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当一线战士,不做“二道贩子”
——谈谈报纸“挂名新闻”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2020-12-08文_李

传媒评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通讯员四力稿子

文_李 剑

著文强调“文责自负”,新闻报道更是如此。一则新闻的作者署名代表这篇稿子由何人采写,倘若未参与采写却在作者栏上署名,有侵占他人劳动成果之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少数记者有意或无意忽视这条规则,搞起了“挂名新闻”,从一线战士蜕变成了“二道贩子”。

在笔者看来,署名真实应是新闻真实的一部分,一张报纸如果在新闻署名问题上不采取严肃的态度和做法,将很难取信于读者,也不符合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要求。今年一季度,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开展了“深化‘走转改’、锤炼好作风”监督行动,目标直指记者在通讯员来稿上违规署名现象,进一步督促采编人员积极践行“四力”,改进工作作风,守护党报声誉。

“挂名新闻”并不鲜见

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讯员联合署名是常见现象,以报纸新闻为例,联合署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记者、通讯员共同采访,记者写稿;二是记者、通讯员共同采访,通讯员写稿;三是通讯员提供新闻线索或基本情况,记者采访写稿;四是通讯员采访写稿,记者在来稿基础上修改;五是稿件完全由通讯员采写,记者纯属挂名。笔者认为,前三类情形中记者都参与了采访,在稿件上署名没有问题;但后两类情形中记者未参与采访,如果仅仅是对通讯员来稿作简单修改甚至原封不动就署上名字,应被视为“挂名新闻”。

令人不安的是,“挂名新闻”并不少见,只要稍加留意或推敲,就能发现这类新闻的蛛丝马迹。比如,对同一起交通事故,几家报纸的报道内容大同小异,通讯员是同一人,却“冠”有不同记者的名字。再如,某天报纸上出现了某记者署名的数篇“合作稿”,几则新闻发生在同一天,但地点相距甚远,往往需要跨县(市、区)采访,不禁让人质疑记者的“超能力”……

坐等通讯员“供养”危害大

尽管从新闻总量上看,“挂名新闻”只占小部分,但在某些领域(如社会新闻中涉及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旅游等领域的报道),这已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若任其发展,可能成为一种“新闻公害”,危害性不容忽视。

采访核实缺位,易生失实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挂名新闻”的一大通病是缺少记者采访环节,文章真实性完全取决于通讯员的采访是否扎实,一旦通讯员提供的信息有误,记者未经采访核实就把稿子传给编辑,而编辑对这类事实性差错也难以辨别,就会给失实报道、虚假新闻以可乘之机。

削弱记者“四力”,拉低新闻质量。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记者的看家本领,记者不沉下身去现场采写新闻,只在通讯员稿子基础上修修改改,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削弱记者的“四力”水平,也难以呈现出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鲜活新闻。

损害媒体声誉,错失新闻线索。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记者是一份崇高的、受人尊重的职业。然而,少数搞“挂名新闻”的记者容易在通讯员及读者心目中形成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不良印象,久而久之,势必会损害媒体声誉。同时,记者违规署名也会打击一些通讯员的积极性,认为劳动成果被“剽窃”了,以后转而找其他媒体合作。

影响公平公正,滋生作风问题。这里的“公平公正”主要是从付出与收获角度来考量,比如记者张三一天跑一个新闻现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写出一篇稿子;记者李四闲坐办公室,将通讯员来稿略加修改甚至原封不动就署上自己的大名,稿酬拿得比张三多。对张三而言这显然有失公允。若不改变这一现状,“扒通讯员的稿、揩通讯员的油”等不良作风容易滋生蔓延,导致记者都不愿出去跑新闻,养尊处优,高高在上,靠通讯员“供养”。

多重因素催生“挂名新闻”

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访报道本属正常,但“挂名新闻”使得两者间的合作变了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中既有记者个人主观因素,也有外部客观因素。

主观层面,有的记者职业道德素养不高,不能坚持新闻工作最起码的职业操守,有的记者工作作风不正,习惯于拿通稿、改新闻,不仅不去现场,还喜欢从微博、微信、自媒体上抄新闻;有的记者责任意识不强,收到通讯员稿子后,无论文章质量好坏、不管事实内容真假,署上名就扔给编辑去把关;有的记者业务水平不够,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扎实的采访能力和熟练的写作能力,通俗点说就是“不会跑新闻”。

客观因素也不少。一是考核机制。很多报社对记者考核采用稿分制,其主要衡量标准是稿件数量,由于合作署名稿也给记者记分,少数记者便将通讯员来稿当成了完成任务、多赚稿分的工具。二是合作机制。近年来随着主流媒体转型升级,一些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等与媒体的宣传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单位对宣传内容的“要求”往往较高,有的甚至直接提供通稿并希望记者少改。三是管理机制。有的报社对通讯员队伍重视不够,同样一篇通讯员来稿,单独刊发很难,但署上记者名字就能轻松发表,“逼”得通讯员们只能把稿子投给记者。四是监督机制。对于记者违规署名行为,报社缺少有效监督及处罚机制。

多措并举治理“挂名”歪风

既然“挂名新闻”是一种潜在的“新闻公害”,消除这一不良现象势必要提上日程。金报集团在今年一季度开展的“深化‘走转改’、锤炼好作风”监督行动中,由集团纪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强化日常督查。纪检监察人员翻阅了金华日报、金华晚报的上千个版面,重点对合作稿件进行抽查,通过比对原稿、查看采编流程等方式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线索后进一步核实处理。二是加强部门联动。集团纪检监察室做好与采编部门的沟通衔接,通过强化编辑端把关来倒逼采访端规范署名,同时对违规记者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三是接受社会监督。在“金华日报通讯员”QQ群、微信群等平台公布举报渠道,接受通讯员对违规署名记者的投诉举报,纪检监察人员主动与通讯员联系,了解核实有关情况。三个月下来,金华日报记者与通讯员联合署名稿件大幅减少,“挂名新闻”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想要彻底消除“挂名新闻”现象,除继续强化督查之外,笔记认为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加强作风教育,提升职业素养。注重强化对采编人员的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对新入职的年轻记者、编辑,更应把新闻职业道德培训作为他们的入职必修课。

拓宽投稿渠道,开通“绿色通道”。通讯员队伍是群众办报、“大家办报”的一支重要力量,报社可建立或强化使用统一的通讯员来稿库,编辑直接从库中选稿,精编快发,打通投稿用稿“绿色通道”。

改进考核制度,助力“四力”建设。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探索改进对记者的考核方式,鼓励记者下基层、到现场,让真正脚踏实地、践行“四力”的记者“吃香”,加大对“挂名”记者的惩治力度,树立正气,抵制歪风,更好提升党报在读者、通讯员队伍中的信用度和美誉度。

猜你喜欢

通讯员四力稿子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四力”相融 放大主流声音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以廉洁文化“四力”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通讯员专栏
全媒体时代培养通讯员的有效途径
湛江市文艺骨干 “四力”培训班在徐闻举行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放胆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