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最多跑一次”理念引领扶贫领域“放管服”改革

2020-12-08李云端

魅力中国 2020年41期

李云端

(丹东市委党校,辽宁 丹东 118000)

拆除制约政务服务的一道道“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盘活扶贫领域公共服务的“神经末梢”,须以各级政府优化营商环境为契机,以“最多跑一次理念”为引领,推进改革的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多措并举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其中理念、制度、法律必须达到最优的协同。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明党的政治规矩,整顿形式主义

2017 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的通知》,要求减少填表报数、减少检查考评、减少会议活动、减少发文数量,规范调查研究和严格监督问责,但数字脱贫的形式主义依然存在。基层作为党的执政血脉和动力源泉,基层扶贫干部的政治素养、作风决定着能否带领群众完成脱贫摘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需要无数的扶贫干部将精准扶贫执行到位、落到实处,因此要严肃区分真扶贫的“干字精神”与假扶贫“表面文章”。要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心静下来,身沉下来,戒骄戒躁,真抓实干。

二、加强财政支持,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标准化

目前,“令出多门”造成了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农村之间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性、协同性。资料显示,杭州的乞丐都是用支付宝收钱,脱贫工作也应该乘着信息技术的东风,让“百姓跑腿”变为“数据跑路”,实现从“往返跑”到“不用跑”。各个部门在信息采集标准方面差异很大,如相同部门不同表格,或同一个部门频繁更换表格,让申请者无所适从;同时,监管缺失、权力真空现象突出。建议可以考虑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让信息化管理真正发挥作用。一是自上而下研究出统一的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而不是“另起炉灶”自建一套信息系统,做一些重复性的浪费工作。地方各级各地扶贫部门要充分利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如医生、学校要证明文件只是与网上信息核对一下就行,这样通过打通各个部委之间的数据壁垒,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倒边的信息共享网络数据平台;二是进一步加强地方调研力度,完善各种政策执行标准,细化政策执行细则,建立健全基层扶贫政策咨政建议渠道,形成中央到地方扶贫统一思路、政策相协调的配套政策。三是开放扶贫大数据平台,将其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切入口,及时通报汇总扶贫项目进展、资金用途流向等等,并建立完善网络信息公开申请和查询通道,从而确保这样的平台不仅重数据、而且重时效、重结果,以智慧监督导引脱贫工作。

三、以深化乡镇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加强部门之间协同力度

乡镇是社会稳定基石,但现实中镇政府公共服务功能不全,乡镇在规划建设、行政管理、安全监督等方面无规划审批权、土地使用审批权、执法权,上级部门各种任务、指标却自上而下逐级分解到乡镇,使乡镇常面临有责无权、有事难管的窘境。同时,乡镇对应上级千线一针,呈典型的“倒三角”结构,疲于应付上级各种检查。此外,经费预算空间狭窄,造成资金灵活使用难度加大,公共服务“缺位”现象突出。破解“小马拉大车”的问题需要给予乡镇更多的自主权。例如,明确镇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各地可明确一定时期在基建投资以及新增财政收入分成、土地出让金等方面对经济发达镇给予支持,统筹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经济发达镇公益性项目;再如,借鉴江苏经济发达镇先进经验,完善“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便民服务平台,推行“网上办、不见面”政务服务新模式;最后,统筹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落后地区镇化综合改革,赋予相同的土地、建设、金融扶持政策,形成改革合力,推动与周边城镇、乡村协同发展。

四、以健全扶贫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为契机,推动改革精细化

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造成管理死角和盲区,政务服务的“毛细血管”被堵塞,“神经末梢”不活跃,这些都与干部考评机制不健全关系密切。现实中存在着“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没毛病”不作为干部;也存在的虚报冒领、套取截留政策资金的“微腐败”乱作为干部。强化扶贫领域干部考核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干部考核的“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严格界定微腐败的执纪问责与踏实工作的“老黄牛”干部的容错纠错机制的标准,一方面扶贫抓精准,层层责任落实到位;另一方面给予一线辛苦扶贫的干部更多宽容和支持,强化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要让他们意识到从严治吏是扎篱笆,而不是戴镣铐,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放开束缚的手脚,形成“撸起袖子加油干”和毛丰美式“苦干、实干加巧干”的责任担当,让他们敢于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允许犯了错误的干部改过重来,避免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干好干赖一个样”的明哲保身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氛围;二是在扶贫考核方面坚持人民群众是扶贫工作的最终评价者的原则,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采取专项调查、抽样调查和实地核查等“第三方”评估中,考虑加大群众的评议比重,引导青年公务员“眼睛往下看”,避免上级干部“自说自话”式的评价模式,促进考核结果更趋于客观现实和公众感受;三是实现干部任用选拔全链条精细化,不断完善驻村工作队伍选拔考核工作方式,让“挂名式”、“走读式”、“磨洋工式”干部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