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护理中健康教育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2020-12-08李玉侠张玮玮
李玉侠,杨 峰,张玮玮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目前临床常采用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然而由于病情发展、化疗毒性作用等因素,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甚至放弃治疗[1]。个体化健康教育注重于尊重患者个体,全面评估患者状况,鼓励其积极表达内心感受,并针对性给予健康教育,满足患者需求。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急性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42.38±5.44)岁;病程4~45个月,平均病程(24.33±2.68)个月。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2.35±5.46)岁;病程5-45个月,平均病程(24.41±2.71)个月。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以及其他对症干预指导等。观察组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1)认知干预:发放教育手册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告知化疗相关知识、毒副作用、注意事项及应对措施。于患者出院前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包括定期回院复查的重要性,出院后护理方案等。(2)行为干预:①化疗前告知口腔护理方法,嘱其多饮水,以清洁口腔改善口腔炎症;嘱其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清淡饮食,化疗前1h避免进食。②化疗后嘱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受到挤压或感染;嘱其定期洗澡更衣,保持外阴清洁;限制活动,适当休息,检查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并观察大小便颜色。③针对情绪起伏明显的患者,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肌肉放松训练以促使其平复情绪。其中全身肌肉放松训练:协助患者选取平卧位,由头面部肌肉依次到颈部、背部、胸腹部及四肢进行肌肉收缩与舒张锻炼,15min/次,3次/d。(3)心理干预:观察患者情绪变化,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协助其调整心态。于患者化疗后以积极的语言和非肢体语言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出院前,告知病情的可控性,使其形成正确认知。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健康知识掌握:采用我院自制健康知识掌握调查量表,从白血病知识及注意事项、自我护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852,重测效度为0.862,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反之为不合格。(2)心理状况:采用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进行评价,两个量表各包含20个项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满分100分,其中SAS:>50分为有焦虑症状,SDS:>53分为有抑郁症状,分数与患者心理状况呈负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健康知识掌握
观察组不合格3例,合格率为92.50%(37/40);对照组不合格12例,合格率为70.00%(28/40);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46,P=0.010)。
2.2 心理状态
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分别为(20.38±3.71)分、(22.09±4.8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3.16±4.69)分、(35.71±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16、13.083,P=0.000、0.000)。
3 讨 论
早期大剂量联合化疗是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率和延长生存期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化疗后易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致使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加之患者存在缺乏化疗相关知识的情况,多存在严重的紧张、恐惧情绪[2]。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健康知识掌握合格率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急性白血病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利于改善其心理状况。个体化健康教育具有时效性与有效性的优势,通过结合患者个体情况为其制定教育活动,按照治疗步骤分别开展化疗前、化疗后、出院前的行为、认知及心理健康干预,促使其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治疗[3]。个体化健康教育采用多种方式对患者认知情况进行干预,充分完善其健康知识体系,系统了解疾病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期待,提高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同时,护理人员在掌握相关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其采取正确的饮食、休息、清洁方式,缓解其机体不适感受,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并针对性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关怀与鼓励,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个体化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善心理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