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疗法的研究状况及展望
2020-12-08路静文
路静文
(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报社,山西太原030024)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疗法、文献治疗等,是以图书等文献资料为媒介,为咨询者提供生活经验的隐喻,借助自助式阅读,或者他人指导式阅读的方式,通过心理的领悟、认同和净化过程达到治疗的目的[1]。阅读疗法在国外开始于19世纪初,进入20世纪后,阅读疗法进一步扩大了研究对象及领域,在医学、心理学、图书馆学等方面蓬勃展开,成果显著。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末,从最初的理论引进,到目前本土化研究理论与实践部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1 国外学者关于阅读疗法的相关研究
阅读可以治病,在西方文献中记载很早,但是在医疗卫生领域,把阅读作为辅助疗法进行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1810年,美国医生Benjamin提倡精神病院除了轮椅,更应该给病人提供有益于精神健康的读物,来减轻病人的压力。1848年,在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Galt 提出了图书阅读的治疗功能,标志着阅读疗法的正式确立[2]。自此,阅读疗法开始在西方逐步发展,很多专家学者对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探索。莫迪认为,阅读在治疗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娱乐、信息、益智、领悟[3]。Russell 和Shrodes 将阅读治疗的心理历程总结为认同、净化、洞察三个阶段[4]。认同是读者与读物里的故事人物的结合,通过这种结合,重温自己的体验。净化阶段则是读者在体验读物里人物的情绪与感觉中,将自己的情绪通过故事人物的情绪抒发而逐步得到发泄的过程。洞察则是读者从故事人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学习,移植经验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Hynes 和Hynes_Berry 则把阅读治疗的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检视、比较和自我应用四个部分[5]。
除了理论方面不断完善,西方相关研究人员针对大众阅读情况及阅读疗法改善心理健康甚至心理疾病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及实践研究活动。Nell 的调查显示,阅读会让人明显放松;Robinson 与 Godbey 发现,在 1965 年到 1985 年之间,成年美国人一直将阅读评为令人身心愉悦的活动[6]。
阅读还能使智能不足的孩子提高智力水平。3岁被诊断为“心智及身体生长迟缓”卡索拉,在母亲每天给她朗读14 本书听之后,5 岁时,心理学家发现卡索拉的智能发展超出了一般的孩子,而且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另一个例子是珍妮弗,出生时被诊断患有唐氏综合症,两个月时父母被告知,珍妮弗会全盲、耳聋,严重智障。但是父母每天坚持给珍妮弗读10本书,4岁时珍妮弗的智商测试是111[7]。
Oliver 则表示,持续默读有“安静效应”,可以让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安静下来,而且“对有潜在行为问题的学生形成约束”。Thompson 发现,课堂上推广阅读的老师对该活动的评价是:所有学生的纪律问题都解决了。
临床应用上,阅读治疗也显示了其作用。Zipora等在117名青少年身上进行了长达两年的阅读治疗过程。这些青少年被诊断有社会适应障碍,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明显减少了冲动行为,并且开始适应社会。研究还证实,阅读治疗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参与治疗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第2年情况比第1年情况更好[8]。在《单纯性抑郁症的图书治疗》一文中,Cuijper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6个研究组对抑郁症程度不同的成年人实施了阅读治疗,2 年后患者的抑郁症状况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9]。Londen在113例患夜尿症的儿童身上用阅读疗法作为治疗手段,2 年半之后发现,他们不但夜尿症复发率降低,也开始变得积极上进[10]。
由以上介绍可知,国外研究理论相对成熟,也重视实证研究,研究范围相对广泛,充分展示了阅读疗法作为一项心理治疗技术的科学性,为阅读疗法在我国的研究推广提供了借鉴。
2 国内学者关于阅读疗法的相关研究
2.1 阅读疗法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我国也有各种与读书相关的名言章句,如汉代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宋代苏轼在《安州老人食蜜歌》中说“小儿得诗如得蜜,蜜中有药治百疾。”陆游也写到“儿扶一老侯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清代张潮的小品文《书本草》,用我国传统中医介绍中药药性的方法来介绍书的功能作用,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早一篇完整全面地阐述阅读疗法作用的文章。这些说明我们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阅读在精神方面的教化疗愈作用。但是阅读疗法作为科学研究的内容,是从20世纪末才开始的。1991年,陈信春在《图书馆杂志》发表了论文《文献治疗,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11],标志着我国阅读疗法研究工作的开始。之后,沈固朝在《西方对图书治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一文介绍了西方图书治疗的历史及图书在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并探讨了其心理机制。杨兵、凌珊等人也都开始介绍西方阅读疗法的概念、发展情况等。我国的阅读疗法开始逐步发展。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目前可以说越来越繁荣,几个领军人物在不同的侧面为我国的阅读疗法研究做出了贡献。
王波从发生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生理学原理、心理生理学原理几个方面阐释了阅读疗法的原理,并归纳了阅读疗法的11种类型,在书目的选择制定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为阅读疗法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科学的理论指导[12]。
宫梅玲立足于泰山医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旨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研究,率先以SCL-90评定阅读疗法干预前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状况,在实证方面取得了丰富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发表的相关论文,极大夯实了阅读疗法的理论及实践基础[13]。
付婉秋在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及文献计量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指出了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阅读疗法阅览室的方法,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4]。
王景文以国外1 000 多篇与阅读疗法相关的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论文的期刊分布、著者分布、主题分布等,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并绘制了图谱,为国外阅读疗法的引进与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15]。
2.2 阅读疗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临床治疗中,阅读疗法被采用以改善患者的自制力、抑郁症状等。其中,陈飞的研究表明,阅读疗法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自制力,并提高治疗的顺从度,降低复发频率[16]。范文田对137 例符合CCMD-3 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则显示,每天2小时,持续1个月的阅读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17]。魏中华对92 例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展开阅读治疗,给患者根据引起抑郁的不同因素开列不同的阅读书目。经过为期3个月,每天2小时的阅读、交流、讨论治疗过程,患者不良情绪明显改善,抑郁症状也显著降低[18]。
阅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之外,也在更广泛的实践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刘斌志探讨了阅读疗法在地震后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过程中的运用情况,指出通过阅读疗法来实现震后灾区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在治疗理念、服务内容以及介入方式、工作方法上,都有独特的优势,并从准备、预估、计划、实施、评估、追踪6个方面阐释了具体的实施策略[19]。刘剑伟对驻守西藏高原的边防军人进行阅读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研究组SCL-90 的总均分以及人际关系、敌对性、抑郁、强迫、偏执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降低[20]。李慧菊等人则研究证实,阅读疗法能够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21]。
以青少年为被试的阅读疗法对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效果也得到了国内学者多项研究结论的一致肯定。
阅读疗法作为创新图书馆服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被引入国内后,针对高校学生的阅读疗法的研究在理论建构及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除了上文提及的宫梅玲、付婉秋的一系列研究,王璐在西南地区某大学学生中筛选了60名被试,进行了为期8周的阅读辅导,实验结束后的后测数据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上出现显著差异[22]。申西在贵阳学院进行的研究也表明,阅读疗法的确能够从整体上显著增加被试自我接纳程度,增强其心理自我和谐水平[23]。
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也验证了阅读疗法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其中,王鑫强从三个方面阐释了阅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24],指出作为一种具有内隐性、保护性、渗透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阅读疗法能引起中学生的情感共鸣,消除不良情绪,也能给中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并为他们提供成长成才的经验,学会调整心理和行为的方法。万宇基于在南京某小学的阅读治疗实践,提出了“游戏+阅读+反馈”的阅读治疗模式,具有创新意义与范本价值[25]。王瑞花则研究探讨了初三学生考试不良认知及考试焦虑的现状和特点,并运用阅读疗法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6];何薇则通过研究,得出阅读治疗对高一学生考试焦虑有明显改善的结论[27]。殷建玲编制了《初中生自信感问卷》,并对实验组通过12 次的发展阅读疗法干预,证明阅读疗法能提升初中生的自信感[28]。
3 阅读疗法的图书材料
何种文献对何种心理问题有疗愈作用,现在也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宫梅玲等人的研究表明,基本上所有的文学艺术类书刊,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能起到治疗作用[29]。而对于大学生帮助最大的期刊主要有《心理医生》《大众心理学》《演讲与口才》《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等,书籍则有《卡耐基交际大全》《走出情绪低谷》《名人传记》《罗兰小语》《名人名言》《海伦凯勒的故事》《老人与海》等[30]。很多出版社也针对心理问题,策划出版了一系列解答青少年心理困惑的图书,如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毕淑敏给孩子的心灵成长课”系列,由爱、成功、人生、自信、成长和亲情六个主题入手,从心灵成长的不同方面,引导青少年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妥善解决心理问题[31]。何怀宏的《心怀生命》一书[32],认真思考青少年面临的成长难题,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这些难题,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输与赢、生与死等严肃话题,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危机,疏导排解他们内心的焦虑不安,增加他们承担的勇气与快乐的能量。针对婴幼儿心理成长的图书类型更丰富,但是,这些图书在应用领域的具体效果,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
综上可见,阅读疗法的热点主要在于:阅读疗法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阅读疗法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实证研究进行;阅读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阅读疗法的效果评价及书目编制研究等方面[33]。
4 阅读疗法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阅读疗法已经越来越展示了其在我国发展的广阔前景,但由于力量所限,当前研究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大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呈现出图书馆、心理学、临床应用等多学科多领域研究并举的局面,但是其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学领域,被作为图书馆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种手段探讨应用,这其实大大弱化了阅读疗法更广泛的作用。除了图书馆研究人员,如果临床医学、心理学等研究人员能够加大对阅读疗法的研究投入,引进并推广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在本土化的过程中,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与实际情况,总结我国阅读疗法的独特优势,一定会加快我国阅读疗法的研究进程,并为其他国家阅读疗法的开展提供借鉴。
2)理论多于实践。即便在目前以图书馆学为主力的研究情况下,阅读疗法存在的问题也是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又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在中小学相对薄弱。实际上,由于人口基数大,心理发展动荡期漫长,而心理辅导人员又相对不足,阅读疗法又具有方便性、预防性、覆盖面广泛的特点,中小学应该是大力研究、推广阅读疗法的最适宜群体。研究者可以在更广的范围进行阅读疗法的研究,如针对各个年龄段、各种不同的心理疾病,实验更多类型的干预手段,以丰富阅读疗法的治疗范围和方法,让阅读疗法能够更便捷、更快速推广应用。
3)阅读材料的选择与编辑。目前中小学的阅读还是围绕课程进行的,尤其是语文课,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材料几乎没有。而从在中小学甚至大学开展阅读疗法的几个研究实践看,阅读材料的编辑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面目模糊,有些笼统,学生究竟该读什么,阅读材料怎么选编组合更符合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够明晰、系统和科学,而且辅导过程没有很成熟、规范的操作流程,这就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疗法在各级学校的快捷推广。在阅读素材方面,研究者应该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编制更有针对性的阅读辅导材料。也可以联合出版界,策划编辑出版具有阅读治疗功效的专门类图书,方便辅导者及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选择。
随着阅读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阅读辅导手段的不断改进,阅读书目、阅读材料的不断完善,阅读疗法必将发挥其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