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肖邦《幻想即兴曲》

2020-12-08牛海涵河南大学

艺术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调性小调肖邦

□牛海涵 河南大学

一、作家及作品背景分析

(一)关于肖邦

19 世纪波兰音乐家肖邦,欧洲浪漫派音乐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诗人”,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创作力的钢琴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练习曲、圆舞曲、前奏曲、谐谑曲、奏鸣曲、波罗乃兹等众多题材的钢琴曲,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手法细腻,技巧精湛,风格之广,少有人及。

(二)即兴曲

即兴曲是指作曲家没有事先准备就临时创作出的曲子,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音乐类型,专为钢琴而谱,最开始出现于19 世纪初。肖邦的即兴曲并不像舒伯特那样简单朴素,也没有波兰舞曲以及玛祖卡那种强烈的民族色彩,其更能强调曲中的自由与即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本曲

肖邦总共写了四首即兴曲,从中可以看出肖邦天才的音乐能力,这首升c 小调作于1834 年,是他的第一首即兴曲,是最著名也是流传得最广的一首。

二、曲式结构分析

第一次接触这首作品,就被它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优美流畅的线条、清晰的声音和独特的韵味,恰似波涛汹涌的海水,滔滔不绝的江水,好像气势磅礴的瀑布,又好似年少玩耍嬉闹声,叮叮咚咚,给人以无尽的幻想空间,从中又可以感受到几分挣扎和不安。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沉浸在这份幻想之中,期待着未来,畅想着以后,有对现实的冲动,也有对梦想追逐的冲动。

这首曲子是典型的三部曲式。引子部分以一个八度,升c小调的属音,持续了两小节,暗示了乐曲以后的发展。从第三小节开始,是升c 小调主和弦的分解形式,开篇确定了调性。

第一部分为激动的快板,十分热情,2/2 拍,来回奔跑的快速旋律,衬托出激动的内心起伏。左手不断反复的六连音琶音伴奏,右手奏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旋律,两只手反复交替,不断重复主旋律,循序渐进,有着渐强渐弱的对比,前两句的右手是从弱渐强,到第三句渐强到最顶端之后开始渐弱,突出主题色彩,一种急切又紧张之感油然而生。升六级音和七级音在这段中又增添了几分调外色彩。接下来的属和弦,以及右手突出重音的主旋律,感觉跳出了主题,想说些什么,又不知如何表达的踌躇。而后又回到主旋律,回到这种难以形容的复杂情绪里,似悲伤,又似愁苦,抑或悔恨。一个大和弦,紧接着右手三个八度的下行音阶,以及左手八度的下行琶音,将这种激情的气氛推到高点,为接下来平和的中部作铺垫。

中部为如歌的行板,4/4 拍,由升c 小调转入D 大调,是全曲重要的抒情部分,深切地再现了肖邦的浪漫性和抒情性。在经过之前激烈的感情碰撞之后,变得平和,安静而甜美,就像对美好幸福的回忆,右手主旋律带有歌唱性,将人带到一个如画的世界里,仿佛欣赏一幅风景画一样悠然自得,使人神清气爽。

再现部调性转回升c 小调,2/2 拍,它是主体部分的再现,这一部分和第一段大致相同,不过表达的情绪更加激烈,速度也更加快,而且在结尾处有所改动,激烈的情绪逐渐转为平静。旋律声部由高声部转变为低声部,在左手不断重复的主旋律之中逐渐变弱,最后在两个琶音和弦中,走入了全曲的尾声,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赋予结尾深深的韵味,让人在幻想的意境之中沉浸,醒来。

三、风格特色

(一)七和弦的应用

肖邦运用了不完全协和的七和弦,映衬了高声部此起彼伏的旋律,使伴奏声部更好地突出其功能,这也是肖邦新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二)和弦外音的使用

肖邦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和弦外音,有一种深刻的点缀效果,尤其是放在长音之间衔接,显得更加精妙。和弦外音的应用也使乐曲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展现了他高超的创作才能。

(三)同属音大小调的转换

在显示部的中段开始,运用了同属音大小调,旋律声部中,每一拍的第一个音是它的旋律音,肖邦升高了升c 小调的第三音和第七音,使调性由升c 小调变为了升C 大调,使乐段在调性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后也有几处这样的应用,不断交替变化,让乐曲更加动听。

(四)装饰音的运用

中部的旋律中大量运用装饰音,使主旋律更加丰满,单音得以拉长,整段旋律不再单调,显得更加动人。

肖邦一生的创作经历,表现出了他不拘束于传统,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与改变的思想。这首升c 小调幻想即兴曲表现出了他音乐的细腻和奔涌,浓厚的戏剧性和美妙的抒情性,在他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与融合。

猜你喜欢

调性小调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四 季 相 思
肖邦
思 夫
谈“调性”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