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及实施效果评定
2020-12-08李倩
李 倩
(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山东 德州 253000)
脑梗塞是神经外科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主要由于患者的脑部出现供血阻碍、缺血、缺氧而致使其脑组织出现局部性坏死或软化的状况。多数患者在发作前夕无任何先兆,基本为突发,且发作后出现肢体、语言等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本研究中,笔者将2017年7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分析的样本,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其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使用临床常规护理方式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之上使用早期康复护理方式的患者设定为实验组,每组样本数均为4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35-79岁,平均(65.8±3.2)岁;其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1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2-80岁,平均(62.3±2.9)岁,其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2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林场常规护理方式,此护理过程中,对用药、注意事项及饮食等予以告知。实验组则在此之上使用早期康复护理方式,(1)心理干预:患者因疾病的影响,极易致使其出现抑郁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将疾病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讲解,并将治疗的过程及必要性予以介绍,以舒缓其不良情绪;同时将临床治疗成功的病例对其分享,提升其对治疗的积极性。(2)语言护理干预:对患者使用手势、图片等方式进行交流,同时每日定时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以单个音节的发音开始,逐步过渡到单个字的发音、词语的发音及简单口语训练等,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可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等方式刺激患者进行发音、交流[2]。(3)肢体训练干预:每天定时对患侧进行按摩,指导患者家属每隔1-2小时将其体位调整1次;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外旋、内旋、屈伸及外展等训练,3次/日,且每个关节每日运动量应多于10次,10min/次,后期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其训练强度。被动训练结束后,开始逐步进行主动训练,从简单的握拳逐步过渡到屈伸、抬膝、蹲立等训练[3]。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的语言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使用我科自制调查问卷对其肢体及语言功能进行评估,评分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则证明其语言及肢体功能恢复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记录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脑梗塞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计量资料应用()描述,组间经t和x²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2 结 果
不同护理方式后, 实验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为(91.21±2.32)分,上肢功能恢复评分为(89.16±3.27)分,下肢功能恢复评分为(89.16±3.27)分;对照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为(78.62±2.13)分,上肢功能恢复评分为(75.26±3.12)分,下肢功能恢复评分为(76.28±3.53)分。实验组患者语言、上肢及下肢功能评分均远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脑梗塞患者发作后大部分会引发肢体及语言功能的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早期康复护理是针对脑梗塞患者的病情而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一项新型护理方式,通过此护理方式的实施,使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明显提升,一定程度上了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和积极性;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干预,使其不良心理得以纠正,提高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循序渐进的语言及肢体康复功能训练干预,使其肢体及语言功能得以早日恢复,明显地缩短了患者的康复进程,有效地提高了临床上的治疗效果,随之其生活质量亦明显提升[4-5]。本次研究中也发现,经不同护理方式后,实验组患者的语言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均远远优于对照组,结果再次证实了此护理方式的有效性。综上,将早期康复护理使用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对患者的肢体及语言功能的改善程度较高,应被积极使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