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与表达视角下《The Road Not Taken》两种中译本的比较与赏析

2020-12-08任甜甜董奕诺

魅力中国 2020年24期
关键词:李的两条路韵律

任甜甜 董奕诺

(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一、引言

《The Road Not Taken》全诗注重音韵,以抑扬格为主,并辅以抑抑扬格,韵律感极强。全诗语言简洁质朴,从字面看,仅是诗人在分岔路口做了选择,进而发出感慨,实在平平无奇,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会面对这样的分岔路口,而在分岔路口的驻足,在已选路上的探索和对另一条路的遗憾,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必须进行的思考。

由于诗歌本身篇幅较短,且在追求内涵丰富的同时,对音韵、意境和形式极为讲究,故其翻译尤为不易。本文将从理解与表达的角度出发,对该诗歌的两种中译本进行对比和赏析,使读者对诗歌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译文对比赏析

在国内,顾子欣的译作被广泛认可。本文选取顾子欣和李敖两个译本来进行分析鉴赏。Robert Frost全诗内容简洁,共四个小节。语言风格上,词句朴素平淡;韵律上,采用ABAAB 式的抑扬格,节奏平缓且读来十分流畅。

原文题目:The Road not Taken 顾/李译:未选择的路。

在句法理解上,“road”与“taken”为被动关系,因此直译应为“未被选择的路”;顾和李在翻译中化被动为主动,即“(人)未选择的路”。结合诗歌内容再次理解,两条路中,诗人最终选择的是后者,由此可见题目的真正含义应该是“The Road not Taken by Others”;而顾和李的所表达的路指的是“诗人未选择的路”还是“别人未选择的路”,这一点是模糊的。

第一节顾译: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李译:曲出两径;殊难兼行;游子静立;极目而凝。

“a yellow wood”,顾直译为“黄色的树林”;李增译为“金秋密林”,诗人喜爱自然风光,故李译更富有感情色彩。“And be one traveler”,顾漏译;李增译为“孤独旅人”,笔者认为在逻辑上,“And be one traveler”正是诗人会“sorry”和“long stand”的原因,不应漏译,再结合诗人当时的经历,他内心更多的不是想要回到美国,而是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得到赏识,而“孤独旅人”同时将“漂泊在外”和“无人赏识”表现出来,故更可取。“one”显然在文中指看向其中的一条路,顾将其翻译了出来,笔者认为“one”与下节中的“the other”相对应,不应省译。

诗人的情感和经历往往会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因此应将其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分析,从而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

第二节顾译: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李译:吾踏别途;应是两全;林深草菁。

此节两个译本在意义上相差较大。李的“别途”对应的应该是他前文所提到的“两径”,即“踏上了除这两条路以外的第三条路”,显然错误;顾的译法更为合理。最后两句两个译本完全不同,文中本意为“虽然两条路经过的人相差不多”,顾将其引申义表达了出来,较为准确;李的译文有些不知所云。

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原文的逻辑关系对于译文的表达也十分重要。

第三节顾译: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李译:无人径深;落叶铺静;始择它途。

整体来看,顾欣的译文要更为准确。“that morning”也是“no step”的可能原因之一,李将此处漏译,造成内容缺失。“trodden black”顾将其直译,表达准确但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李漏译。最后三句包含有转折关系,诗人对另一条路的期待以及对现实的理性分析,李的译文在这几点上几乎与原文不搭,且用词有拼凑之嫌,难以让读者理解。

第四节顾译: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李译:此去经年;诉说太息;两径分林。

两个译本都进行了一定的意译,顾的译本在内容和形式的表达上更贴合于原文。尤其最后一句,正是这所有的不同构成了一生,因此译为“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十分贴合原文;李敖的译本“吾迈一支”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一条路,存在误译。“与昨异矣”在语气上太过于平淡,且将诗人所蕴含的哲理在一定程上进行了削弱。由上,译者的主体性应以正确表达原文内容为基础,在表达准确的基础上力求形神皆备,不应该为了译文形式和字词而删凑。

三、结论

从两个译本整体来看,顾的译本更忠实于原文,且语言风格简约质朴,符合原作的风格,但韵律有所欠缺。李的译本更注重韵律和结构,但内容与原文偏差较大。从诗人自身出发,罗伯特追求诗歌的韵律,更热衷于传统形式的诗歌,因此在力求做到准确的理解与表达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完善译文的韵律和结构。

李长栓先生说:“翻译是在充分理解原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前提下,以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用另一种语言传递作者明确表达、希望表达甚至应该想要表达的意思。译者的理解要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作者的水平。”的确,理解是翻译过程中最大的限制条件,熟悉源语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等是做到正确理解原文的前提和基础,精确掌握原文内容是正确理解原文的重要手段,而理性挖掘作者的所思所想,深入参透作者的所感所悟,是正确理解原文的核心所在;而在此基础上的表达,不仅要对目的语及其文化背景和习俗等极为熟悉,同时要有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

猜你喜欢

李的两条路韵律
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
书的国度
春天的韵律
The road not taken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餐桌上的童话(下)
餐桌上的童话(上)
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