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高龄骨科患者行下肢手术麻醉的护理配合探讨
2020-12-08张丽
张 丽
(解放军970医院麻醉科,山东 威海 264200)
近些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国内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重,膝、髋骨退行性病变,粗隆间骨折等疾病逐渐增多,手术是高龄病人接受治疗的最佳手段[1]。然而因为老年病人的机体功能下降,且一般都合并有若干种疾病,开展麻醉以及手术具有较大的风险,优良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提升麻醉以及手术的质量以及安全性。本文重点探究了高龄骨科病人开展下肢手术麻醉的护理配合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我院开展下肢手术麻醉的高龄骨科病人共计42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观察组:女7例,男14例;年龄64~82岁,平均(74.23±4.93)岁。对照组:女8例,男13例;年龄65~81岁,平均(73.98±4.33)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重点涵盖心理护理以及生命监测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为本组病人开展麻醉护理配合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术前访视:在手术之前,护士应进入病房,主动与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深入沟通,掌握病情相关变化,交流过程中应使用简单、易懂的语句,强化对其的健康教育[2]。
(2)提升麻醉的配合度:开展麻醉前,帮助病人进一步摆好体位,有利于各种操作手段的顺利开展。高龄病人因为年纪很大,一般会存在皮肤松弛以及关节僵硬等情况,于是需帮助病人做一些翻身动作,使他们的肩胛骨以及肩周等部位都保持放松,避免关节脱位、压疮以及神经损伤的出现。当麻醉产生效果的时候,病人丧失一些知觉,护士应该对病人的四肢进行有效固定,保持循环系统的平稳性,确保呼吸道的顺畅。摆放体位的过程中应该有效避免呼吸循环受阻以及神经血管受压[3]。
(3)麻醉期间密切观察:在此期间,护士应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仔细观察,保持病人呼吸道的顺畅,对呼吸的幅度与频率进行科学监测。止血带的使用、体位的变化与手术的刺激都会对血压的变化产生影响,而且硬膜外麻醉下,高龄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压。护士应该对各项生理参数的具体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准确、及时地开展研究以及判断,一旦病情出现变化,第一时间通知麻醉医师实施处理。
(4)麻醉后护理干预:受体质以及年龄的相关影响,老年病人在麻醉后其苏醒时间相对延长,护士应更加细心与耐心地观察病人的每项生命体征变化,病人清醒后,先进行吸痰,然后拔出管子,之后应马上进行面罩吸氧。
1.3 观察指标
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手术医生与麻醉师对护士的麻醉配合评价。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护理满意度:对照组为57.14%(1221),观察组为95.23%(202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手术医生与麻醉师对护士的麻醉配合评价
对照组手术医生与麻醉师对护士的麻醉配合评价为(87.97±4.34)分,观察组为(96.18±1.22)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高龄病人是骨科下肢手术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合并有若干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脏病等[4]。护士应该时刻观察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突发情况,帮助麻醉医生主动预防所发生的意外,进而充分提升手术的成功率与安全性。为病人进行麻醉护理的时候,应认真实施各项规章制度,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确保麻醉以及手术的成功实施。低温是寒战诱发因素中的核心原因。低温能够导致若干种并发症频繁出现,对高龄手术病人带来极大的危害[5]。于是护士应该密切监测病人的体温,并且强化对病人的保暖措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率,确保了老年病人手术期的顺利度过,身体可以更快、更好地得到恢复。病人在采取椎管内麻醉的过程中其并未彻底丧失意识,应杜绝在手术室内喧哗,也不能在手术室内讨论不相干的话题,以免给病人心理带来消极的影响。一旦病人具有紧张情绪,护士应轻轻握住病人的手,对其紧张的心理进行有效缓解,使其情绪获得稳定,以保证麻醉操作的顺利完成。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观察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手术医生与麻醉师对护士的麻醉配合评价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相比于常规护理,在高龄骨科患者开展下肢手术麻醉的时候应用护理配合的成效更突出,能够有效提高病人的满意度评分,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