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与转换
——谈《临摹与创作》系列
2020-12-08王祥北
文/王祥北
(本文作者任职于荣宝斋出版社)
书法学习如何从临摹过渡到创作?这是书法爱好者面临的难题,这个难题没解决好,就很难进入书法的自由王国之中去。
临摹的方法有多种,但临摹的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自如地创作。关于临摹,我们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人经典作品宝库时,往往会不知所措,什么都喜欢,什么都不想搁下。因此,一方面不知从何下手,另一方面则眉毛胡子一把抓,都很迷茫,时间花了不少,但一离开临摹的对象就不会写字了。还有的人,临摹方法很正确,临摹的功夫很深,水平也很高,几乎能将所临的碑帖临摹得非常逼真了,却长期停留在临摹的世界里,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创作的时候则无从下笔,即使勉强创作出来的作品也非常僵硬,与临摹的作品有天壤之别,感觉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这两类人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如何处理好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问题,中间缺少过渡的途径。对集字的临摹与创作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途径。
古人对集字是非常重视的,大家熟知的唐代的《怀仁集王圣教序》就是最为著名的集字作品,这件作品字数多、字形美、效果好,因此,一直以来成为学习行书的必经之路,也可以说是行书学习最好的范本之一。这部作品里的集字,大部分是从王羲之作品中直接引用过来的,还有一些是利用王羲之作品中的偏旁部首组合起来的,还有极少的一部分是根据王羲之笔意重新勾摹出来的。《怀仁集王圣教序》只是针对王羲之一个人的作品而言,没有涉及其他作者的作品,也没有局限于王羲之的某一件作品,可以说是集王羲之用字之大成的。不过,在面对篆书、隶书、楷书的集字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不能像行草书那样可以把作者所有的作品作为采集对象了,只能局限于某一件作品。比如我们古人对隶书《石门颂》的集字,就只能从《石门颂》中选字,其他作品中的字是不能选用的。同样,在篆书、楷书的集字中也是如此。古人集字的作品或者图书得到了广大书法学习者的喜爱,因而长盛不衰。
由于科技的原因,古人集字的难度是较大的,尤其是《怀仁集王圣教序》这种集作者所有作品于一炉的集字方式就更难了,怀仁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才把《圣教序》的集字完成。古人在对一碑一帖的集字中,往往都是以集联的形式出现,因为,对联的字数终究较少,比较便于对原碑帖中的字的选用,也更有利于对碑帖的临摹。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集字相对古人来说方便多了,各种设备和软件的出现,方便了我们的集字,也拓宽了我们集字的范围,丰富了我们集字的种类。不过,如何集成一件完美的作品,依然还是一件难事,同样要求集字者具备良好的书法水平,对书法的美有正确的认知,知道如何去体现书法的美。这样才能保证集字作品更便于临摹,更便于学习者体会到一个创作的新思路,从而使学习者快速地进入到创作这个层次上来。另外,集字者还必须具备熟练掌握电脑和各种集字软件的操作能力,使集字既快速,又高效。
本套丛书的行、草书部分,所选用的范本都是“二王”帖学一路的经典作品,打破了某家某派的界限,把不同帖上的字,按照需要合理组合成一件作品;所选的文字内容都是优美的古典诗词,非常适合创作。篆、隶、楷等书体部分,依然按照古人的集字方式,一碑一帖独自成书,所选文字内容有些是集字者自己创作的对联或诗词,也有些是精选的古典诗词。
本套丛书的编著者都是既有较高的书法创作水平,也有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书法工作者,同时,也是电脑和各种集字软件的熟练操作者,在工作中克服了不少困难,但在编辑出版成书时也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过,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想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一条从临摹到创作转变过程中的新思路,为书法学习者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之路,并期望学习者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水平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