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2020-12-08朱子起
朱子起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广西 河池 547000)
一、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管理的原则
(一)坚持政策领导
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及各项政策,确保整个技术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二)节约成本
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属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之一,其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社会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当严格做好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施工投入资金,从而更好地保证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全面推动我国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道路桥梁施工技术
(一)表层排水技术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增强地基周围填进来的土的固结效果。在使用这种技术来建造地基时,需要配合一定的添加剂来使用,加入添加剂的表层粘性土性能更加优越,能够增强填进土的固结程度。当桥梁的地基在施工时出现纰漏形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时,桥梁也极易出现沉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时,抢修人员常常会通过在地基下敷垫一些具有较强抗拉抗剪作用的材料来增强地基的载重能力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一技术时,要提前对地基表层的情况进行细致刨析,依据得出的数据来判断将要使用的敷垫材料是否符合市政道路桥梁地基建设的需求。
(二)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在市政道路桥梁的施工中运用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时,对这一技术中涉及的钻孔深度、定位板实测以及钻井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这一技术具体的应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步:①对即将钻孔的施工现场进行细致的清理,确保泥浆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转;②对钻孔基点与钻孔线的距离进行反复测量,确保钻孔时数据的准确性:③反复比对施工图纸中的钻孔设计,核查施工地的钻孔位置是否出现错漏;④在小冲程开钻的护筒中倒入适量的清水与黏土冲击浆,这一过程中要注意钻浆密度的把握。
(三)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城市的基础建设中,施工人员常以混凝土浇筑作为工事基底或主体,浇筑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建设质量。施工人员为达到预想的工程效果应完成以下几个条件:①首先工人对于混凝土的送料时长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一定确保送料工作完成于混凝土即将凝结之前。②其次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十分关键,把握好浇筑时间可以有效地避免混凝土浇筑失败。现代工程认可的浇筑频率一般为90min 之内两次。③面对容易出现的混凝土浮浆、出现气泡的异常情况,现在也有成熟的应对措施,工人需搅动混凝土,正确使用振捣棒能有效避免出现类似等情况。④对于摊铺机的使用,在进行路面摊铺时,设的速度需在稳定的范围内保持,为确保充分发挥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实际作用,施工现场应确保配备有至少一名专业的指挥人员检验及指挥摊铺施工进行。
(四)裂缝修补技术的应用
表面修补法、裂缝填充法、裂缝灌浆法等三部分内容统称为裂缝修补技术。此技术在现阶段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普及程度逐渐变得越来越高。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施工人员可以立足于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裂缝的类型,选择与之相应的处理技术,以此为裂缝病害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而在以上裂缝的处理技术中,表面修补法是最受施工人员欢迎的,也是解决较浅裂缝问题的最主要途径。表面修补法主要指的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在填充修复路面缝隙的过程中,致力于提高环氧胶泥与水泥浆等材料的应用频率,在此基础上还要将油漆或是沥青作为市政道路桥梁表面的保护膜,以此防止路桥表面受到腐蚀,最后,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在市政道路桥梁的修补工作中引进玻璃纤维布,为路桥使用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根基。
三、我国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发展趋势
(一)向节能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节能环保是大方向,不论是工程建设过程中还是工程使用过程中都要始终贯穿节能环保的理念。施工中采用节能环保工艺、施工中采用循环周转材料,比如模板工程减少木模板使用、尽量采用塑料、铝合金模板、竹胶板等材料。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智能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比如结构健康智能检测方面,通过传感器信息处理系统和网络相结合可以全天候自动检测道路桥梁健康状况。
(二)新型材料的发展助力桥梁建设
新型材料结合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会提升施工质量提升综合效益,例如采用新型环保沥青材料,可有效降低空气污染,具有低二氧化碳、低粉尘排放的优点。公路桥梁建设中可以采用SMA,其是沥青结合一定量的纤维和细集料还有一定比例的矿粉组成的材料,SMA 增强了道路的稳定性减少路面变形,而且抗滑性能好并且减少路面噪音,有很好的稳定性。其余的常见新型材料还包括:可再生沥青、微表处稀浆混合料、聚苯乙烯树脂泡沫等。道路桥梁施工建设采用新型材料施工技术会大大提高综合效益。
结束语
道路桥梁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之一,其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地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在进行技术管理时严格按照治标、治本兼顾的原则来进行施工管理,从而帮助有效提升道路桥梁建设整体的质量,保证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