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演舞推动下的国际标准舞教学模式改革
2020-12-08郭明权
郭明权
(四川工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一、国标舞作品艺术性的日渐提高
(一)由竞技性转向艺术性转变
以往国际标准舞更加注重竞技性,强调在世界国标舞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随着我国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国标舞的竞技性日益与舞台表演类舞蹈相融合,现代国际标准舞作品也具服完整的情感,融入了人物的情感,并且设计了独特的舞美与道具等元素。艺术舞理念下的国际标准舞在保持标准舞特征前提下,日益重视进行艺术化的编排,强调把剧情、人物、音频、情感融为一体,国际标准舞越来越表现出完整性。演员不再只是单纯的技术展示,更多的运用艺术化的方式在舞台中呈现出独特的作品。由竞技性向艺术性转变,这是现代国标舞发展的重要趋势,基于肢体的技术展示艺术的追求,这已经成为国际标准舞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选择。
(二)由标准性向民族性发展
现代国际标准舞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证了基本的国标舞的特点,而且日益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国际标准舞已经进入到舞剧创作的阶段。近年来富有舞剧特点的国际标准舞主要有《如梦令》《长恨歌》等多个代表作品,它们在融入拉丁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着融入民族舞蹈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中国国际标准舞的创作新路径。
二、基于艺术表演的国标舞教学反思
(一)培育国标舞“演员”
以往国标舞教学具有竞技性的特征,强调从体育竞技的角度开展国标舞的教学,国标舞教学训练的主要任务在提高选手动作的规范性,注重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的训练,强调在强有力身体素质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国标舞选手的艺术表现力。随着国标舞中艺术表演舞元素的日益突出,国标舞教学日益重视培养选手的美学意识,强调在竞技性舞蹈教学中更充分的融入艺术修养的教育内容。舞蹈教学侧重于培养一个“演员”,而不是把所有的教学注意力放在培养“选手”方面。事实上,近年来国际标准舞大赛的评判精神也没有完成遵照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艺术性逐步的被国标舞评委所采纳。
(二)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专业舞蹈院校在国标舞教学中往往技术先行,当代的国标舞教学往往艺术开道,艺术与技术融合不当是国标舞教学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仅仅追求技术很可能导致国标舞教学陷入不可自拔的误区。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强的艺术修养同样是一个优秀国标舞演员应当具备的素养。因此如何纠正国标舞教学过度的竞技性特征,进一步促进学生提升美学修养,优化国标舞比赛的呈现方式,把艺术表演作为国标舞教学的必修课,把现代舞、芭蕾、民族舞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华尔兹、探戈、恰恰等国标舞的教学当中,达到提高国标标准舞教学水平的目标。
三、艺术性表演舞推动下国标舞教学改革的模式
(一)开设艺术文化课程
舞蹈艺术赏析教学是增加国标舞选手艺术修养,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升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应当把“雅”的艺术教学融入到国标舞的教学当中,注重通过大众喜欢与接受的方式进行国标舞的教学。首先,在国标舞教学中增加文化艺术形式的赏析与传递教学,引导学生在民族舞、现代舞、古典舞的学习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消除以往国标舞教学深西方文化语境影响的弊端。
(二)提高课程的丰富性
现代国标标准舞教学在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时,还要丰富课程类型,优化课程的设置比例,强调在国标舞教学中开设芭蕾、现代舞等选修课程,还可以把一些有关戏剧编导、舞蹈创编、即兴创作等课程内容融入其中,通过戏剧表演、双人舞、动作分析等加强国标舞学生的赏析与分析能力。还可以开设艺术概论等课程,进一步增强国标舞的文化属性。
(三)提升教学的互动性
师生互动是加强教师影响力,提高舞蹈教学示范性,促进学生深刻的反思国标舞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应当组织开展丰富的艺术表演性的国标舞比赛活动,强调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国标舞多样化展示,进而让学生体会融入艺术表演的国标舞的魅力。教师还要给国标舞专业的学生多重的展示机会,让学生看到各个地域国标舞的特色,促进学生在多元国标舞的融合中优化视野,提高专业竞争意识。
(四)实现风格兼顾创新
国标舞教学应当兼顾各种舞蹈风格,强调在日益细化的国标舞比赛分类中促进学生形成特长。国标舞的艺术创作是相对自由的,并且艺术化的创作使国标舞不可避免地与其它舞蹈形式有重合之处,因此教师应当打破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强调促进学生追求国标舞本身的风格特色,注重优化学生创作时面临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即兴创作与编导舞蹈的功力。
结论:我国国标标准舞教学由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国标舞与我国本土文化的深度结合,国标舞的艺术性应当融入民族元素,强调在贯彻民族审美理念的基础上指导国标舞的教学创新发展。教师应当进一步优化国标舞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在融入时代元素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互动性、实践性、评价性、反思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