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探析
2020-12-08刘小雨
刘小雨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 404100)
1 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当前,三峡库区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780座,撤并场镇建成有431座,覆盖率78%,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仅40%,其中1610座(≥10m³/d)村镇污水处理厂设施处理能力22.72万t/日,服务区域内人口390.02万人,处理负荷率52.5%,但正常运行率仅52.7%。农村生活污水作为三峡库区水污染的重要来源,指的主要是农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体,即厨房、浴室、洗衣服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具有来源广、排放散、收集难、潮汐显等特点,由于三峡库区农村缺少完整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多数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沿线水体或者排到室外后任其向土地渗透,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库区农村人居环境影响极大。
2 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
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总体以政府为主导,群众参与配合为辅,虽然已有一定成效,但由于起步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认识偏差
对这一举措的重视程度认识不到位,其中一些乡镇、村级干部对生活污水治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意识到生活污水直排对三峡库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致对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紧迫性不够;再是农村地区没有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社会氛围,村民本身环保意识薄弱,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一时不能改变,对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阻碍较大。
2.2 资金不足
资金方面,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大头费用在于设施的建设、运营上,其中少为几万,多则高达数百万,前期政府用于排污的专门拨款覆盖率和支持力不够,政府在污水治理项目的财政投入又是按照以奖代补的原则执行,以工程总投入的20%进行封顶补助,还会造成有一些经济基础不太好的乡镇或村集体经济无法自行筹措政府拨款剩余的耗资,最终项目投入资金短缺,库区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缓慢,严重的甚至无力开展。
2.3 管护困难
管护困难主要在资金和人才两方面。一是资金,库区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主要由主管生态环保及污水行业的各级部门牵头公开招投标,由中标人负责规划建设,而建设完成后的运营维护则一般由乡镇政府负责,再加上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收费的机制不健全,当地政府本身财政能力有限,就会导致后期维护费用难以到位,年久失修的现象成常态。二是人才,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的运营和维护对管理人员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多数管理人员是本地村民,缺少专业培训,不能满足设备维护基本需求。
3 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3.1 提高认识,落实治理
为了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村民群众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认识,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广泛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强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意义,了解这一举措的必要性,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落实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3.2 创新机制,广纳资金
加强政府的支持度和农民的参与度,扩大治理资金来源。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属于政府公共财政范畴,政府应该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充分考虑农村运营条件,设立生活污水治理专项扶持政策,同时吸收社会资金加入,增强政府监管力度。再是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库区村民的知情、参与、决策和管理权利,引导和鼓励村民投工投劳,让村民真正的参与到污水治理,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费用收缴机制,通过科普宣讲、舆论引导来增强农村缴费意愿,为三峡库区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运维提供更多资金保障。
3.3 长效管理,建管并重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一般分为城乡统一处理,村落集中处理,农户分散处理三种模式,地理条件导致库区村户居住不集中,无法集中铺设管网设备,很难实现生活污水的大面积集中收集处理,采取农户分散处理模式更经济适用,实际上三峡库区的村民家庭建筑通常建有户用沼气池、化粪池等设施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农村环境的污水直排,但这些设施的规划布局、安全使用等还需要政府科学指导。
库区内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在资金投入、设施配套和技术水平上参差不齐,布局分散,管理困难,还需要政府在监管上加大力度,完善监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污水监管效率,其实随着这一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政府购买运维服务或者PPP的模式更加常见,引入专业队伍,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培育好发展好农村污水治理市场主体。
4 结语
目前,三峡库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还在进行,出现的问题会有,但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农民及社会各方积极配合,假以时日,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一定成效显著,落实农村排污治理,实现库区开发与保护相适应,最终真正的推动库区农村又好又快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