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020-12-08蔡小丽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成果学科传统

◎蔡小丽

在近现代人类文明历程中,科技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科技的发展已然成为文明成果中最丰硕和影响力的成果转化,因此教育系统普遍围绕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教学需要编制教材和设计课程。而语文则被定位成工具型学科,以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其完成表达、交流并且获取信息为主要教学目标,其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的价值被忽略。

一、语文教学重视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一)传统文化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当今社会,文化的传承是命脉的延续,它不仅是思想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延伸,而是同时完成对学习者人格和品位的塑造,使其具备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并且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社会的基本伦理和道德规范,从而培育高尚的人生观,确立个人在道德、事业追求。而初中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文字、语言这一工具,运用其探索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领域。基于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需求日益迫切、素质教育得到认同的大背景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之发挥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作用,也能助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承和传播。

(二)发挥学科优势 让传统文化浸染心灵

溯源,语文学科的本质是记录、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充分体现其固有价值。

首先,传统文化包含了人类文明成果均以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流传和记载下来。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在赋予学生顺畅的阅读、写作以及言语沟通能力的同时必然无法回避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例如,在生字教学中涉及对特定汉字的起源及其字形、字义演变的阐释,无形中增添了传统文化的元素,点点滴滴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让其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三)传统文化赋予语文教学更大“磁场”

某种程度上,传统的语文教学局限性强。本身过于强调表达、交流的“工具”作用,而对教材内容及其牵涉到的历史、社会生活背景等传统文化元素“释放”程度严重不足。所以,因此理应赋予人文情怀与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学便显得枯燥。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过度注重形式上的解读和阐释,缺乏了必要的对作品创作年代和背景的解析。学生完全没有代入感,没有参与感,因为我们没有与学生一道深入探究和拓展学习,从而让学生对诗词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的认知严重不足,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同时,也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传统文化温润作用

(一)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激活学生思维

语文学科和文化传承有天然的联系,语言与文字的创造和发展是为了满足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需要,而在被用于记载人类文明成果和传承技艺、交流思想并完成诗歌等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语文学科自身也被不断丰富,并应时代要求持续演进,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现代社会人们创造新的文明成果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材中天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元素,既有和语文直接相关的文学艺术、哲学类内容,也涉及历史、古代的政治乃至伦理道德。例如,《论语》等经史子集相关课程中既包含儒家思想、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也有当时社会人们的道德理想和宗族关系等人文内涵,在教学中发掘这些元素并进行引申阐释能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得到提升。

(二)课堂上引经据典触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不着痕迹的渗透传统文化,要求教师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有足够修养才能在达到核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传统文化。首先,教师应熟读所有经典作品,对《史记》等有多个章节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可以自如地引用和讲解。其次,结合教材中牵涉到传统文化的部分,确定课堂上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的内容,并且查找相关资料和准备素材,从而在课堂上择机引经据典,触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此外,教师通过研读相关作品还能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层次与思想境界,在言谈举止方面更加儒雅和有内涵,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典范。

三、结语

在初中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应得到更多关注。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天然关联,教师承担起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使命,既有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成果学科传统
【学科新书导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验收成果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超学科”来啦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