式的民间文化。

二、黄河战鼓的艺术特色

(一)黄河战鼓的演奏形式

李台“黄河战鼓”的打奏方法共分为三章八节二十二小环。开始用兵到十面埋伏为第一章,三大节九小环;四面出击到势如破竹为第二章,三大节九小环;欢庆胜利为第三章,两大节四小环。

紧急收兵、十里埋伏,作为战术只是在鼓的打法中鼓、锣、钹瞬时即停,鸦雀无声、诱敌深入,为第一章;秋风扫叶和势如破竹只是在打法上应用“披荆斩棘”的鼓点,紧急有力、一气呵成为秋风扫叶,最后突然以鼓边收锤猛停的打法为势如破竹,为第二章;打法鼓点轻松欢快、节奏流畅、锣钹相间、起伏自然,在打奏“凯旋”时,用拟人声配合,全体队员齐声呐喊“嗨!嗨!嗨!”为第三章。

(二)黄河战鼓的风格特点

李台“黄河战鼓”之鼓点的节奏感、参差感、威武感、震撼感和其内容的博大精深,是其他各种鼓无法比拟的,至今享誉黄河两岸。在训练时,基本功的练习要熟能生巧,如第一章第一节的打法要点为“一道金牌”,要快,起锤重而有力,以示军令如山;“摩拳擦掌”,要轻,用跑马锤,以示修整准备;“翻身跃马”,要急,用扬锤,提示战斗人员精力集中,开始攻击;“披荆斩棘”,要紧,用连锤、花锤,以示冲锋陷阵;“刀光剑影”,要猛,用扬锤高抬猛击,节奏清晰,以示刀枪击打、肉搏战斗;“一鼓作气”,更为紧急,要用飞锤、紧锤、连锤,越紧越急越好,一气呵成;紧急收兵要停得猛、停得齐,干净利落、出乎意料。

三、黄河战鼓的现状与分析

黄河战鼓历经了几百年的朝代交替更迭,又经清朝同治年间的民族动乱,鼓队的服装被遗弃,鼓队阵容缩小。更受经济落后的制约,演出时的服饰由原来的将士盔甲,不断地变成百姓服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战鼓虽然有所发展,但也只是村民小规模的擂鼓助兴,所用的鼓也是自己就地取材,打制而成,大小也变成了原有战鼓的尺寸。擂鼓时,二人抬一人擂,因此,黄河战鼓也叫抬鼓。“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鼓手们集资购置鼓等乐器。每逢佳节等时间,打上一通鼓,用以助兴,但服装千篇一律,都用市场上现买的各式各样的太平军衣饰临时拼凑,同时加上鼓队阵容太小,导致改变了军阵战鼓原汁原味的本色。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视、电影及数字影视的普及,行业的变化,居住区的迁移,鼓手逐年减少,熟悉“叨碴子”的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黄河战鼓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1]”

(一)家族传承模式

李台刘氏、李氏系明代48门军户后裔,明化成年间(1465)从陕西各地来到靖远、平滩堡,距今已有540 年。据刘氏宗谱记载,经清同治兵灾后,人口殉难者不可悉数,幸存者仅十之有二,有关军阵战鼓的器具及一切文字记载全部遗失,仅凭幸存者记忆,只能追忆至明万历年间以后,明成化年间宗祖已无法考证。

幸存者第十代:刘保均(1848—1924)四龙镇李台人;李芳(1850—1912)四龙镇李台人。二人仅凭记忆,向下代人口传身授。

第十一代:刘可宗(1880—1929)四龙镇李台人;

第十二代:刘庸(1909—1970)四龙镇李台人;

第十三代:刘绳祖(1926—1994)四龙镇李台人;

第十四代:刘克坚,1950 年生,现李台黄河战鼓的主要传承人,师承刘绳祖。其自幼学习黄河战鼓技艺,基本功扎实,技法娴熟,曾一度担任鼓队教练。2000 年退休后,他更加热衷于对黄河战鼓的研究、挖掘与整理,打破了战鼓“叨碴子”的传统传承方式,编写了黄河战鼓鼓曲。2008 年,花甲之年的刘克坚组建了李台黄河战鼓艺术表演团。

(二)演奏人才匮乏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对传统民间技艺的兴趣日渐消退,传统上由父子传承、师徒相授的黄河战鼓很有可能因为没有好的继承人而出现演奏人员匮乏的现象。

(三)民众缺乏了解

由于黄河战鼓的影响范围仅局限于黄河流域,周边地区百姓认知度并不高。此外,黄河战鼓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只是用于娱乐庆典活动,百姓了解得很少,加上推广度达不到,导致民众对其缺乏了解。

四、保护措施

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长期而又艰难的,只有短期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法律保障体系与相应的法规、条例作为基础和保障,如此才能解决黄河战鼓项目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化保护

相关部门可以将黄河战鼓的表演刻录成光碟建立档案,录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资料库,对黄河战鼓内容进行分析和统计,形成详尽规范的调查报告,成为一套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较完整依据和政策咨询。

(二)传承有效方法

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战鼓项目的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民的共鸣、全民的自觉行动,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以各种活动为前提充分发挥传承人对战鼓的热爱,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安全意识的大力宣传;另一方面,也要利用“文化遗产日”的展示、论坛、讲座、组办艺术团、成立研究所、非遗表演等系列活动介绍黄河战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提高传承人待遇

黄河战鼓是由传承人一代代保留下来的,除了对黄河战鼓的保护之外,政府也应当对传承人的家庭及工作环境进行良好的保障,每月发放补贴资金,并添置新配器,大力支持黄河战鼓的推广。只有传承人待遇得到保障,人们的积极性才会提高,黄河战鼓才能够真正得到保护与发展。

(四)黄河战鼓进校园

相关部门应贯彻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要从孩子抓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学校、进教室、进书本的思想,利用每年“传承月”活动,在中小学以编创歌谣、歌曲的形式,开展加强传统文化黄河战鼓的教育。

结 语

黄河战鼓是当地人民体现民族凝聚力和鼓舞人们意志、教育后代的一股强大文化力量,长期以来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是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对培养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黄河娃
与文化遗产相遇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中国林业重要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初探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