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新闻如何彰显深度和力度
2020-12-08孙美星
文_孙美星
医疗卫生行业涉及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随着公众对健康相关话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家对医疗卫生新闻报道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化常规化的医疗卫生报道,往往无法从深层次上切准卫生事业的发展脉搏,也就不能凸显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媒体格局和传播技术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只有尽力挖掘有深度、有力度的医疗卫生新闻报道,才能回应人们对卫生和健康领域的关切,为深化医疗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彰显主流媒体的价值。
一、深入探讨和解读热门医疗话题,体现服务性
医疗卫生行业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千家万户,如今医疗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下一步怎么走,是全社会都关注的话题。
宁波是不少医改新举措推行的“试验田”,一些基于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新做法、新经验近年来陆续在宁波落地试水,如取消门诊输液、全预约挂号等等。百姓看病方式有变化,总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作为主流媒体,为了让一项新的医疗服务改革举措真正让广大市民理解并支持,除了及时报道动态,还要深入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全局,辩证分析,为百姓答疑解惑。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这样的状况由来已久。得知宁波正酝酿推出一系列门诊改革举措,笔者走进各医院的门诊室,排入挂号窗口前长长的队伍里,倾听患者的声音,和医院管理者、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面对面,采写了《大医院门诊爆满 医患都叫苦 怎么破?》这篇报道,深度剖析该现象背后的原因。
这篇报道刊发后,不但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还为之后宁波三甲医院推出的一系列门诊改革措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之后,宁波陆续有三甲医院推出一系列门诊改革措施,笔者又在政策实施后回访改革措施给医院带来的变化,采写了《市第一医院实施门诊改革措施第一天 半天门诊量减少约15% 有患者担心:去社区医院配不到药怎么办?》一文,一方面用对比的数据说话,让更多人了解此项门诊改革举措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及时传递了市民对担心社区配药难问题的关切。
这组聚焦门诊改革新政的报道从百姓视角出发,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兼具独家性、时效性和可读性。宁波一些三甲医院也普遍反映,以往一些门诊改革新举措在试行之初总会遇到不少市民的吐槽,但此次改革因为有了媒体的跟踪铺垫,市民质疑的声音小了很多。
二、以持续观察和独立思考,探究破解行业难题的方法
医疗卫生行业是新闻的富矿,要做好看、有用的医疗卫生新闻,就要抓住行业里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报道内容的“厚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几年前,笔者在宁海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当地乡村医生紧缺的现状,采写了报道《宁波乡村医生紧缺现状:七十岁村医还出诊 八十岁乡医仍坐堂》。在探究解决办法时,笔者还从当地卫生主管部门了解到,宁海已经尝试通过招募农村高中毕业生定向培养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但暂时还看不到成效。于是,接下来几年时间里,笔者一直留心观察这一政策的进展和成效。
为了不给“农村医学定向生培养”这项长远来看惠民利民的好政策带来负面影响,笔者并不急于报道这一题材,经过几年跟踪观察,等到本地定向培养的医学生在宁海乡镇扎根、工作稳定了,再继续跟进。2020年7月,笔者再次走访宁海乡村,采写了《95后乡村医生来了 宁海定向培养破解"乡村医生荒"难题》一文,对农村医学定向生培养政策进行深入剖析,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深入采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该报道刊发后,使得更多人对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有了深入了解。
新闻作品除了及时向公众传递新鲜信息,还应该挖掘出信息背后的内涵,给人以启发。医疗卫生行业深度报道的题材选择面很宽,既可以从大处着眼,挑选那些宏观的、在全局上有分量或者有独特意义的事物,也可以从小处着手,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有特殊性、有代表意义的个案入手,以小见大。
2019年6月,一位医生向笔者求助,反映一位在宁波的外籍人士去世后其丈夫想完成妻子遗愿捐出病肺,但因为种种政策问题无法实现的难题。原本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个案,但放在宁波着力攀登医学高峰,提升医疗、教学、科研实力的背景下,这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意义。
因此,笔者通过半个月持续跟踪报道,连续刊发了《宁波“慈善洋奶奶”去世 她有个遗愿,想捐出病肺用于医学研究》《到最后也没能把病肺捐出去 洋奶奶带着遗憾离开》《遗愿成遗憾的背后 是亟待完善制度》三篇报道,从跟踪一个案例入手,对宁波市畅通生物样本捐献渠道进行调查、走访,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三、及时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做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
医疗卫生服务涉及千家万户,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不够完善,存在不少痛点与难点,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作为主流媒体,医疗新闻记者应该不满足于只做医疗科普记者,还应该及时聚焦群众关心的医疗问题,回应社会关切,通过舆论监督督促相关问题的解决或改善,让医疗新闻更有力度。从都市报的定位来看,可以寻找涉及面广、群众普遍关心,同时又能引起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关注的选题。
2017年3月,笔者看到有患者家属在朋友圈吐槽:看个肺炎前后花了100多元X线胶片费,买回的胶片自己看不懂,医生也用不上。经过走访调查核实,以《电子化时代,去医院拍片为啥还要买胶片?》为题,聚焦宁波各大医院去做影像检查必买胶片,既增加病人负担又造成浪费的现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报道刊发后,宁波市卫计委高度重视,几天后通过本报回应,承诺将尽快试点对市级医院的系统软件进行改造,让市民在打印胶片上拥有选择权。
笔者经过9个月的持续关注,先后刊发5篇连续报道,跟踪政策落地进展。终于在当年底推动了胶片打印新政率先在全市三甲医院实行。据估算,此新政实施后一年,至少能为患者省下医疗费支出超1亿元。
医疗行业所涉及的不少问题十分敏感,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发现,并非所有的热点问题都适合作为舆论监督的选题。这时候,采取内参方式是不错的途径,这样既反映了民意,又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综上所述,医疗卫生行业事关千家万户的健康,医疗卫生新闻报道是连接医生与患者、公众与行业之间的“纽带”。医疗卫生条口记者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某种疾病的健康知识普及、一项高精尖医学技术的呈现、一条医疗政策体例式的新闻发布。只有走进病房,多和医生患者面对面,紧抓社会热点,从复杂繁多的新闻线索中找出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才能采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