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的一个伟大转折
2020-12-08陈乃哲曹舒璇
◎陈乃哲 曹舒璇
“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面临40万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四渡赤水,最终突出敌军的重重包围,实现了渡江北上、进军川西北的战略意图。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认识到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
一、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的胜利成果,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便没有四渡赤水的胜利
1934年中央根据地第5 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迫使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由于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设置多道封锁线,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阻止中央红军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并企图消灭红军于江西、湖南境内;又由于当时红军的军事指挥权掌握在博古、李德手中,实行“左”倾冒险和右倾逃跑的军事路线,红军一度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局面。特别是在通过敌人的第四条封锁线——湘江时,损失极其惨重,中央红军损兵折将过半,由长征开始时的8万多人锐减为3万多人。严酷的事实让党和红军的广大干部战士,怀念毛泽东当年指挥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时的情景,盼望恢复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指引红军走出困境,完成战略转移。同时,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同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同志多次交换意见,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取得共识,为解决这一问题准备了必要条件。
1935年1月 15日—17日,中共中央利用占领贵州遵义赢得的时机,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取消了长征前成立的由李德操纵指挥军事的三人团,改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以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在进到鸭溪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从而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会议还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了战略方向。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转折点。
四渡赤水的胜利,是在遵义会议纠正“左”倾军事路线错误,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改变对红军的指挥权以后取得的。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是四渡赤水胜利的前提和保证。可以说,没有遵义会议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批评,没有毛泽东重新回到中央军事领导岗位,就不会有四渡赤水。因为这种高度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只有像毛泽东这样胆识睿智过人、指挥艺术高超的领袖人物才能提出;而且也只有像毛泽东这样具有崇高威望的领袖人物,才能坚持把这种战略战术付诸实施。特别是在广大指战员对战略意图不很了解的情况下,部队在作战行动上的统一,不仅要靠决策的正确,部署的周密,纪律的保证,还要靠部队对最高军事指挥者的高度信任。这时,指挥者的崇高威望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在这几个方面为四渡赤水的胜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作战指挥艺术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是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得意之笔
1960年5月,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华访问,毛泽东在接见他时说“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之举,并不是军事指挥家事先设想好的,而是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的变化决定的。它的胜利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对敌我双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其中包括对敌军实力、兵力调动、行军路线、作战特点、以及各路敌军之间的矛盾等等的调查了解,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对策。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1935年1 月 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进,预定夺取川黔边境的土城和赤水县城,相机从四川的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但在土城战斗中,因对敌军兵力估计不足,未能实现预期目的。1月 28日,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并于1月 29日凌晨从元厚、土城地区一渡赤水河,然后挥师西进,至川滇边的扎西(现为云南省威信县)。在这里,红军集中进行了整编,全军缩编为16个团,分属第一、三、五、九军团。后来因川、滇敌军从南北两面向扎西逼近,红军决定暂缓北渡,突然掉头东进,摆脱敌军,于2月18日—21 日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在遵义战役中,红军取得歼灭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3000人的重大胜利。接着蒋介石迅即调整部署,指挥多路敌军向遵义、鸭溪一带合围。红军迅速跳出敌军的合围,再一次转兵西进,于3月 16日—17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调重兵围堵,红军又突然挥师东进,折返贵州,于3月21日—22 日四渡赤水。此后,红军随即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滇军来援。当各路敌军向贵阳以东开进时,红军出其不意以每天120里的速度西进,进入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后,主力神速地向西北方向前进,于5 月初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拦截。由此可见,四渡赤水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的胜利,它创造了我军运用运动战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三、四渡赤水的胜利,进一步提高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威望,加强了他在党中央的实际领导地位
对于四渡赤水的作战行动,并不是所有指挥员都赞同的。当时第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就提出异议,认为毛泽东的指挥不行,会把部队拖垮,甚至写信要求毛泽东、朱德下台,因而在会理会议上受到严厉批评。
会理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机动作战、摆脱敌军重围的方针。四渡赤水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领导的正确和高明,使广大的干部、党员和红军指战员更加认识到,跟着毛泽东就能走出困境,跟着毛泽东就是胜利。从而极大地鼓舞他们在毛泽东领导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战略转移,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经过四渡赤水锻炼的广大干部和指战员,许多人后来成长为革命战争的领导骨干,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四、四渡赤水的胜利,丰富了我们党领导和指挥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毛泽东1936年12月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深刻地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其中无疑包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之战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及在此前后取得的军事斗争经验,在毛泽东的光辉著作中得到理论上的升华,成为指导军事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个经验告诉我们,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要注意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把它上升为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使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四、四渡赤水的胜利表明,领导能力和指挥水平的高低,对于党和军队的兴亡,革命的成败,关系极大
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中央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都取得了重大胜利;而当毛泽东被排除在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在既无实践经验又无正确理论指导的“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遭受了重大失败,继而在长征途中又遭到重大挫折,险些葬送了党和红军,葬送了革命。在遵义会议重新恢复毛泽东的领导,实际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之后,党和红军就很快从危难中走出来,转危为安,并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这个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不仅在战争年代十分重要,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样非常重要。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使命十分繁重,所处的环境又十分复杂,努力提高我们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更加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兴亡,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须臾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