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时需注意的事项

2020-12-08钟倩如

魅力中国 2020年41期

钟倩如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赣县中学西校区,江西 赣州 341100)

史料参与下的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建构历史情境、认识历史事实、解决历史问题、训练历史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教师双方的主体性都得以体现,学生在“学”当中的主题地位得到尊重,教师在“教”之中的主体作用也得到发挥,教学成为一个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然而,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容易走进一些误区,影响实际的教学功效。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史料在教学中的功效,在史料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时,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一、要选择直观易懂的史料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虽有了提高,却依旧偏向于接受直观易懂的事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挑选那些相对简单明了且特色鲜明的史料来辅助教学。虽然丰富、深刻的史料可以给人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原始史料更是给人真实感,但是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与史料的把握能力与理解能力不够。史料愈是原始、深刻,愈容易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样会影响运用史料的教学效果。譬如在学习女皇武则天这段历史时,《资治通鉴》中的话常常被教师引用:“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了解两点:武则天因女人当政常用官职来笼络人心,但同时也重视选贤任能。这段史料本来是不错的,但对初中生而言却显得难度大,很少有学生有兴趣去细读这些话,更难有共鸣。因此,史料并非是越原始越好,而应以直观易懂为优先选择。

二、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是紧密联系的,首先,能力的形成源于对知识的运用,因此,一定量知识积累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其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新知识的掌握,因此,能力是获取更多新知识的有力工具。然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关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认识容易出现这样两种偏差:①认为只要基础知识的积累到位,能力就会自然形成;②认为只要培养了能力,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这两种观点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前者过分夸大了知识的作用,后者过分突出了能力的重要性。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二者没有孰轻孰重之分,不能轻视任何一方,也不能让二者相互替代。

提倡史料作为初中历史教学重要教学材料之初,曾有过这样的误区,即偏向史料分析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积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继续深入,史料、基础知识、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清晰:史料是历史知识的载体,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认识、历史概念,掌握历史知识,并习得方法,从而形成能力,为新知识继续获取提供有力工具。因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借助史料形成历史认识时,需要以史料为依托,坚持史论结合与论从史出的原则,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史料的运用注意遵循真实、适度的原则

首先,史料的真实性原则。前文已经分析过初中学生的历史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而许多史料对他们而言是“难以理解”的,为了让史料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在教学中使用的史料必须是经过教师特别出处理的,主要有对古文字的处理与史料的编辑两种。不论哪种处理方式,都必须以确保史料的真实性为前提,不能让史料在处理前后的含义大相径庭。

(一)古文字的处理

很多史料的来源是历史文献,其中原始文献理解起来难度最高,“原始方式下的文献,常常需要用专业的技能和方法进行阐释”。许多文字的古今含义有很大区别,另外还有一些文字是现代文中完全不涉及的。如果要将原始文献运用于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弄清楚材料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真正含义。鉴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少有能够原封不动地引用的史料。教师应该在确保史料真实性的前提下,适时选择解决古文的方法,或是全部译成白话文,或是将重点词汇加以注释,尽量减少学生阅读史料时的文字困难。

(二)史料的编辑处理

对史料进行编辑,常常挑选出有利于教学组织与学生学习的史料。“只提供材料中那些与特定目标有关的部分这是经常需要的。”但是这样的做法也会造成“过分地改写、编辑”等问题。教师选择性地使用史料是为了让大多数学生能够读懂史料并运用史料,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在编辑史料的过程中为了迎合自己的教学目的而盲目地对史料进行断章取义,这样不仅会歪曲了学生的历史认识,也是违背史料使用的科学性原则的。

其次,史料的适度性原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形象生动的史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一些复杂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学生对历史规律与本质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更要注意史料运用的度,切记不可忽略教材。现有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初中历史课本无疑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其中的历史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其地位是任何史料、参考书目都无法取代的。日常教学中,因课本内容的限制,教师选取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史料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在印证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是可取的。但是要注意不能使用过多的史料,否则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课本。初中生正处于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此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最强,但他们对问题的宏观把握能力却不强,此时若是实施偏离教材的大纲式教学,对部分内容的史料关注过多,十分容易导致初中生思维的片面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今后的综合学习能力。

将史料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有相关史料进行说明。因为“史料更适合与某些历史课题和历史时期”,而且“频繁运用史料常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另外,有史料参与的教学相较于单纯的知识教学而言,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如果教师在史料的运用过程中不注意取舍,会造成十分糟糕的教学后果。所以,史料的运用必须有选择性地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