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构建医护一体化共同查房工作模式对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
2020-12-08王蒙蒙冷夏华吴洁华
王蒙蒙,谌 欢,冷夏华,吴洁华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医护一体化”是将患者、专科医生和护士联系起来,形成一体化责任工作制[1]。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置管数量多,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护理风险较普通病房高[2]。为了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本科室于2019年1月采用护一体化共同查房工作模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2月ICU收治的128例患者为对照组,男75例,女53例;年龄19~84岁,平均(56.55±5.48)岁。选取2019年1月~12月ICU收治的136例患者为观察组,男82例,女54例;年龄15~88岁,平均(58.36±5.55)岁。均符合ICU收治范,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医护工作模式,医护分开查房,医师查完房后下达医嘱,护士执行。对插管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监测生命体征,保持管道通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躁动患者适当约束,给予基础镇静。
1.2.2 观察组
1.2.2.1 成立“医护一体化”责任制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护士长、医疗组和护理责任组组成责任制管理小组,运用头脑风暴、鱼骨图原因分析法,对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通过共识评价法得出主要原因:①约束带选择和固定不到位;②没有采用集束化导管固定方法;③缺乏系统镇静、镇痛培训;④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足,未有效评估拔管风险;⑤对不同导管的集束化固定培训不足。
1.2.2.2 开展“医护一体化”专项培训
在科务会、小组会议、钉钉直播等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学习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及潜在风险、镇静镇痛方案的实施和管理、约束评估和管理、管路脱落风险的评估和预防等。把培训ppt上传到科室工作群;常规培训、考核。通过培训,使全科人员掌握高危拔管患者的防护措施,规范工作流程。
1.2.2.3 医护共同查房
(1)每日晨会后和下午下班前,由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带领当班医护人员查房,共同查看患者导管情况,包括置管处是否有醒目标识,置管处缝线是否脱落,置管部位贴膜是否卷边、有无渗液渗血等,共同评估约束工具是否合适,约束部位皮肤情况等,做到医护相互沟通、查补漏缺、共同学习。并对查房过程中存在问题讨论和分析,提出具体的改进要求和目标。(2)制定镇静镇痛方案。评估非计划拔管事件发生风险,逐级设定目标,共同预防因镇静、镇痛不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事件。
1.2.3 效果评价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护士专科技能水平 比较患者实施后护士理论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医护配合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四项,分值为4~1分。科室自行设计量表,观察组发放问卷82份,对照组发放问卷78份,均全部有效回收。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处理。
2 结 果
2.1 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下降观察组带管例数103例,非计划性拔管发生例数1,发生率为0.97%;对照组带管例数118 例,发生例数8,发生率6.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士护理能力提高
观察组82位护士中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评分为(2.18±0.52)分,专业技术水平为(2.26±0.49)分,医护配合能力(1.97±0.64)分,风险识别能力为(1.72±0.62)分;对照组78位护士各指标依次为(3.19±0.38)分、(3.14±0.52)分、(3.01±0.51)分、(2.92±0.42)分。两组护士的护理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医护一体化共同查房工作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形成一体化责任工作制,构成专科医疗服务基本单元[3]。在医护共同查房过程中,护士按时评估约束的有效性,同时将患者的RASS评分,疼痛评分及时汇报给医生,医生将留置导管的目的,拔管的前提、导管引流期间病情观察重点、以目标为导向的镇静镇痛评分从医疗角度告知护士,医护双方对患者病情进行信息互补,在工作中进一步强化联系,形成工作小组,在医护双方的共同管理协同下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同时改变过去的错误观念,增进医护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表1结果提示:模式能真正凸显“医护一体,提升服务品质”的优质服务改革的目标。医护一体化共同查房工作模式有利于提高ICU护士专业水平,当患者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快速识别处理。该模式可以提高护理能力。
目前国内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已经运用在健康教育、护士核心能力、医护查房、护理质量管理、护理人才培养专科疾病护理等方面。我科尝试将医护一体化共同查房模式应用于预防非计划性拔管事件中,使医护双方重视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及潜在风险,提高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