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析

2020-12-08王凤

魅力中国 2020年24期
关键词:教科书历史学生

王凤

(中共鹤壁市委党校,河南 鹤壁 458030)

一、历史教科书的功能

(一)能够提供学生学习的范例。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利用各种手段积极互动、相互交流、共同探究的过程。

通过积极主动的教学活动,在理解和建构教材内容意义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科书作为学习方式的“物质”载体。教科书应注重展现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的认知参与,自主的获得知识,并学会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程内容应注重历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历史知识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责任心,产生社会归属感,借助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材料锻炼他们思考、理解、分析社会问题、表达个人的想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一名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二、当前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传统的教科书语言不够生动,知识点多,内容较多,对中外通史采用压缩的办法编写,少了历史的趣味性,不符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历史史料相对不够丰富,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二)客观史实少,结论多,不利于探究性学习。教科书以对历史事实符合逻辑的描述,取代第一手历史资料的展示,结果既剥夺了学习主体了解历史原貌和选择重点描述历史的概括思维活动,又因省略了事实结论的分析、论证,使学生主体因理解困难而发生心理建构障碍。

三、历史教科书的发展方向

(一)由教材向学材发展,增加自主学习的材料

历史学习不是为了让学生简单的拥有知识,而是在对历史的解读中获得愉悦的精神情感、体验和道德上的进步。所以,历史教科书应该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己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思想受到启发,学会理解、反思、探索、思维、批判等诸多的人生优良品质。史学从根本上说是历史解释学,即对史料的解读。既然只有解释才能发现历史的意义,历史教科书必须包括大量的历史材料。历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讨,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它不是一种结论。因此,历史解释绝不简单的是编写者对文本的解释,而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后经过自己缜密的思索做出的理解,这种理解、解释离不开大量的材料。

教科书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真正涵义,应该是能够引起其深入思考,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思维的展开,有利于师生在课堂开展创造性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历史教科书是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发展能力以及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价值观的主要工具,而且历史教学目标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的,历史课本一定要形象生动,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教科书要变成“学材”,才能树立实现教学目标。

高校历史学习是为了获得一种分析历史、分析问题的方法,所以历史教科书引用的材料可以不拘一格,不必拘泥于第一手史料,也可以是第二手史料或图画材料。充足的史料,尤其是正反观点的史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索,主动去建构问题。所以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对各种不同见解的材料的提供。

(二)减少结论性的论述,增加教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科书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设计。“学材”具有唤起学习欲望、激发思考、提示课题和学习方法、促进学习的个性化与个别化等特点。新课程实验本历史教科书结论性的叙述与以前教科书相比虽有改观,但没有达到实质性的突破,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探索的空间。历史学所关注的是一个业已成为过去,不可能为我们感官所感知的存在,要了解过去,我们只能通过文献这个中介物对历史进行间接推理。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其特征在于学习者与它的对华活动是在间接推理中进行的。历史不是一种简单的定论,而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理解。如果教科书选择某一所谓“定论”,直接告诉学生事件、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意义,就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即使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其他材料,由于首因效应的影响,也会使多数学生难以跳出教科书“定论”的束缚。所以,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要大胆将许多事件的背景、影响的结论叙述删去,代以大量的、矛盾的史料或材料,自然的创设一个探究情景,以利于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利于学生“用一种新眼光来观看所谓的事实”,形成个人见解,逐渐内化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选择范例性主题内容,淡化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历史教科书以范例主题的形式进行编写,主要指在历史学科发展顺序的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编写,这有利于创造一种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典型范例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要遵循下列要求:范例应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内容;范例内容中含有史学争鸣的知识,便于学生多元理解和探索学习;范例知识蕴含的教育目标与课标规定的目标大体吻合,以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能力的培养。以范例主题形式叙述,并不反对教科书对历史一般知识的概括叙述。范例性教学论强调的是让学生学到学科的系统思想,而不是系统材料,当前国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体现了范例性课题原则。由于历史基础教育不是为高等院校、历史专业输送人才,课标内容明确要求教材内容淡化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内容选择应体现时代性,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实现这些要求,不在于在原有各部分内容中简单地减缩,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探究出发,在历史教科书中有意识地突出某些专题会课题,通过范例性的内容和材料,为学生体验学习创造机会,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体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利于师生在教学中互动和合作学习。

(四)历史教科书编写要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学习,感悟学习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要体现出有助于教师采用人文教育的方式。所谓人文教育的方式是一种置身于生活中的生命体验,面对复杂的历史情境自己去感悟、思索,是对灵魂的呼唤和自省。所以,教科书的编写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应用体验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主动地渗透到事件内部并探测他们所表达的思想,在内心中重演、体验,用历史人物本身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人物的信仰和原则去评价其行为,进而形成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价值判断。

教科书编写怎样才能做到有利于教师采用人文教育的方式呢?一是教科书的编写要富有情节。抽象干瘪、毫无情节的历史教科书,显然无法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选择一些情节性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构建情感教育的目标与民族文化的认同。二要做到便于学生探究与创造性的体验。学习是围绕理解与沟通展开的创造性体验,“学习就是发现。它是为了获得对学习对象的更准确的理解,发现它与其他对象间的联系。这要求学习主体——学生去冒险、探索,没有冒险,就不会有创造或在创造”。学习感悟历史亦是如此,尤其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儒家思想为例,诸如忠恕仁爱之道、四维八德的精神,都需要透过感悟历史加以陶冶,使历史知识内化成人格的特质。只有通过创造性体验,学生才会建立起一种文化上、种族上的归属感。

认同自己的祖国与传统文化不是靠背诵历史知识所能够获得的,知道点历史常识不等于对本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认同。所以,教科书编写者一定要有一种意识:历史学习过程中必须有学生的思维与思想,这也是教科书编写的出发点。

(五)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使历史教科书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世界教育改革潮流趋于综合化、认同化,不约而同地认为课程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的特点、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方面展开。教科书设计时不能只关注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考虑社会需求、学生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为中心设计课程。教科书的内容设计要满足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实现有意义的、体验性的学习。

猜你喜欢

教科书历史学生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赶不走的学生
藏起来的教科书
学生写话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