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概论课》教学改革问题探析

2020-12-08

山西青年 2020年9期
关键词:概论理论教学方法

雷 略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6

一、高校《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教学改革是推进高校《概论课》创新发展与完善的治本之策。高校《概论课》作为传播和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关键性课程,它必须随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并必须结合我国社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改革与当前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教学手段、方法以及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与丰富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坚持这一品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一直广为传播且历久弥新的原因。因此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改进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只有与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不断结合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新鲜内容,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概论课》作为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课程,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经典课程,必然同样要具备这种品质,必然要在创新中不断拓宽自身的维度,发挥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和创新解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能力,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使学生站在历史全局的高度总结和掌握理论发展的规律。改革是《概论课》发展必然的趋势,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才能满足青年学生对最新理论知识的渴求,才能确保高校思政工作常态化进行,否则,就会陷入固步自封、封闭僵化的死胡同,弱化《概论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作用。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结合的需要促使高校《概论课》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成为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

(二)国内外形势对《概论课》生存空间的挤压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处于中国梦飞速发展的时期,处于实现两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近在咫尺的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取代了温饱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社会阶层急剧分化,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与表达日益多样化,社会信仰出现多元化趋势,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事件层出不穷。高校学生在面对国内各种问题时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一旦处理不得当就会造成学生在思想、心理上出现偏差,对社会问题不能形成理性的认识。国外各种非马意识形态不断通过网络媒介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渗透以及思想上的瓦解,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摧毁青年人来达到摧毁一个国家的目的,实现全世界资产阶级自由。《概论课》自然会遭受冲击,实际教学效果受影响是必然的。上《概论课》越来越难已成为普遍趋势,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难,这就要求《概论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保持自己在宣传马克主义中国化先进理论的主导地位,保持自己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上的关键地位,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忠实的传播者和适用社会转型升级需要的社会主义后备军。

二、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人,能对事物产生更多的兴趣和认知。高校《概论课》在学生中不能牢固其地位的原因主要在于未能从根本上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未能真正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发教学过程中一系列问题。

(一)教学空间狭小,《概论课》功能发挥受限制

1.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重“专业课”轻“概论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不可避免地卷入进这场利益的争夺战之中,出于对高校发展前景以及对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高校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普遍重视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往往忽略;教学资源倾斜于专业课教师,导致部分高校《概论课》的课程安排被挤压到一周不足两节课,概论课教师在学院的待遇明显比不上专业课教师,表现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概论课教师往往得到的只不过是理论上的重视,实际操作中并未实现。正是这种倾斜使得概论课教师教学热情明显不足,消极怠慢的态度弥漫整个教学过程,严重时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限制了概论课教育功能的发挥。

2.教学资源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空缺严重

《概论课》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高校一般采用大班制教学,这种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管理难度明显加大。教师无暇顾及大多数学生,课堂成为玩手机的聚集地;逃课成为常态,教师也无法准确查出逃课学生,浑水摸鱼者占多数。师生互动性明显困难。学生多致使教师在互动环节自然会缩减时间,教学相长的过程没有了,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就形成学生在心理上轻蔑《概论课》以及概论课教师的心理,其教学效果直接不达标。

教育经费在实践教学上的投入明显不足,由于经费限制实践环节往往被搁置。实践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他直接体现在我们对社会目标追求和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在每一理论对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如果缺乏实践这一关键环节,理论的真实性就无法在历史中得到评判,教育所要起到的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也无法实现。《概论课》教师在实践上的投入太少,学生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全方位的了解社会问题,最终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直接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二)传授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

1.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性和时代感,枯燥乏味

好的教学内容,一定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一定能给学生带来理论知识上的巨大收获;一定能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和实践教学手段的不足,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概论课》教学无法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教师讲授的内容更新换代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进度,导致授课内容与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热点问题脱节,缺乏时代性;课堂上,学生无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思考,造成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无话可说,对教师所讲授内容极度反感既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也不能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缺乏现实针对性。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师讲授理论局限于对以往理论重复解读,所举实例老套无趣,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内容的空洞无味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见,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现实性已经成为《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事情。

2.教学方法老套,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缺少艺术性,学生学习兴趣减弱的现象广为存在。原因在于:首先,教师往往出于自身发展和利益要求注重于对科研成果的潜心钻研,忽略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和改进;其次,高校《概论课》教师在授课时通常依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单向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做不到采取学习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最容易造成师生之间脱节的现象。最后,《概论课》自身的学科理论性强的特点,加上教学方法的枯燥无味,导致学生能接受《概论课》的度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会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与活跃度。互动性强的教育方法能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免学生中存在的诋毁《概论课》和信仰缺失的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进而造成这种消极思想私下传播影响到更多学生群体盲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质疑和信仰缺失;还有助于确保提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能使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当前,《概论课》现有的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依托于传统的卷面考试,辅之以实践报告的撰写。“万人一卷”是对传统的卷面考试弊端最为生动形象的概括,卷面考试无论是在考核内容的设计上还是就其阅卷标准来说,过分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加深巩固和对标准答案的追求,限制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发挥。特别是部分教师存在考前画重点的习惯,造成学生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思维散发能力和拓展能力的欠缺,极易使学生对待现实问题时限于从书本中找答案,形成“唯书本论”的刻板印象,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消磨掉;答案标准化的阅卷模式使许多学生临阵磨枪,考前疯狂恶补的现象在学生中间广泛存在,这完全失去了考试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实践报告的撰写目的是为弥补卷面考试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欠缺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跳出书本,放眼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理性思考社会热点问题,避免盲目跟风现象。但社会实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中假造实践数据和实践报告的情况极为严重,收上来的实践报告缺乏真实性且内容千篇一律,社会实践往往失去其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上往往没有投入大量精力,在自己专研的领域投入的时间精力比重完全大于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参与,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实践前所预想的效果,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三、推进《概论课》改革创新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要注重对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改革。实践证明,《概论课》存在的问题不是单一主体所能造成的,只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导致的,因此,师生要协力推进《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

(一)拓宽教学空间,使《概论课》功能最大化

第一,平衡高校课程教学安排。高校课程安排重“专业”轻“概论”的现象必须有所调整,改变过去每周只有一节《概论课》的课时安排,增加到最少一周两节。通过硬性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确保学生在上一堂课后思考模糊的点能在关联的时间及时解决,防止因间隔时间过长而遗忘。课程时长的调整能给师生极大的思考创新的空间,对教学也能起到相应的帮助。高校《概论课》要缩减课堂教学的规模。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采用小班制教学,易于管理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克服大班制教学带来的管理难、互动难的弊病。

第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概论课》作为一门指导实践的课程,必须鼓励师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体察民情,在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真理性。但切忌将实践环节等同于社会实践,各种讲座的开展、游学参观革命纪念地、社区服务等都是《概论课》实践环节所考量的内容。通过融入形式多样的实践手段,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和思想上接受《概论课》,加深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培养独立自信的学生形象。抛弃过去风花雪月、不切实际的幻想,真正在实践中找准自身的定位。督促高校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稳步进行。

第三,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并未发挥实际功效的原因在于形式化现象严重。教师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大都无所谓,一个项目教给学生之后便撒手不管,完全依靠学生进行自我安排。由于学生社会经验等的不足,往往在安排上就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又不能及时出手相救,使得学生谈实践色变。教师必须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项目的制定与执行,并全程对实践进行监督。

(二)增强内容现实性和时代感,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提升教师素养,增强内容的现实性和时代性。“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言行一致者被学生所喜爱的程度自然很高,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老师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信仰、气质等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教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在极大程度上给学生思维上的暗示,教师如果政治素养不健全,那么学生自然会在政治素养的培养的受到牵连。因此,要力求打造一支政治素养健全的教师队伍。内容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的增强与教师的政治素养密切相关,教师对热点政治话题敏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自然会在课堂上提出最新的问题与学生讨论交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思政内容。还能引导学生用过往的理论去解决最新的政治问题。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师人格魅力。《概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第一步就是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让学生走上讲台讲授,形成师生互换的创新课堂。让学生体会《概论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理解《概论课》要想上得好并不容易,在角色转换中改变对《概论课》枯燥无味的思维定式,提升包容度。教师还要学会利用课堂辩论、读书笔记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课堂活动,加大学生活动参与度,体验课堂主人的身份能促进自主意识的觉醒,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

(三)改革考核方式,注重教师和学生能力培养

第一,是改进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概论课》考核方式注重卷面成绩的情况必须改变,要切实加大实践成绩的比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跳出书本以外思考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这一堂课必须上好,师生之间就要充分在实践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和交锋,并借助这一手段达到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在考核内容,形式,管理,奖励机制上做出大的调整,考核内容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书本的照搬。要注重对学生组织和参与实践的能力的评判;考核形式要注重采用多种灵活宽松的方式,高校常采取7+3 的计分方式,形成了以卷面考试为中心的多种考核组合;考核管理要注重制定严格的管理机制,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不偏重某一方面;奖励机制注重落实到位,不要停留在口头许诺,实际奖励根本不到位阶段。

第二,是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一方面,严把教师引进关,德才兼备是正道。《概论课》的思想理论性要求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才能胜任国家委以的重任。因此,教师应聘机制要完善,引进前要注重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比如教师技能的掌握程度、行为举止等,如果在综合素质上欠缺,就算笔试成绩位居第一,都要进行慎重的选择,尽量避免出现“唯成绩论”而忽视的现象,而导致流失真正完备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对新引进人才进行岗前培训,对新老教师定期进行技能和素质考核。岗前培训是对新教师在思想上的一次洗礼,内容包括对教师专业技能、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培训。教会他们以最佳的状态去面对工作,并规定一定的教学任务让他们完成。定期考核对新老教师一样适用,比如每周进行学生反馈座谈;每3 个月进行一次教师的教学技能比武,并施以合理的奖惩机制。既能加强教师队伍的优化和理整合,还能督促教师不断完善和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概论课》教学要求和目的。

猜你喜欢

概论理论教学方法
坚持理论创新
谈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方法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