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作品制作》教学案例
2020-12-08田莉莉
◎田莉莉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地位,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开动脑筋,合作探究,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更加有活力。笔者以《视频作品制作》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探索与反思。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材并不是上课的唯一标准,教师在课前应当去分析教材,将教材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要点提炼出来,权衡得失,做一些适当的改变,根据要点不断完善教学设计,除此之外,还需要分析学生的特点,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基础或高过低,在班级的表现有的沉闷有的活跃,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综合这些因素去设计课堂,打造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内容,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二、案例描述
《视频作品制作》,在教材中,这节课的内容是以学校宣传片为主题,选用学校的一些照片加上校园介绍为素材,不仅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而且教学有了突出的主题,不再空洞乏味。直接上手制作会导致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他们在将素材全部填充到素材库中后又不知如何取舍。教材内容按照片头设计制作、添加视频片段、片尾设计制作、优化与分享的顺序完成整节课的教学。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想要做一份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够将其付诸实践。综合学生兴趣、能力差异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4—5人一小组,在拿到素材后只提供一小组一台可操作的电脑,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借用学习任务单,学生记录自己选用的图片、视频和声音素材编号,根据素材内容确定自己的标题,由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想法,参考范例视频的制作手法再进入到实际制作中去。
本节课的设计中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制作视频的技巧,因此,课堂中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思考,发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并分享解决技巧。在实际制作中发现视频编辑技巧的奥秘,例如对音视频剪切、字幕添加,音视频混合、过渡特效处理等。
学生在规划完成后,根据自己的设计,他们去填充视频主体内容,将图片和视频添加到编辑区,自主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初步完成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看过许多的电视、视频、综艺节目等等,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作品还欠缺哪些东西,如:“咦,这位同学的作品已经有了大体的框架,但是还不太完整,想一想,与我们平时所观看的视频相比,还欠缺一点什么呢”引入片头片尾的制作,再由学生分享怎么去完善片头片尾,可能是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段教师的祝福,最终留足时间给他们根据自己的作品去优化完善。最后,根据回忆童年的主题作品的需要,优化提升,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制作和优化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他们根据自己作品的需要应用视频编辑技巧。信息技术的学习必定是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将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面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信息技术。
三、案例反思
实际教学过程中,在素材准备、过程性评价、师生有效互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经过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现列出以下解决措施:
(一)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选择素材时间受素材数量、教师引导的影响,素材的选择取决于学生,将素材准备充分并以一定的顺序罗列,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集体回顾童年,确定制作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引导,学生填充制作一份与童年内容相关的视频,需要用到哪些素材和制作技巧,根据素材的简单介绍,分工合作,有目的地选择素材。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有启发性地提示,指引学生思考这样规划有没有问题。
(二)问题引导,丰富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紧密围绕教学重点展开,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在展示过程中,评价的目标为学生作品,评价的主体为学生,在评价前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评价,从哪些方面评价,由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让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诊断、反馈和矫正功能,不仅能帮助学生反思评价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也能让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依据。
(三)师生互动,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性
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捕捉到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各种不稳定的出现,导致教学的生成性也有一定的缺少。教学活动形式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学生在教学中,除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外,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的碰撞,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更应该多问、多听,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