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古籍文献整理与利用
——以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为例

2020-12-08陈金丽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古籍整理琴谱古籍

◎陈金丽

古籍是我们了解探究古代文化、历史、社会的重要资源,其中蕴含着古代先人们的智慧结晶。积极保护、整理古籍,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古籍整理与保护的相关工作,2007年国家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立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致力于全国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并积极推荐全国各级古籍保护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图书馆作为古籍收藏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古籍整理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其历史悠久,馆藏古籍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如何保存、普查、整理、利用馆藏古籍,在艺术教育中发挥作用,是艺术类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馆藏古籍基本情况

(一)美术类古籍

以绘画、书法文献为主,既有以绘画技巧为主的画谱、画册,也有理论阐述方面的书画集、书论等文献。如清代至民国时期出版的多个版本的《芥子园画传》,以及《墨池编》《清河书画舫》《佩文斋书画谱》《点石斋丛画》《十竹斋画谱》《书画鉴影》《红豆树馆书画记》《习古斋画絮》等珍贵版本古籍。除书画类文献之外,还收藏有一部分印章、碑帖、金石的拓片及钤印本。如《西泉印存》《爵斋古印集》《冬青馆印存》《西京职官印录》《刁遵碑》《旧拓二王帖》《魏高使君贞碑铭》等珍贵资料。

(二)琴谱、戏曲类古籍

其中包括珍贵的琴谱、曲谱等音乐类文献,以及戏曲曲目、剧目等珍贵文献。如《蕉庵琴谱》《立雪斋琴谱》《五知斋琴谱》《琴粹》《琴谱谐声》《自选堂琴谱》等清刻本琴谱。古代的琴谱乐谱用传统而特有的方式将古代的乐曲曲调记录下来,这些琴谱曲谱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古籍价值,对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收藏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线装本《古本戏曲丛刊》,精选善本戏曲曲目,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戏曲文献。

(三)民国期间出版的珍贵的画报、期刊等文献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思潮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进了新的传播媒介——“报刊”。尤其甲午战争以后,当时的国人很快就体会到这种全新的媒介的魅力,当时的艺术界,大量用石印方式创办出版了一系列美术类期刊,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艺术文献。如《神州国光集》《神州画报》《故宫周刊》等,文图并茂,内容丰富,印刷精良,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研究资料集成。

(四)其他珍贵古籍文献

除了这些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俱佳的文献,还藏有一部分传统的文史古籍文献。如清康熙刻本《古文渊鉴》、清雍正刻本《重刊校正笠泽丛书》、清光绪刻本《草字汇》、清同治刻本《段注说文解字》等皆为稀世佳品,由此可见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馆藏古籍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与厚重的文化内涵。

二、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艺术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

(一)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馆藏艺术古籍文献藏书环境得到改善

艺术古籍文献既蕴含了先人的思想成就和总结,同时具有音、图、像记载的艺术性,也具有年代久远存世稀少的文物性。而很多图书馆在古籍保存方面条件有限,大批珍贵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纸张泛黄变质、函套缺失、虫蛀侵蚀、甚至受潮纸张粘连等严重破损现象,2006年国家制定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按照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在2008年新馆投入使用后,设立专门的古籍书库,定制专业的樟木书橱,并配备专业恒温恒湿设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为古籍文献提供良好的收藏环境,为古籍文献长期保存和利用创造条件。

(二)对馆藏古籍文献进行初步整理

为了准确掌握馆藏古籍文献情况,组织具有古籍文献整理基础的工作人员对馆藏古籍文献进行整理,采用表格与文字描述结合的形式,对馆藏古籍文献的著者、版本渊源、保存现状等进行整理著录,为以后进行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提供有效、真实、具有学术性的馆藏信息。在整理中,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库分类法来进行分类,编著书名卷数、作者(朝代)、四库类目、版本、索书号等信息,对馆藏古籍文献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普查 了解。

在整理馆藏文献的同时,积极参与山东省及国家古籍普查工作。在2009年山东省图书馆进行的山东珍贵古籍名录普查工作中,上报了13种明朝和清朝前期品相较好的珍贵古籍,其中四种得到了二级珍贵古籍名号。在2015年进行的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严格按照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要求整理、修改、上报数据。2015年6月配合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联合专家组进行了古籍数据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转换工作,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所整理数据与普查平台所要求的数据类型高度吻合,上传数据1647条。

积极进行宣传推广。古籍文献整理和保护最终是为了利用古籍文献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如果只藏却不利用,就失去了保护整理古籍文献的意义。作为颇具特色的艺术类高校图书馆,我馆积极宣传推广馆藏古籍文献,展示古籍文献特色魅力,使读者了解馆藏古籍文献的内容,提高古籍文献利用率。例如,利用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关于馆藏古籍文献信息的内容,让读者了解馆藏古籍情况。结合艺术类院校特色,利用图书馆馆藏画展的机会,进行古籍善本展览。与全国其他高校图书馆交流研讨中,探讨交流古籍珍贵文献整理的成绩与经验,既介绍宣传了馆藏古籍文献,又加强了古籍整理利用工作的合作交流,增强读者和图书馆工作者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必要性的认识。

三、进一步保护利用馆藏古籍文献的策略及措施

(一)加强古籍整理相关人才的培养,提高古籍保护工作水平

艺术古籍文献保护整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有版本、目录等古籍整理基本知识,还要涉略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例如美术学、音乐学、戏曲学等方面的知识。我馆工作人员先后参加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以及“碑帖文献整理培训班”,极大提高了古籍整理保护的工作能力。但是艺术古籍的特殊性对古籍整理的工作人员具有更专业的要求,要结合自己馆藏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培训、提高,一方面可以与校内专业教师合作,提高其在艺术史、音乐史、美术史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古籍版本、校勘、修复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强与艺术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人员。

(二)加快馆藏古籍文献数字化进程,提高古籍文献利用程度

艺术古籍文献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文物价值,同时,由于纸张寿命的有限性,如何处理好有效利用与精心保存的关系,是古籍文献整理保护工作中重要的课题。随着数字化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古籍文献资料的数字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古籍文献资料数字化就是将传统古籍文献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转化为存储在网络或者数字服务器上的电子资源数据库,通过网络终端提供阅览,以达到服务学术研究和普及传统文化的目的。

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艺术古籍文献进行信息化处理,能够有力地保障艺术古籍文献的合理利用、有效存储和再生性保护。艺术类古籍文献版本多样、图像多、装帧复杂、印制精美,在数字化过程中应该结合其特点。首先,由于其图像型文献较多,建设数据库时,一方面要尽可能建立高分辨率、高清晰度、高保真色彩的高品质数码影像,另一方面要保证数据库硬件以及网络平台的容量,为技术升级以及图像信息更新提供有效的数据空间。其次,为了更方便、高效地利用数字化古籍文献资源,在建立数据库时应该尽可能完善检索路径,从文献题名、作者、图片类型等多个途径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手段。

(三)在初步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

在完成古籍整理工作后,可以从学术性、稀缺性、文献性等角度综合考量,甄选出一部分代表性书籍,进行提要式写作。把古籍工作从初级的整理、保护上升到科研的高度。对馆藏部分珍稀文献撰写提要,一方面有利于读者更加深入了解馆藏古籍文献,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图书馆科研工作,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古代艺术、美术史等相关学科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择取有出版价值的古籍进行整理、校勘再出版,使这些古籍文献得以再次传播和使用。

(四)加强艺术古籍文献工作的信息共享与交流

在艺术古籍文献整理与利用工作过程中,应该加大与其他古籍收藏单位以及其他艺术类院校图书馆进行合作与交流,提高古籍保护的业务水平。如继续积极参与各级古籍普查工作,召开以古籍保护工作为主题的研讨会,宣传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拓宽工作视野,构建艺术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网络信息交流与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高校图书馆在一所学校中担负信息服务与文献收藏的双重责任。艺术古籍文献是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这些珍贵古籍文献进行有效的整理、保护,才能保证它们能够长久流传,能够为文化研究传承所用。

猜你喜欢

古籍整理琴谱古籍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历程与第三届评选方案公告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论“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古籍整理工作
《蔗湖琴谱》考①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不一样的钢琴谱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我是古籍修复师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评审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