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08席巧丽
席巧丽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陕西 西安 710038)
颅脑外伤为临床治疗中一种多发神经外科疾病,间接或直接遭受外界暴力作用均可导致该病发生。颅脑外伤患者病情凶险,损伤发生后出现的脑细胞水肿、颅内出血等均可导致患者颅内压升高,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具有较高致残率、死亡率[1]。尽早行有效救治是颅脑外伤功能改善的关键。既往研究显示,患者救治期间加强科学康复干预对患者康复效果提高及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效果及价值,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8年4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符合颅脑损伤诊断标准[2],且经头颅CT检查获得确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颅脑手术、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常规组41例,患者性别:男、女分别为27例、1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0岁,均值(48±9)岁;受伤原因:21例为交通事故,14例为重物打击,3例为高处坠落,3例为其他。干预组41例,患者性别:男、女分别为26例、1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2岁,均值(47±8)岁;受伤原因:22例为交通事故,12例为重物打击,5例为高处坠落,2例为其他。入选者年龄、性别等相关一般资料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接受相同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组常规护理,内容为对症处理、颅内降压、营养支持等。在次基础上再给予干预组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内容如下:①体位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并协助其保持适当体位,使患者逐渐适应各个体位动态变化。②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康复训练实施的意义及价值、康复干预相关措施及基本步骤,帮助患者缓解负性情绪。③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为后行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床上训练、翻身起坐及坐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同时行相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④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定期与住院患者沟通、出院患者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康复训练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及时给予专业解答,并纠正患者存在的错误认知、不良行为习惯等。
1.3 观察指标
①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选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 Fugl- Meyer 运动功能积分法(FMA)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②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凭借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差异有显著性使用P<0.05表示。计量数据使用“±s”形式描述,对比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行x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干预前,干预组患者NFD 、FMA 评分分别为(27.62±4.52)分、(34.52±8.52)分,相比常规组的(27.54±4.60)分、(34.58±8.2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干预后3 个月,干预组的N F D 评分为(16.41±8.52)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6.58±6.90)分,FMA评分(67.95±8.83)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5.25±7.42)分(P<0.05)。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干预组患者干预后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32%(3/41),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1.95%(9/41)(P<0.05)。
3 讨 论
颅脑外伤患者救治期间卧床时间相对较长,血管反应性、心肌收缩力均会受到明显抑制,同时救治期间相关药物的使用均使压力感受能力明显降低。荆丽杰[3]文献指出,治疗期间配合科学、全面的康复干预,有助于患者功能改善、并发症减少,促进总体康复效果提高。
综合康复护理内容具体包含体位护理、心理干预、康复训练、行为干预等。体位摆放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及康复。实施有效体位护理,可使患者机体痉挛有效改善,使患者肢体、神经功能获得更好恢复。心理状况对病情控制及恢复极为重要,同时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可及时帮助患者缓解负性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及护理配合度和遵医行为。通知加强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神经、机体功能获得更好改善,加快患者康复速度。通过实施行为干预护理,可及时了解并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及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可帮助患者提高躯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给予干预组综合康复护理后,该组患者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常见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更低。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的实施可有效提高颅脑外伤功能恢复效果,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总体康复效果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