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班级建设有效途径的探索

2020-12-08谢菡菡

魅力中国 2020年41期

谢菡菡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级作为高校的基本组成形态,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1]因此,提高高校班级建设质量,全面推进班级建设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制度不完善

班级制度是结合各班实际情况、体现班级特色的管理制度,科学全面的班级制度在班级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有的班级制度缺乏民主性和创新性,班级事务过分依赖辅导员或上级部门的文件要求;有的班级制度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文,无法约束班级成员;有的班级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贯彻和执行。

(二)班级建设目标模糊

班级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一致,从而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班级只是配合完成学校或院系的工作任务,仅立足于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浅层次问题和具体事务[2],并没有明确班级建设目标,更没有形成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班干部模范作用不够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核心,一个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它是维护和推动班级工作的有力助手。但是,目前高校班级干部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干部思想功力,目的性强,缺少服务意识;有的学生干部能力不足,既不能处理好班级事务,也不能在学习方面发挥带头的作用;有的学生干部缺乏创新精神和团结意识。

(四)班组织成员参与集体活动不积极

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班集体建设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高校开展的班级活动并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没有做到丰富多彩,很多活动只是流于形式,缺少吸引力、影响力,学生参与性、积极性都不高,导致部分学生觉得大学生生活没有意义,找不到乐趣,终日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高校班级建设的有效途径探索

(一)建立健全班级制度,促进班级规范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里的规矩就是班级制度,班级制度主要包括班级民主制度、班级公开制度、班级量化奖惩制度、班级互动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等。班级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科学、合理、高效,既能调节班级成员的关系,也能成为成员的日常行为规范,明确权利和义务,从而使班级工作有章可依。通过广泛征求意见,让班级成员积极参与到班级制度制定中,同时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主要问题以及未来愿景,制定落实比较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贯彻执行,保障班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集体发展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只要具有共同的目标,班级成员才会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加强班级的向心力,才能推动班级的发展。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要实事求是、全面多样、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可以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种。班集体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班级成员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三)突出班级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班风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师生共同创造并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综合,是班级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代表着班级的形象和精神面貌。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发展的动力和内涵,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具有隐形教育功能,能够凝聚、鼓舞、同化班级成员。班级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是指物质文化,主要指班级环境,包括注重教室卫生、布置摆设、板报设计等。软文化则是一个班级的精神体现,包括班训、班旗、班歌、班徽等具有班级特色的标志。要共同打造班级文化,展现良好的班级风貌,促进班级的发展。

(四)重视班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优秀的班干部决定着一个班级的生命力,所以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促进班级发展的重要工作。前期通过谈心谈话、重点考察、侧面打听、查询档案等方法,选拔出一只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学习成绩优异的班干部队伍,同时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不断增强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个人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班干部考核机制,优胜劣汰和奖惩分明,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榜样的作用,促进班级的发展。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打造班级品牌

丰富的班级活动是班级成员互动交流、增进感情、增强班级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班级建设的重要抓手。应该充分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根据各班的特点打造“一班一品”品牌特色活动,利用各种节日热点,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增强班级成员的仪式感、自豪感,提高自我认同感,陶冶班级成员的情操,加深对班级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班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