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品《花儿》浅析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2020-12-08郭雅宁
◎郭雅宁
《花儿》这个舞蹈作品相信无论是专业舞者还是非专业舞者都非常熟悉了。2009年第九届桃李杯舞蹈展演中金晨的作品。这支舞蹈中充分展现出了傣族舞蹈“三道弯”、平转等技术技巧,十分饱满。背景音乐欢快愉悦,节奏感鲜明,是常见的傣族音乐风格。舞者流畅的动作、轻快的身姿、柔美的表述,好像花儿一样,呈现给观众视觉与听觉双重盛宴。
傣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那里山清水秀,人美景美,森林茂密,资源丰富,动植物繁多,所以也被称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由于傣族人民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且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也有“水的民族”的美称。所以傣族舞蹈常常是以“孔雀”“大象”“水”等为表现题材。
“孔雀舞”常常以模仿孔雀的各种形态,如: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能够跳出丰富多彩的舞姿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不仅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还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除了“孔雀舞”,表演性舞蹈还有“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都称为表演性舞蹈。还有一些自娱性的舞蹈,比如:“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嘎光”是傣语,“嘎”的意思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喜事节日中,不论男女老少,不需特定场所,便可自娱自乐地舞蹈起来。此外,傣族舞蹈还有祭祀性舞蹈,不过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有一种是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该舞蹈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还有一种是石屏县的“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活动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另有一种是新平县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由于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天气较为炎热,且生活地区较为“静谧”,造就了没有太多激烈的舞蹈动作,大多为平稳的舒展肢体,节奏多为2/4拍,膝盖部位保持下蹲,连绵不断,重拍向下,表现出傣族人民独特的安详与舒缓之动律美。傣族舞蹈的舞姿造型大多以“三道弯”和“一顺边”为主,人们在劳动时,手脚同出一边导致了舞姿动作“一顺边”。此外,由于生活地带孔雀、大象等动物资源丰富,人们在生活中乐于模仿他们,于是形成了姿态的“三道弯”。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傣族舞蹈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舒缓,但外柔内刚,充满了内在的力量,既轻盈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