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护理干预在PICC治疗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研究
2020-12-08刘莹
刘 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北京 100045)
儿童新型真菌性脑膜炎主要是由新型隐球菌侵犯脑膜所致的一种深部真菌病,会导致患儿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出现发热、抽搐、失明、昏迷等现象,致死率较高[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两性霉素B、甘露醇等药物治疗该病,且治疗周期较长,药物刺激性大,传统的留置针留置时间短,需要反复行静脉穿刺,便加重了患儿的治疗痛苦[2]。PICC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能有效保护上肢静脉,缓解患儿的疼痛,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是,PICC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会影响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将细节护理干预实施至PICC治疗中,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且置管成功率高[3]。故本次研究将细节护理干预实施至PICC治疗新型真菌性脑膜炎患儿中,并将效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3例新型真菌性脑膜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7例,女患儿6例;年龄3~12(7.36±2.61)岁;纳入标准:经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或培养,找到新型隐球菌而确诊;伴有低热、呕吐、肌肉反射性痉挛等症状,白细胞大于10×106/L、蛋白定量大于450mg/L、糖值小于2.25mmol/L;患儿家属已了解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及其家属均与鸽子密切接触过;依从性极低的患儿。本次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患儿均给予抗真菌感染治疗,药物有两性霉素B、甘露醇、脂肪乳、高渗葡萄糖等,采用PICC置管行静脉滴注,然后予以患儿细节护理干预,内容包括:⑴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情绪容易不稳定,在置管时要根据患儿的年龄、性格、病情、精神状态等安抚其不良情绪,避免血管痉挛;让患儿保持平卧位,选择右侧贵要静脉,让其头部向穿刺方向靠近,插入PICC循血管,用绷带加压;导管长度需预留5cm左右,不可过长;告知患儿及其家属不可做剧烈运动,若出现少量渗血可将穿刺侧肢抬高。⑵随时观察患儿的绷带情况,避免汗多、活动过大、搔抓皮肤等导致绷带松脱,多询问患儿皮肤是否瘙痒,查看皮肤是否红肿;夜间加强巡逻,提高预见性,避免患儿失眠或熟睡无意识拉扯导管。⑶加强PICC置管维护宣传,详细告知家属防脱管的注意事项,并认真听取家属的意见、反馈,解答疑惑;嘱咐家属一旦发现置管有松脱迹象及时告知护理人员。⑷治疗期间可为患儿提供多种娱乐,如播放动画片、玩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降低生理上的疼痛;尤其是在穿刺、换药、输液时,患儿的情绪容易波动,护理人员要及时采取必要的肢体束缚,多陪伴和安慰患儿,缓解其不良情绪。⑸及时更换敷料,换药期间需严格行无菌操作;贴膜撕取时要从下往上,固定好导管,最后详细记录更换时间;患儿洗澡时应用保鲜膜包裹置管处,洗澡后再进行敷料更换;静脉滴注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输液速度不稳定时也要及时冲洗导管,避免导管堵塞。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导管断裂、穿刺点渗血、导管移位等)及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2 结 果
13例患儿PICC置管均一次性成功,成功率为100.00%。其中,出现穿刺点渗血有1例、导管移位有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38%。护理期间所有患儿无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脱出、导管断裂等现象发生。
3 讨 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3例患儿PICC置管均一次性成功,成功率为100.00%,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38%,患儿无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脱出、导管断裂等现象发生,这表明细节护理干预能良好帮助患儿维护PICC置管,帮助其提高置管成功率,避免不良事件发生。通过细节护理干预,能针对患儿的不同实际情况实施更全面的护理,同时还具有预见性,以此减少不良事件,帮助患儿减少穿刺次数,避免PICC置管的脱落、断裂等问题,最大程度保障治疗的效果。此外,该护理还可有效降低患儿的痛苦,使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更高[4-5]。患儿家属在陪护时,也能全面了解维护PICC置管的重要性,使其能良好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这样不但能保障PICC置管的成功率,还可持续性维护PICC治疗的质量。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干预能帮助新型真菌性脑膜炎患儿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降低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患儿的康复进程提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