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对反转新闻的认知
2020-12-08姚安
姚安
(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也叫逆转新闻。是指一则新闻在经过报道后,被大众所熟知,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新闻事实与之前的报道有很大出入,形成新闻反转的现象。反转的新闻大多都紧跟社会热点,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社会关注度。在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反转新闻的认知”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受众普遍认为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点:媒体在新闻发布前期时信息核实不严;在新闻发布出来之后,受众具有猎奇心态;新闻传播速度快,舆论形成迅速,新闻反转的时间也随之缩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民的身份在发生改变,从单纯的信息消费者,渐渐变成了信息的生产者。例如在前几年的几则反转新闻最早是通过个人微博发布出来的,后来经过多方的传播发酵被大众所熟知。这些通过个人发布出来的新闻,有的没有经过调查和求证,多凭主观意愿来撰写新闻,更有甚者通过夸张的标题来吸引读者,引发讨论和关注。新媒体自出现至今,具有实时性、开放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受众真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加强了信息之间的交互和传播。但也正是这样,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网上信息更加多元和复杂,使得引导舆论的工作变得困难。在此情形下,新闻舆论反转开始出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在其中,使用微信、微博等App的网民数量达80%以上。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多,占比26%。大学生在此阶段,极易受到网络上言论影响,因此产生错误的判断。
二、媒体态度以及大众评论影响大学生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
(一)媒体态度——做好内容“把关”
“把关人”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库尔特·卢因所著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中的“把关模式”。自此,“把关人”理论一直影响着新闻行业。从新闻的选取到用何等方式传播、最后再到何时进入大众面前,都是需要“把关人”来决定。由此可见,“把关人”的地位的重要性。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发出之前,需通过层层筛选、把关,才会出现在公众面前。然而进入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新闻把关也存在滞后性,往往在一则新闻出现之后才进行事后把关,因此,新闻的真实性降低,大众对媒体的信任也在消耗。“把关人”这一角色慢慢弱化,反转新闻频繁发生。
从2013年新华网发表《盘点2013年十大“反转剧”有图未必有真相》中搜罗的新闻案例到2019年凤凰网《2019年反转新闻大盘点》一文中出现的新闻。在这些媒体盘点的反转新闻中,大多都是民生类、情感类话题。媒体从一开始便将观众引入这一类型话题中,展示特定的新闻现象和议题,来引导大众的关注点,从而影响了大众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媒体的态度影响了事件一开始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受众在读到一则新闻时,首先将自己带入其中,接收媒体给出的结论,从而影响对新闻的事实的判断。
(二)大众评论——做好情绪把控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写过一本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书中他指出,当一个人是个体时,他有着鲜明的个人特征,当他融入群体之后,所有的个人特征都会被淹没,他的个人思想也会被群体思想所取代。
进入新媒体时代,话语权下放,人们表达意见的渠道增多,在面对涉及民生、情感等一些词汇时,会更加的激动。正如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所说的“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对于一个新闻案件,人们往往会依赖于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自身的情感来下定义。
一则新闻出现之初,大众容易先入为主,基于对事件的不准确判断,容易出现“站错位置”的现象,同时也极易情绪化。在情绪化的指引下,对新闻的评论大多会失之偏颇。同时,负面情绪比正面情绪更易传递,大多数人在负面情绪的驱使下往往会忽略事件的真实性。做好情绪把控,是对新闻进行评论之前必要的步骤。
三、反转新闻对社会带来多方面影响
(一)影响媒体公信力
作为新闻媒体,公信力一直都是重要的属性之一。“失信易,取信难”,在新媒体产生这么长时间以来,慢慢建立起来的信任,因为反转新闻的出现将失信于民,同时也降低了自身在受众心中的权威性。“传统媒体渐渐弱化,新兴媒体却无法扛起大旗”成为人们心中的定论。
以前几年一则新闻为例,在这则事件中,最先开始,大学生通过微博来寻找证人,到有人为大学生证明清白,再到最后证人可能在采访时读稿件。新闻的多次反转让真相扑朔迷离。大学生网民是整体网民中占比最高的,在这一则事件发生之后,相同的身份让他们更加关注此类事件,而多次反转的过程让人无法再信任调查结果。在这个事件中,女大学生在微博上寻找证人,新媒体最先出现,将事件“曝光”在众人面前,但在后来的媒体推动下,使得新闻迅速发酵,所有媒体都想占领一方舞台,信息越来越多,结果却越来越模糊。
尽管现在新媒体当大,自媒体居多,保持公信力,是媒体得以长期稳固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一个新闻的关注度只是一时,如果媒体没有了权威性和公信力,长此以往,势必会被淘汰。
(二)滋生不良舆论
一则新闻出现后,会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频繁出现的新信息将新闻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受众在新闻事件发生急剧变化之下,很难在保持中立,便会受到其他人情绪影响。情感就会取代理性分析,受众利用自己的感性认知让自己选择信什么不信什么,这种行为轻则受害人信息被暴露在网络上,重则对其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在上文中叙述的通过个人微博发布出来的事件中,因网络最开始将这次事件所有责任加在其中一位当事人身上,在后续过程中,网友将该当事人身份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公布出来,公布在网络上,大量不良舆论产生,对其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失实的新闻信息以及缺乏理性的认知,误导舆论方向。但随后新闻真相的出现,大众的注意力也渐渐转移,在事件中被无辜波及的当事人也会渐渐被大众遗忘,他们心理创伤只能自己抚平。
(三)损害受众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取信息的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获取的相关信息。受众处于信息获取的末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大多时候都是通过媒体获取。但是现在有些新闻媒体在发布新闻信息时,将大量没有经过核实的信息发布出来,受众在这个过程中只知晓事情的一面,另一面却毫不知情,从而影响受众。
违背了受众一开始获取信息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知情权受到损害,这也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到最后,部分受众便通过情绪宣泄的手段来进行“自我赋权”。
四、总结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更新速度快,反转新闻时常发生,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是每个媒体应尽的义务。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流人群,大学生在面对反转新闻时,更多的是要采取积极关注以及继续深究的态度。在面对反转新闻,要听得清看得明,用客观的态度去分析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