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思潮视域下的“美国生活方式”:缘起、危害及对策*

2020-12-08程立涛

教学与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活

程立涛

20世纪50年代,我国理论界曾掀起对“美国生活方式”的揭露和批判。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日趋国际化,“美国生活方式”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观察发现,我们身边的一些人,无论其是否了解美国社会的整体状况,真实体验过美国人的生活样式,都不妨碍他们津津乐道于“美国生活方式”的所谓优越性,甚至将其视为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范式,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那么,“美国生活方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作为一种外来的社会思潮,它是如何影响我国(乃至全世界)大众的情绪、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其实质和主要危害有哪些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加以防范?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缘起:先后踏上美洲大陆的殖民者,通过战争的反复较量、屠杀印第安土著居民等残酷手段,快速扩张领土,发展商业贸易,无限攫取财富,建立起以“自由”“民主”而闻名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形成所谓物质充裕、权利平等、生活幸福的“美国生活方式”

概括地说,“美国生活方式涉及美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它是经济制度、意识形态、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现象的一个复杂混合物。”(1)纪隆等著:《腐朽透顶的美帝国主义》,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第26页。“美国生活方式”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殖民者对北美大陆的占领和瓜分。这些新殖民者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和野心,以武力征服和劝诱欺骗等手段,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地。从1776年到1883年,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的领导下坚持斗争,最终摆脱了英国殖民者的长期统治,成为独立自由的主权国家,从此走上了祛除专治暴政、实现社会平等和天赋人权的美国梦的道路。南北战争胜利后,美利坚合众国的政权更加稳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趋于成熟。令每一代美国新移民都深信不疑的是,他们可以在这块“自由”和“民主”的土地上,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建设共和政府以及人人平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实现造物主所赋予的财产权、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按照美国梦最初的设想,实现经济自由是首要目标,其途径就是鼓励个人奋斗、发家致富。从此,新殖民者在美丽富饶的美洲新大陆,开始了疯狂攫取财富、追求地位和名誉的无休止的扩张历程。基于个人欲望的合法性和人人为己的资产阶级观念,野心与创新、强悍与勤奋、奸诈与理智相互结盟,铸造了美国佬极端的扩张主义心态。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他们不惜驱逐或大肆杀戮世世代代在此定居的印第安人,把这个古老民族肥沃的良田和家园据为己有,并摧毁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那些白手起家的富豪被奉为圣人,受到追随者的大肆吹捧和极力效仿,整个民族沉迷于资本和物质的增长之中,到处充斥着拜金主义和享乐哲学的颓废之气。在美国实地考察了9个月后,托克维尔感慨道:“我还没有见过哪一个国家的人比美国人更爱钱如命。”(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7页。在贪婪的商业利益和消费嗜好驱使下,事业成功蜕变为肮脏的现金交易,整个社会为浮躁与喧嚣的氛围所湮没。

在开垦殖民地初期,适应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和行为习俗,美国人主要奉行“小城镇生活方式”,“强调工作、清醒、俭省、节欲和严肃的人生态度。它们规定了人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02、109页。正是这种高度的自律意识和永远进取的信条,构成美国早期价值观的精神内核。19世纪初,美国开始了它的工业化进程,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作,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商品丰富且种类繁多,国内市场日渐成熟,逐步实现了由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转变。全国铁路网的修建以及河流的通航,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大变革,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入城市,美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在不断加速。在都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打着“新”的旗号的理论纷至沓来,欧洲的非理性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以及直觉论等学术思潮被介绍到美国,在先锋派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他们热情拥抱一切“新”事物,积极倡导现代主义和新生活运动,呼吁大众破除一切社会限制,允许自由探索和大胆创新。(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02、109页。在个人生活领域,这些知识分子攻击清教传统及其乖戾的生活方式陈旧过时,“鼓吹享乐主义、放荡不羁和游戏人生的道德观。”(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10-111页。

19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消费社会,其表象就是鼓励消费、刺激消费和以消费为荣的观念。消费能够给人带来瞬间快乐,创造出似乎是幸福的理想神话。它一反沉闷压抑的理性主义价值观,取而代之的是感性和欲望的升腾,对生活的细细品味和尽情享用。对于那些性格叛逆、喜欢追逐新潮的年轻人来说,痴迷爵士乐、泡在酒吧里和歌舞厅享受温暖的阳光,就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在二战后的欧美,这些人被称为“及时行乐和放荡不羁的一代”“垮掉的一代。”(6)康民军、刘金洁:《欧美时尚10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第44页。在全民消费狂潮的刺激下,整个美国社会充斥着性解放、吸毒、自杀、离婚、犯罪、奴役等丑恶现象。消费主义所激发的贪婪、欺诈、吝啬,纵情娱乐和声色犬马,毁灭了人性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夹杂在现代生活洪流中情欲、物欲、权势欲,冲破了以往泾渭分明的是非与善恶界限,早期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被时下流行的新生活方式彻底摧毁了。美国现代化发展所造就的“文明”和“繁荣”景象,对不发达国家和“低度发展地区”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加上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两个发展十年”规划的实施,强制推销西方设计的“现代化”方案,(7)周穗明:《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下),学习出版社,2004年,第520页。“美国生活方式”逐渐为更多的民族和国家所认同,演变成一种流行的价值观念和国际性社会思潮。

自美国诞生之日起,追逐利益的价值诉求就暴露无遗,并渗入其意识形态、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的每个细节。如果说赤裸裸的拜金、无休止的贪婪、无限地放纵能够代表一种生命力强悍的生活方式,那么,为当代美国资本家、政界和学者大肆渲染的“成功而美好的”生活方式,则是以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道德滑落和人性沦丧为代价的。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严肃指出,美国社会以无形的“界限”把大众区分为三六九等,其中,下层贫民、赤贫者与看不见的底层构成美国社会阶层地图的最低端,他们工作最重、付出最多而待遇最差,这些人是没有资格谈论生活的。(8)[美]保罗·福赛尔:《格调》(修订第3版),梁丽真、乐涛、石涛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第60-61页。即使是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也无法与上流社会和富裕阶层共享“金质生活”的格调,相互攀比豪宅、名车和衣食的高贵,附庸风雅、挥霍无度,炫耀和卖弄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普通劳动者和贫民更是无法认同这种生活方式的真实性。这种标榜民主和自由的“合理”的政治制度,实际上仍旧是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力。对普通劳动者而言,令人憧憬的美国梦不过是一场“白日梦”。富贵与贫穷、华丽与阴暗、民主与等级相互依存、相互交融,才是“美国生活方式”的真实本性。因此,“美国生活方式”不过是社会表层虚幻浮华的伪饰物,背后掩盖着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差别、阶层等级日益扩大的残酷现实。

二、危害: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生活方式”运用其全球影响力和潜在诱惑性,引导大众沉迷感性享乐和物欲追求,以此服务于美国资本主义霸权对外进行军事、经济和文化扩张的需要

(一)诱使大众沉浸资本主义设计的美好生活幻景,丧失对现实的警惕性和批判意识,落入消费主义设置的陷阱

必须看到,“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只要它是比较成熟的并且在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它总是力图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总要教导和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9)刘建军:《文明与意识形态》,中华书局,2011年,第143页。“美国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够引起持续性的社会共鸣,原因在于其美好的许诺与大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之内在契合。这种美好预期首先表现在心理层面,就是将个人的幸福生活数字化、具体化,比如,表现为个人年薪的高低、私家车的数目、住房面积大小以及休闲娱乐的多少等。也许由于文化背景、实际能力和工作性质的局限,一些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这种理想,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并以此“物化”的指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它所引发的生活攀比和不切实际的心理预期,比实现这种生活方式本身更有欺骗性和危害性。由于消费主义文化的推波助澜以及身边成功案例的刺激,诱使越来越多的人拥抱“美国生活方式”,并力图使该生活方式合法化。丹尼尔·贝尔指出,当今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它不再作为表达的象征或道德含义,而是作为生活方式来指导一切。”(1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23、114-115页。

受资本主义舆论导向和商业目的的潜在操控,消费社会极力迎合大众追求幸福的心理欲求,它把挖掘、激发和颂扬个人的物欲标榜为进步的动力,以唤起大众的肉体感受性和直接体验。当越来越多的人把发财致富作为终极追求,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和幸福生活的唯一准则时,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追求,就会在无形中被抽取掉了。它把丰富多彩的人生、富有创造力的个性挤压在狭窄单一的利益平面上,似乎人生除了金钱就没有任何意义,活着就是要在“消费—享乐”的逻辑循环中努力挣扎。正如有学者所批判的那样,资本主义制度将历史上被一致视为洪水猛兽的物欲,标榜为进步的动力和创造的源泉,将粗俗的物质主义鼓吹为主流价值观,致使金钱成为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符号。(11)杜维明、卢风:《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前言第2页。物欲得到释放和情感宣泄的后果,就是自我的丧失和精神支柱的崩溃,最终导致虚无主义和悲观体验的降临。

(二)以充斥政治舆论和价值偏好的娱乐节目,扭曲观众的正确观念和价值选择,持续重构其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

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广泛普及,给“美国生活方式”提供了全新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媒体播出的各类肥皂剧和娱乐节目,如《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影视作品,以图像和视觉文化所特有的即时、刺激和富于强大震撼力的效果,猛烈撞击着观众的心灵世界,它以模拟和隐喻的方式穿越特殊文化语境,赢得了风靡全球的示范和引导效应。美国的影视剧在改变观众的认知、思想和情感投向的同时,也成为人们透视现代世界、接受新价值观的桥梁和纽带。丹尼尔·贝尔认为,“电影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窥探世界的窗口,又是一组白日梦、幻想、打算、逃避现实和无所不能的示范——具有巨大的感情力量。电影作为世界的窗口,首先起到了改造文化的作用。”(1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23、114-115页。借助影视剧的广泛传播和点滴蚕食,“美国生活方式”俨然成为观众学习“新”生活方式的样本。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不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在无形中充当着信息传播媒介的职能。无论是影视剧、麦当劳还是流行音乐,都是特定意识形态的符号型编码,它以改变观众的同情心和道德判断的方式,实现其特定意识形态所隐含的价值目标。

年轻人喜欢追求新鲜刺激,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认同新生活的愿望更强烈。他们耳朵里听着美国的流行音乐,吃着肯德基、麦当劳,津津有味地欣赏美国的谍战大片,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美国生活方式”的俘虏。对于全身心地拥抱新事物的年轻人来说,“美国生活方式”的诱惑力和欺骗性越大,其传播的速度也就越快、传播范围也就越广。在消费主义时代,“个人已经离开了旧的依托,不再走代代相传的老路,而且不断地面临着选择的问题(选择事业、生活方式、朋友或政治代表等等的能力),再也找不到权威性的标准和批评家来指引他们了。”(1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38页。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不同理想之间的冲突、职业选择中的困惑、生活方式的艰难抉择,对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来说,显得异常突兀而又颇感无所适从。此时,“美国生活方式”很容易突破其心理防线,主宰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诱惑其放弃坚守已久的优秀价值观,摆脱内在道德权威的指引,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势力操控的工具。

(三)伴随全球范围内的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美国生活方式”向更多国家传播其主流价值观,服务于美国资本主义文化操控大众的险恶用心

由于披上消费文化这层世俗外衣的伪装,“美国生活方式”显得更加文雅与高贵,也更具隐蔽性、渗透性和欺骗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政府玩弄肯德基、麦当劳、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文化手段,贩卖资本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向全世界推广其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腐化并瓦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根基,以实现美国文化软实力的霸权统治。代表美国上流社会和富裕阶层的奢靡生活方式,一旦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接纳,就必定会导致享乐主义的肆意泛滥以及地球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无论是美国梦还是“美国生活方式”,都不可能具有普世价值,也不能作为全世界效仿的“永恒模式”。正如有学者所说:“如果想把美国梦推出去,不要说推到东亚,推到中国,假如每个欧洲人都能够实现这样的美国梦,那么这个世界所有的资源都不够用。即使在美国现在也越来越少的人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地产、汽车,以及全世界旅行的梦想了;在美国,美国梦逐渐也变成了一种奢侈,或者变成了永远不能企及的幻想。”(14)杜维明、卢风:《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页。

必须看到,唯有大众竞相攀比消费和极尽享乐,消费主义文化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商业资本家才能获得更大利润,其背后政治势力的险恶意图才能顺利实现。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际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奶头乐战略”,可谓活生生的“美国生活方式”的翻版,它编织迷人的谎言、寻找荒唐的借口,诱使人们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忘记自我的存在和个人的主体意识,忽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的关注,在沉迷中慢慢走向自我颓废、自我毁灭,这充分暴露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和资本主义不战而胜的政治图谋。须知,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越密切,彼此的相互融合越是深入持久,“美国生活方式”的灾难性后果也就越严重。当它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竞相追逐的对象,当人们把它变成自己对理想生活模式的憧憬时,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被收编入资本主义的逻辑中,迷失于对‘美国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物质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的生产者和玩物。”(15)[法]萨米尔·阿明、佛朗索瓦·浩达:《抵抗的全球化》(上),刘健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页。由此看来,“美国生活方式”绝不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格调,也非生活优越和家庭幸福的象征,而是将人类推向罪恶深渊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

三、对策:高度防范和坚决抵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侵略,摆脱以“美国生活方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钳制,树立全球 意 识、宽 广视野和整体思维,寻求新的生活价值坐标和人类发展的意义空间

(一)刺破“美国生活方式”虚幻华丽的包装,揭穿其意识形态的罪恶本质,警醒大众高度防范并自觉抵制它的恶劣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美国梦和“美国生活方式”,对它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刻批判,警醒世人不要沉湎其虚幻的外表,要求人们彻底撕下它绚丽的伪装物,揭示其罪恶的本质和深刻危害。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代价十分高昂的生活方式”、“贪婪的生活方式”。(16)[美]莫里斯·伯曼:《美国为什么完蛋了?》,洪子婧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第28、129、11(序言)、50、51页。这种生活方式是反生命、反秩序、反道德的,其代价就是良知的泯灭和人性的腐蚀。(17)[美]莫里斯·伯曼:《美国为什么完蛋了?》,洪子婧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第28、129、11(序言)、50、51页。它的自私贪婪、冷血欺诈、道德空洞,破坏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吞噬着宝贵的自然资源,威胁到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安全。因为有限的自然资源无法支撑贪得无厌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肆虐。它所奉行物质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善之上,无法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它毁坏了温馨和睦的人际关系,抽掉了幸福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根基。

在伯曼看来,“美国生活方式”置友谊、信赖、家庭和有意义的工作于不顾,屈从于金钱的奴役,是没有人性、没有灵魂的。(18)[美]莫里斯·伯曼:《美国为什么完蛋了?》,洪子婧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第28、129、11(序言)、50、51页。如果把这种“趋功逐利”的生活方式简单等同于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就必定会跌入“美国生活方式”所预先设计的陷阱。芒福德指出,美好的生活与消费、利润和经济竞争之间毫无关系。(19)[美]莫里斯·伯曼:《美国为什么完蛋了?》,洪子婧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第28、129、11(序言)、50、51页。大众创造美好的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未必非得以单一的消费为目标、以口腹之欲的满足为途径。目前,腐朽的“美国生活方式”已经走上了颓废没落的绝路。他们呼吁重建美国梦和美国精神,认为只有彻底改变“趋功逐利”的价值观,才能挽救美国社会走向没落的现状。(20)[美]莫里斯·伯曼:《美国为什么完蛋了?》,洪子婧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第28、129、11(序言)、50、51页。因为在消费文化打造的欲望世界里,人们难以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寻找真实的人生意义和精神依托。所以,人们不仅不能仿效“美国生活方式”,相反应当以此为镜鉴,努力避免它的诱惑和危害,按照自己设定的生活目标,重新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芒福德的话无疑向那些沉迷“美国生活方式”的人敲响了警钟。

(二)重视个人生活的质量和意义,兼顾主体选择和历史规律的辩证统一,积极建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身处变革时代的社会大众,重视个人生活的质量和意义,将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个人爱好、志趣、理想和信仰相联系,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规律和客观诉求。在一个不断开放的世界里,随着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相互融合程度的日趋加深,个人借鉴其他民族生活方式中的文明元素已经具备了现实可能性,换言之,受到诸如“美国生活方式”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的可能性也在增大。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异质生活方式自身所蕴含的民族性和社会性,即它自身所呈现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等历史文化烙印,不仅是无法超越的客观壁垒,而且构成该生活方式的稳定性和差异性,这是无法获得认同并实现内化的关键因素。在阶级社会里,生活方式表现出鲜明的阶级属性。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民族生活方式的优点和长处,但决不能成为其他生活方式的奴隶。对异域生活方式的认识和借鉴,既要反对不加选择的盲从主义,也要避免全盘否定的独断主义。

生活方式通过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其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而折射出个体的价值理念,因此,在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上,首先考虑个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即个人的情趣、爱好、职业和价值取向的意义,采纳对其生活幸福和事业发展有助益的类型。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的优与劣,不仅与其特定的认知、情感和审美相关,而且受制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然而,这种选择又是在特定社会条件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下进行的,即个体的自主抉择最终要以社会历史条件和主流意识形态为依归。人的主体意识和美好愿望,不能代替现实的物质条件,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有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才是有旺盛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健康文明的合理生活方式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完善人的主体意识和理性能力,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坚持主体选择和历史规律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建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科学路径。

(三)走出欧美中心主义的误区,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为指导,创建新的生活价值坐标和人类意义的空间

长期以来,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唯我独尊、自高自大,顽固坚持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最优越的,必须强制性地推广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为全世界所仿效和遵循。这种欧美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是极其片面的、绝对化的,因而也是缺乏合理性与生命活力的,它注定会把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引向歧途,把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带向死胡同。必须明确,“现代欧美中心的文明技术,只有一幅宏观蓝图,技术官僚不断想什么应该做、如何做,任何事都切合蓝图的规划,以一堆堆枯死的数字为度量单位,其基础是一种排他的知识系统。因此,学习欧美中心以外的文化生活,重新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有助于直面现代文明的种种局限,”(21)[法]萨米尔·阿明、佛朗索瓦·浩达:《抵抗的全球化》(上),刘健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面对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以及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欲解除内心的疑惑、失落和彷徨,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学会辩证地分析和思考问题,走出“美国生活方式”的思维误区。

要寻找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依托,必须把握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在现实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3页。人类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里,不同的民族国家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也有各自独特的国情和特殊的生活方式类型,其表现千姿百态、缤纷多彩,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宇宙图景。它要求我们既要关注本真的生命状态,寻求真实的人性和人生价值生长的根基,以抵御单一的物性文化的侵袭或僭越;又要树立全球意识、宽广视野和整体思维,尊重不同民族的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自觉抵御欧美中心主义对其他文化类型的武断裁决,摆脱资本主义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钳制,创造新的生活价值坐标和人类意义的空间。

猜你喜欢

生活
生活另一面
漫生活
爱生活,爱思考
爱生活,爱思考
社保让生活有底了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创意给生活带来了快乐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