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高校对在校学生的心理及行为调适

2020-12-08来顺杰

时代人物 2020年28期
关键词:在校学生新冠肺炎

来顺杰

(大连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辽宁大连 116034)

当下,我国已有效遏制了新冠肺炎在国内的蔓延和传播,全国各大高校为满足学生的学习及科研要求,也已正常开学返校;但由于境外地区疫情形势仍旧严峻,国内个别地区偶然出现感染病例,大多数高校仍需要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新冠肺炎防控指南》对在校学生进行封闭管理。因此,如何保障在校学生在校园封闭管理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及行为上的不适并给予及时的干预和疏导,是所有高校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疫情下在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

过度关注疫情信息,注意记忆等认知能力下降。疫情期间,过量的疫情信息和虚假信息使得大学生群体受到信息损伤。信息损伤会导致人们心理出现各种变化,认知领域会出现认知偏差、认知扭曲以及认知能力降低[1]。若不及时指导青年学生正确辨别虚假信息,并指引和疏导他们正确的关注疫情信息,将会使学生产生信息困惑、认知困难等问题。

易受情绪扰乱,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1954年,Bexton等心理学家在“感觉剥夺实验”中发现:几乎没有受试者能够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坚持三天以上,并且在实验结束后的几天内受试者会出现焦躁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幻觉和幻听等病理心理现象[2]。校园封闭管理,在校学生无法体验到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长期缺乏感官刺激和社会交往会让在校学生感到无聊、压抑,进而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烦躁等问题。

躯体不适,生理上出现厌食、失眠、头痛等不良症状。疫情期间,常见的躯体化症状有经常感到疲惫,睡眠质量下降、易醒,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身体疼痛或紧张等[3]。学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会加大心理压力,进而也影响生理上的恢复。

疫情下在校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的性质特点与发展形势。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且具有传染性高、破坏性大、突发性强的特点。在国外疫情形势仍旧严峻,国内偶发疫情的情况下,人们会因疫情信息爆发而出现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

个人因素:大学生的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埃利斯情绪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的原因并不是由发生事件直接导致的,而是由对该事件不合理的认知评价及信念直接引起[4];即不合理的认知评价会增加人们面对该事件时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大学生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经历较少,若学生认为疫情无法控制以致于自己随时会被疫情感染,那么就更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恐慌等负性情绪。

社会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支持系统的缺乏。一些学生因与父母出现紧张的亲子关系,无法获得家庭经济和精神上的实际支持而常感到痛苦和自我怀疑。此外,防疫期间各高校实行封闭管理,在校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得不到满足,长期的社交缺乏也使学生情绪变得更加糟糕。

高校预防在校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建议

大力宣传科学防疫知识,做好疫情防控舆论导向工作。高校要积极主动的占领疫情知识宣传和疫情舆论导向工作,及时向学校学生传达和科普科学正确的疫情防控知识,同时更要加强舆论宣传攻势,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高校要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多媒体平台,选取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学校要充分利用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建立心理工作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学校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与家长保持定期联系,及时分享学生在校信息。打造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主动了解封校期间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通过言语交谈和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语行为和情感流露获得学生当下的心理健康信息。

猜你喜欢

在校学生新冠肺炎
绘画作品选
绘画作品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新冠疫苗怎么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银川地区10~18岁青少年在校学生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认识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