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儿童小说《愿望》的汉译
——以第十一章的汉译为例

2020-12-08吴佳美吴丹

魅力中国 2020年24期
关键词:奈达译者译文

吴佳美 吴丹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在儿童时期,如果孩子们能够读到一部好的作品,对他们的一生来说都将是宝贵的财富。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多父母不会再因为孩子而继续维持他们已经没有感情的婚姻,这就导致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而单亲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而《愿望》(Wish)就是一本关于11 岁的单亲家庭孩子查莉(Charlie)的成长故事,其语言动静结合,意义深刻,是一本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品。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本英文作品的汉译本,导致大部分国内儿童无法阅读这一优秀作品。鉴于此,本文作者兼《愿望》一书的第十一章汉译者,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期望探讨其汉译策略与技巧,也想借此机会把这部作品介绍给国内儿童读者。

一、《愿望》概述

《愿望》是一部由作家芭芭拉·奥康纳(Barbara O'Connor)于2016 年完成的儿童文学作品,适合9 到12 岁的孩子阅读。该作品主要讲述了11 岁的查莉在父母离婚后,被送到乡下姨妈家生活的故事。查莉从四年级开始,每天都会许同一个秘密愿望。她甚至列出了所有可以许愿的时刻,例如在吃下一片馅饼的最后一口时许愿。但是,当她被送到乡下与姨妈一家人一起生活时,她的愿望似乎就不太可能实现了。直到她遇到了一只瘦小的流浪狗许愿骨(Wishbone)并深深喜欢上许愿骨,并和一个住在附近并在很多方面都令人惊讶的男孩霍华德(Howard)成为好朋友,同时在宽容慈爱的姨妈姨父的影响下,查莉才逐渐认识了家庭的真正意义。

二、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史上等效效应理论的变体。在历史上,英国翻译家泰勒是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的人(杨司桂,2007 年)。泰勒在1790 年出版的《翻译原则》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翻译原则,即翻译应完全反映原作的思想;翻译的风格和方式应与原文在本质上相同;翻译应与原文一样流畅。1896 年,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翻译艺术》一书中将泰勒的翻译原则命名为“相似效果”。1953 年,里德正式提出了基于等效效应理论的概念(杨锡贵,2007)。1960 年初,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1964 年,奈达在《翻译的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韩丽,2015)。在“动态对等”概念中,奈达认为,所谓的翻译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译本中用最贴切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再现意义,其次才是再现文体。1965 年,著名英国翻译家和语言学家卡特福德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翻译对等的条件是原文本和目标文本同时具有有形特征(至少在部分上具有),即至少有些指称实体的特征是一致的(黄远鹏,2010)。1982 年,为了防止公众对“动态对等”产生误解,奈达在其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卢扬,2015)。在对“功能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对“文本信息”做了进一步阐释。奈达认为,因为文本形式也有意义,所以文本信息不仅包括思想,还包括语言形式,所以“功能对等”不但要求内容对等,还应该尽可能地做到形式对等。随着奈达的理论进一步发展成熟,功能对等理论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对等,分别是: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三、翻译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词汇对等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词汇上体现得相当明显。例如,英文喜欢用名词,而中文喜欢用动词;英文喜欢用代词,而中文喜欢重复同一名词;英文无量词,而中文有量词;英文有冠词,而中文无冠词等。中英文词汇的差异,导致有些时候无法直译原文词汇。此外,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有些原文词汇代表的意义和意象,在目的语环境中却很少用甚至没有,这时候如果译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奈达的词汇对等原则,则很可能造成目的语读者对原文信息的缺失。事实上,译者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例1.原文:By the time Howard finally got there,my temper had settled down from a boil to a simmer.

译文:等到霍华德终于上车的时候,我的愤怒程度已经由极为愤怒转为微微愤怒了。

分析:原文的“boil”和“simmer”用得十分形象传神。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查莉的情绪变化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是,由于目的语无这类比喻和说法,如果直译,会引起目的语读者的疑惑。基于此,译者在词汇对等原则下,采用意译方法处理,译为“我的愤怒程度已经由极为愤怒转为微微愤怒了”,这样的处理,虽然没有译出原文的比喻辞格,却最大化地呈现了原文的意义,而这一点在此处显得更加重要。

(二)句式对等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因而存在诸多差异。例如,英文喜欢用长句,而中文喜欢用短句;英文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各种显性的词汇表达出来,而中文的则暗含在句子之间;英文句子比较聚集,而中文句子比较流散等。(连淑能,2010)因此,在英汉差异比较大时,一方面,译者应该仔细理解英文句子含义,用汉语的思维习惯来重现原文信息。另一方面,要注意句子的修辞运用,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艺术特色。

例2.原文:The next day at school,it seemed like the clock had stopped and the day was stuck in a never-ending torture of math and social studies and gym.

译文:第二天我坐在教室里,时间仿佛停住了脚步,只剩数学、社会研究、体育三门课程轮番上阵折磨人。

分析:原文描写的是查莉刚到乡下学校上课时,由于不喜欢乡下的环境而觉得时间过得异常慢的心理描写。在句法对等原则下,原文是陈述句,且两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在译文中,译者同样采用陈述句,将“it seemed like the clock had stopped”译为“时间仿佛停住了脚步”,将“the day was stuck in a neverending torture of math and social studies and gym”译为“只剩数学、社会研究、体育三门课程轮番上阵折磨人”。在译文中运用同样的修辞格,再现了原文的句式特点,做到了句式对等。

例3.原文:“You can’t sit here,” I said.She made an ugly face at me and said,“Yes,I can.”“No,you can’t!” I sort of hollered.

She flinched a little and gaped at me.“You can’t save seats,”she said.“That’s the rule.”

译文:“你不能坐在这里,”我说。奥黛丽·米歇尔朝我做了一个难看的鬼脸说,“我可以。”“你不能坐在这里!”我大喊道。我的声音把她吓住了,她呆呆地望着我说,“你不能占座位,这是学校校规。”

分析:原文是小说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对话描写。人物对话描写能更直接的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根据原文信息,译者可以知道查莉由于对新环境的防备和新同学的不友好,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会有点急躁。此外,这里的对话描写还为后文讲述查莉由于父亲因打架入狱而非常自卑,但却不知如何变大自己的情绪埋下伏笔。这样精彩的人物对话,译者应该尽最大可能再现给目的语读者。在句式对等原则下,译者采取直译策略,将原文的意义和形式再现给目的语读者。

(三)篇章对等

中英文在篇章的布局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英文之间的段落衔接很多时候依靠故事情节推进,而中文喜欢用复现部分词语的方式推进;英文喜欢用演绎式结构,而中文喜欢用归纳式结构等。在翻译时,译者应考虑其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例4.原文:Then Howard whipped some papers out of his backpack and thrust them at her,grinning.“Ta-da!” he said.

译文:奥多姆夫人问完问题之后,霍华德从背包里抽出几张试卷给奥多姆夫人,笑着说,“当当当”。

分析:原文是独立的一个段落,其前一段落讲述的是奥多姆在问霍华德和查莉一些问题。所以在翻译这一段落时,在篇章对等原则下,译者把原文的“Then”做了增译处理,译为“奥多姆夫人问完问题之后”,这样的处理符合汉语篇章的布局方式,做到原文译文的篇章对等。

(四)文体对等

原文《愿望》是一部适合9 到12 岁的儿童阅读的小说。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首先是心智开始慢慢成熟,但也还不能较好地认识和处理一些负面情感。其次,他们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有能力阅读一些语言难度大一点的文学作品了。所以,一方面,《愿望》原文语言风格偏向平缓朴实,没有出现表达强烈消极情感的词汇。例如,查莉在父亲因为打架进入监狱后,被母亲送到乡下姨妈家寄养,但是全文从开头到结尾没有出现过类似“abandon”这一类会极度伤害儿童心理健康的词汇。另一方面,原文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语言不仅符合儿童话语特征,在有一点点难度的基础上,语言精彩丰富。基于此,译者翻译《愿望》时,应充分考虑原文和译文的文体特点,争取获得质量较好的译文。

例5.原文:Finally the dismissal bell rang and I hightailed it to the bus.I plopped down in my usual spot and waited for Howard.He must’ve been taking his own sweet time because the seats were starting to fill up.

译文:终于,下课铃响了,我冲出学校,奔向校车,一屁股坐在我经常坐的座位上等霍华德。他一定走得慢悠悠的,因为车上座位已经快被坐满了。

分析:原文共三个复合句,第一、二句是用“and” 连接的并列复合句,第三句是用“because”连接的因果复合句。但是,由于原文属于小说的动作描写,且描写的是查莉放学后迫不及待奔向校车的场景。读者可以想象得出,那时候查理的动作应该很急。在汉语中,短句更能传达动作的急匆。所以,在文体对等原则下,译者采用拆分的翻译技巧,将原文的三个复合句译为中文的7 个小短句。采用这样的处理办法,使得译文更加符合汉语儿童小说的文体特点。

四、结语

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译者有根据地解决了翻译《愿望》第十一章中遇见的部分翻译难题,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对儿童小说的翻译具有较明显的指导意义。因此,今后译者在进行此类文本的翻译时,可以考虑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综合恰当运用翻译策略与技巧,力争得到更高质量的译文。

猜你喜欢

奈达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