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新与艺术跨界论略
2020-12-08张轩珲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张轩珲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跨界是对现代艺术边界的否定和跨越。在诞生之初,艺术并不能独立存在,最初的艺术只能附着于宗教,是宗教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把礼乐同列并举,而且把它们直接和政治兴衰连接起来,也反映原始歌舞(乐)和巫术礼仪(礼)在远古时期是二二一的,它们与其氏族、部落的兴衰相关。所以,古代巫术活动是一种集音乐、舞蹈、礼仪、美术于一体的大融合活动。那时,艺术服务于巫术,礼乐影响着兴衰。
现存最早的中国绘画是湖南长沙出土的帛画,主要作用是将墓主人引领升天继续繁华生活。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是画在洞窟里的史前壁画,以阿尔塔米拉岩洞和拉斯科岩洞的壁画价值最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逐渐从宗教活动中分离开来。古希腊开始把艺术分为“通俗艺术”(低等的、技术的)和“自由艺术”(包括数学、文学、音乐等)两种;中国绘画也逐渐分出了“宫廷院体派”和“世俗画”等。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现代艺术各门类及其内部已逐渐细化。在细化过程中,艺术不断分解,并产生新的专业名词,每个概念得以分类,每门专业得以明确,为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限制。呈分化趋势的艺术束缚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使不同艺术形式各自“画地为牢”,导致艺术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渐趋萎靡。在此背景下,艺术只有跨界,才能转变萎靡趋势;只有打破专业壁垒,才能改变被束缚的局面。
绘画的历史告诉我们,艺术每前进一步,就需要打破一道防线。扬·凡·艾克打破了防线,被誉为“油画之父”;毕加索打破了防线,在二维平面上画出多视角作品;展子虔打破了防线,开创了青绿山水画;崔白也打破了防线,冲破了几百年的宫廷院体画格局。
跨界不是犯规,而是打破壁垒。美术、舞蹈、音乐、书法同根同源,更是具有许多可打破的壁垒。
打破壁垒获取成功的最好范例就是云门舞集,这是中国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云门舞集的舞蹈作品《行草》是从书法中汲取灵感的抒情舞蹈作品,舞者根据身体临摹,展示出舞动书法的魅力。舞蹈与书法的融汇,使书法成为一项流动的艺术。
非洲木雕的主要特征是简洁、抽象,具有独特的非洲神秘色彩。而非洲木雕是毕加索形成立体主义风格的灵感源泉。在空间上,毕加索彻底否定了三维空间,创新使用多角度、多空间的观察方法;在造型上,毕加索多使用简洁的几何形体,甚至到后期,他更为大胆灵活地运用非洲元素,画出了立体派代表作品《亚威农少女》,这无疑是跨界成功的一个范例。
我们再看看油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油画作品从中国画中汲取营养,也为中国油画开辟了新的道路。“意象油画”一词,大家并不陌生。中国传统绘画不论从思维方式还是从造型原则上都体现出意象(也可称为写意)倾向,这一直是中国绘画的特色。如今,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后,审美趋向开始靠近,这是艺术跨界在油画“中国化”中的体现。
以王盼盼的油画作品为例,在色彩方面,创作者使用雅致的颜色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物件;在元素方面,创作者主要运用太湖石、茶壶、茶杯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构成了画面的主题;在意识方面,创作者改变了传统追求三维空间的意识,追求平面化,运用中国“线”表现元素。“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视线条的体现,线条是一切绘画的开始。
西方绘画追求空间、透视。而在中国学者欧阳修看来,处理空间、高度、距离的策略都属于“画工之艺,非精鉴之事也”。在王盼盼的作品《观物志No.4》中,茶杯的形态就是以中国画形式表现出来的。画面中茶杯杯底线条不符合透视规则,显然是画者故意为之。在画家的其他画作中,也都体现了中国画与油画的融合。
中国人经历了五千年的文化熏陶,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理念。所以,我国的绘画者将油画“中国化”既是艺术的跨界,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后现代艺术的实践,苏珊·桑塔格认识并充分肯定了其中的新意及革命性,她指出:“我们这个社会产生的问题不再允许某种门类化的处理方式,我们正在接近一个无分类的社会,将事物再分门别类是绝对不合时宜的。”所以,艺术跨界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应当说,无论油画艺术、国画艺术、版画艺术,抑或设计艺术,它们都只具有形式手段上的差别,其本质都是艺术,都是为了表达创作者情感的艺术。在此意义上,所有门类的艺术理论都有相通互鉴的地方,艺术创作亦然。当代艺术已进入一个新的创新时代,我们不妨称为跨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