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研究
2020-12-08张丽娟
张丽娟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5)
一、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一)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成功经验
在德国,学徒制让企业在学徒期间通过较低的用工成本雇用了高质量的工人,不仅教会了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还接受了企业的价值观,建立了职业操守,养成职业素养。德国制造业全球领先,其工人和工程师都技术过硬,一丝不苟,这和工匠精神在学徒制中的传承的是分不开的。在澳大利亚,政府在推行新学徒制的改革过程中,大量给教育机构拨款,并且出台了大量的企业补贴政策。新西兰政府也大力为学徒制项目提供资金和配套服务,多措并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美国早在1911 年,就对学徒制进行了立法,2008 年又重新修订了《国家学徒制法案》,满足了企业对现代劳动力的需求。美国的注册学徒制度覆盖1000 多个行业,和数千个企业达成协议,截止到2019 年,虽然有超过500 多万人登记在册,但是仍有700 多万人空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以德国为代表的制造业强国得益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政府给学徒制予以大量政策支持,并且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定向培养人才,保障了技术工人的质量。
(二)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教训
由于高福利和严格的社会保障政策,加之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欧洲近年来出现衰退趋势,在产业衰退背景下,学徒制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在意大利等国家,已经广泛存在利用现代学徒制将学生变为廉价劳动力的现象,而学生的技能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在英国,去产业化导致了学生无技能可学,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发达国家在现代学徒制就业上的灵活性较差,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政府和企业会面临较大的负担。加之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现代学徒制的面临着一定的市场困境。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一)校热企冷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推动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也面临异化的诸多问题,而且缺少一整套与之相匹配的机制、规则、标准,存在新瓶装旧酒现象、校热企冷等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企业在参与学徒制的过程中投入成本较大,得到的收益较低。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企业流动性大,很多工厂不愿意付出巨大的成本为其它企业培养人才。和德国相比,我国工厂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人流动性过大,缺乏经年累月的训练。
(二)政策支持不足的原因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明显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现代学徒制起步较晚,还在探索阶段。另一方面是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还相对较低,社会各方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这导致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学徒制没有真正进入新行业,社会认同普遍较低的背景下,要制定系统的政策,加入补贴和投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足的原因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停留在升本的思维,因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等原因,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特色,这导致了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上,企业和学校对接不畅,各方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的途径
(一)完善国家政策
要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政策,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注册学徒制的体系明确进行规定。政府主导,劳动部门、教育部门、学校、社区和企业展开密切合作,多部门参与政策执行,中央政府确保大方向,根据地方特色制定具体细节。为了提升学徒制的水平,我国政府要加大高等职业教育补贴力度,以定向招生等方式,给从事特定岗位的学生减免学费,要求要在岗位上服务五年以上。同时,在企业实训期间,由企业支付一定的薪水,薪水额根据当地工资的实际水平决定。
(二)扩大就业支持
在社会范围内广泛提供就业机会,在2020 年全球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政府要广泛创造就业岗位。将学徒制的就业岗位扩大包括医疗、教育、能源、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同时在文化遗产类等项目也纳入到学徒制体系当中,比如手工业遗产方面,培养特定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对学徒制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技能被行业认可,比如某项技能必须要操作2000 小时以上,并且通过公开考核才能够取得资格证。
(三)深化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应该从中职阶段就开始实行,让学生在15 岁左右开始进入职业学习体系,企业和高职院校建立多边合作关系。一方面保障学生利益,完成学徒制就相当于拿到一份工作合同,保障技能工人不失业。另一方面保障企业利益,签订长期合同,确保人才不流失。
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战略选择,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深入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