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院线发展策略及其在地性研究
2020-12-08马玉桉
程 波 马玉桉
自2014年《白日焰火》票房破亿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电影通过商业院线走进大众视野。然而,在商业大片首周排片率超过50%的对比之下,艺术电影排片率却普遍低于2%,甚至在首周内跌至1%以下,以至出现首周后便再无排片的“一轮游”现象。在商业院线之外的电影节和影展放映中,艺术电影却常常一票难求。可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日趋成熟,观众对艺术电影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但观众细分机制未得到施展,艺术电影难以抵达观众眼前。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首个全国性艺术院线“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下文简称“全国艺联”)于2016年10月正式成立。截至2019年末,“全国艺联”通过专线放映、联合放映和影展等形式共放映了80余部影片,其中有7部票房突破千万元。
目前,全国艺联加盟影院已覆盖248座城市的3222家。据淘票票的统计数据指出,2018年“全国艺联”的票房较上年增长了143%,未来3年“全国艺联”的观众群可以达到1800万人,“这也是全世界非常罕见的庞大观众群。近几年,中国观众对电影的偏好从传统的喜剧片、动作片慢慢倾向于更加多样化的影片,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中国观众的成长”。
随着“全国艺联”逐步深入产业扩大影响,近三年学界对艺术院线及艺术影院的关注显著增多。上海这座城市之于艺术院线的讨论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出现了“胜利”和“平安”两家早期艺术影院,放映原声外国影片和国产艺术电影,培养了较早的一批艺术电影观众群体。2006年,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影集团)旗下联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发起“艺术电影周周演”活动,上海影城、永华电影城、新世纪影城以及环艺影城相继加入,联通浦西与浦东,形成一条“准艺术院线”。2007年,上影集团旗下《电影故事》杂志社牵头,尝试继续开展艺术电影放映,与上海新光影艺苑、上海虹庙艺术空间联合,建立起虹庙艺术电影中心这一艺术影院空间。但由于放映条件欠规范,加上虹庙艺术电影中心未能拿到放映许可证等原因,其从“准艺术院线”到“准艺术影院”的尝试再度失败。2012年,上海建立起了全国第一条区域性艺术院线——长三角艺术放映联盟,率先积累了将艺术电影放映引入院线的实践经验。次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正式成立(以下简称“上艺联”)。它由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发起,采取影院签约加盟制,成立之初由4条院线、10家影院组成,至今已经扩展至12家。“上艺联”已经成为全国现存历史最长的艺术院线,同时也是当前上海艺术电影放映的主力军,而有着25年历史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也为这座城市培养出了浓厚的影迷文化和忠诚的艺术电影观众群体。
以“上艺联”为主导的本地机构组织,和以“全国艺联”、百老汇电影中心等为代表的全国性机构组织,共同建构起了上海艺术院线这一整体。深厚的艺术院线经验、悠久的艺术放映历史、多元化的放映模式、庞大的艺术电影观众群体和参与性较高的影迷文化,使得上海成为全国艺术院线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一、上海艺术院线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由点到面:作为整体的上海艺术院线
经过近五年国内各艺术院线及放映机构组织的探索实践,上海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院线布局,即以“上艺联”为主导,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以及其他机构举办的巡回影展为补充。随着放映活动、主办单位的日益正规化、多元化,上海艺术院线不再仅仅特指“上艺联”,它越来越符合“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标准,将艺术电影放映都容纳进来。
“上艺联”作为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的下属机构,旨在扶植和推广国产艺术电影,惠及国产艺术电影和上海观众。2015年以来,“上艺联”逐渐确立了国产艺术电影定时定点放映和外国影展两条放映路线,双线并行。
图1.上影影城
定时定点的放映形式需要对加盟影院进行严格管理。当前,加盟影院已经由成立之初的10家扩展至12家,辐射6个行政区,覆盖八佰伴、徐家汇、古北、外滩、南京西路等众多大型商圈。定时定点放映的场次固定在周五傍晚和周六上午,此项为硬性要求,加盟影院必须严格遵守“上艺联”的统一排片计划和票价。艺术电影在“上艺联”能够得到宝贵的周末场次,被更多观众看到,同时也避开人流量最高的黄金场次,使影院有足够的自由空间进行商业片的排片。
“上艺联”主办的外国影展则主要放在上海影城1号厅、大光明电影院1号厅和天山电影院4号厅,保证400人乃至千人以上的影厅规模,利用一个周末或两个周末集中放映5至8部外国艺术电影。国产艺术电影定时定点放映培育观众的日常观影习惯,而外国影展活跃了沪上的整体文化氛围,刺激更加多元化的电影消费。
一年之中除春节假期之外,“上艺联”保证了观众能在大部分周末看到国产艺术电影的定时定点放映,而外国影展则占据5至10个周末。根据笔者对467名上海艺术电影观众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显示,“上艺联”在观众之中的知晓度达到了93.36%。从放映场次、影院数量和观众知晓度综合来看,“上艺联”已成为上海艺术院线的主导力量。
早在本世纪初“艺术电影周周演”时代,上影集团就作为牵头单位做出了许多积极尝试。由上影集团筹备的上海电影博物馆于2013年6月开馆,除了实体展览外,博物馆内设有一个80座艺术影厅,专门组织艺术电影放映和电影交流活动。目前,上海电影博物馆设有两类艺术电影放映活动:一类是仅对会员开放的学术观摩放映,每周在艺术影厅放映一部外国艺术新作;一类是特别策划的专题影展,每年举办2至3个影展,每个影展放映6至8部影片。和“上艺联”一样,它转而选择大型影厅,进行为期一个周末或两个周末的集中放映。近六年来,上海电影博物馆陆续推出了安东尼奥尼、费里尼、黑泽明、侯麦、北野武等外国电影大师回顾展,欧洲表现主义大师展,以及立足于上海影人和上海出品的经典国产片展映。此外,上海电影资料馆每年12月在上海影城举办“青年导演海上影展”,对过去一年内的国产新锐艺术电影做集中展映,成为国产艺术电影创作一年一度的总结回顾事件。
上海本地的影展主办单位各有所长,“上艺联”聚焦当下青年导演新作和大师回顾展,上海电影博物馆拥有专业的中国影史资源储备,上海电影资料馆有较新的外国片源和学术资源。在运行模式上,上海电影博物馆和上海电影资料馆都依靠自身固定的放映场所,这一点接近于欧美艺术影院的运作模式。但是,“上艺联”采用影院加盟制则属于艺术院线模式。前者侧重于公益性质的电影教育和放映活动,而后者更加深入产业内部,构成了扶持艺术电影创作者的产业闭环。2019年3月,“上海戏·剧艺术电影院线”成立,专攻优秀戏剧、戏曲题材影片的长线放映。首批“戏·剧艺术电影院线”确定了10家加盟影院,其中只有一家与“上艺联”重合,艺术院线的覆盖区域进一步得到扩展。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上海拥有121家加盟影院,万达、百老汇、卢米埃、CGV等院线做到了全线加盟。2019年,“全国艺联”参与联合发行影片4部,其中《四个春天》在上海收获130.7万元,仅次于北京。“全国艺联”专线发行的11部影片中,《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海票房高达1459.1万元。此外,“全国艺联”于每年12月在上海举办国产艺术电影集中展映,成为上海电影资料馆“青年导演海上影展”的良好补充。
每年11至12月,在全国7座城市举办巡展的欧盟电影展来到上海。欧盟影展创立于2007年,是由欧盟驻华代表团在华主办的电影文化交流活动。展映影片由影展选片人、欧洲各国政府电影局和国内外各大发行公司推荐筛选。展映影院固定,在上海为百老汇院线旗下的百美汇影院、百丽宫影院。欧盟影展凭借官方背景在片源方面有极大优势,能将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的热门影片提前安排到中国展映。欧盟影展上海站每年展映8部影片,《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幸福的拉扎罗》《希望的另一面》等电影节热门作品在上海都是首次放映。自2018年起,欧盟影展增设“欧洲文化遗产”单元,在上海和北京展映片单中加入欧洲影史上另辟蹊径的经典艺术电影,如《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南方》等,进一步丰富了上海的影展内容,成为上海观众一年一度的年末电影盛宴。
在上海市电影局公布的2020年上海“周周有影展”计划表中,万达院线列出“万达意大利艺术馆影展”计划,百老汇院线列出“英国肯道尔山地电影展”和“香港影展”计划。万达院线是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创办方之一,旗下影院全线加入“全国艺联”。2019年,万达曾在北京举办“首届莎士比亚影像展”。目前看来,万达院线旗下影展主打高清戏剧影像和艺术纪录片,预计将弥补上海艺术电影放映在这两种电影类型上的空缺。百老汇电影中心定期举办国产艺术电影新作放映和国内外专题影展,其中“香港影展”每年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展开巡展,具备高度专业的策展水平和优质片源,早已成为上海艺术电影放映的固定成员,填补了上海艺术电影放映在香港电影方面的空缺。未来随着上海“周周有影展”计划的逐步推进,上海艺术院线的统筹发展是大势所趋。
图2.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剧照
(二)政策和资金:双重困境
经过七年的探索,“上艺联”已经成为上海艺术电影放映的领军者和风向标,也是国内现存历史最长的艺术院线。然而,“上艺联”当下面临的许多问题,都限制其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艺术院线,这也是上海艺术院线的总体困境。
首先是政策对影展审批和影片审查两个方面的严格标准,放映活动必须经上海电影局和国家电影局的审批才能执行。上海电影局初审的办结时限为20个工作日,初审通过后还须送国家电影局终审。在拿到审批结果之前,主办方无法继续推进影片拷贝运输交付的工作,审批标准也直接影响着影展的数量和质量。尽管外国影展在上海观众之中供不应求,但根据行政指令,当前上海举办的每个涉外影展体量须控制在8部以下。对于大师回顾展而言,这一数量的限制使得影展难以涵盖大师创作的不同阶段和风格的全部作品,因此主办方往往只选择知名度和网络评分较高的代表作,片单趋于保守。
另一方面,包括“上艺联”在内的各影展主办方为了缩短审批流程,而选择“地方对等交流互办单一国家电影展”的形式,即到展映影片来源国举办华语电影展,以换取在国内举办外国影展的政策优惠。比如,“上艺联”在2020年1月举办匈牙利大师展,而此前已于2018年4月在匈牙利米什科尔茨举办了华语电影展。2019年7月,“上艺联”举办德国电影大师展,两个月后赴柏林举办了“2019中国艺术电影影展·柏林站”。满足“对等交流”条件的外国影展,通过上海文旅局审批即可执行,无需再送国家电影局。然而,这一策略亦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海外举办的“对等交流”影展也需要通过专门的审批环节,中国与各国的外交关系也成了影响艺术放映的重要因素。其次,海外办展意味着主办方顺利举办一个影展所需的成本大大提高,而“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的补贴额度仅有50%,甚至更低。对于非盈利性机构而言,这进一步加大了财务上的压力。
资金匮乏是上海艺术院线面临的另一大困境。以“上艺联”为例,当前“上艺联”的资金来源有四个渠道:一是加盟影院上缴的会费,用于维持“上艺联”的基本运作,如员工工资、办公室租金等;二是“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但由于名额有限,无法保证“上艺联”每年都能拿到资助;三是放映国产艺术电影和戏曲电影的相关补助。不过,在上海戏剧电影院线成立后,“上艺联”极少再放映戏曲片;最后是票房,目前国产艺术电影定时定点放映的票房收入归属于片方和影院,“上艺联”并无分成。外国影展方面,最新修复影片和影史经典的放映版权费十分高昂,此外还涉及拷贝的国际运输费用、清关费用等,再加上影厅的租赁费用,举办一个外国影展的成本可能达到十几万元,甚至更高。“上艺联”的收入还需去掉影院的分成,因此即便影展上座率普遍超过80%,但从整体来看,“上艺联”也仅仅是在收支平衡的边缘徘徊,争取做到不亏损。
当前上海艺术院线的本地主导机构均为非营利性机构,可以说,艺术电影放映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赖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扶持。
二、上海艺术院线在地性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一)扶植“上海出品”:上海艺术院线中的国产电影
自2015年3月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调整策略以来,截至2019年12月,它共放映国产电影186部,其中“上海出品”的影片多达123部,占据66%的比重。
“上海出品”的影片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指电影的制作出品方为上海的电影公司,或电影导演及主创团队来自上海;二是指影片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上海,讲述上海故事;三是指影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过最佳影片等重要奖项,或是经由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开发的影片。
如果说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依托于中国电影资料馆,那么“上艺联”则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简称文广集团)。“上艺联”片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上影集团制作发行的影片,如《忘了去懂你》《我是医生》和《邹碧华》;第二类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生产的老片,如“戏·剧艺术电影展”“建国70周年影展”,八成影片来自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展映影片包括《小街》《咱们的牛百岁》《大桥下面》《女大学生宿舍》《绑架卡拉扬》《牧马人》等,从不同侧面、不同阶层群体反映了建国七十年以来上海的城市变迁和人民生活面貌的变化,同时也勾勒出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不同时代的创作特点;第三类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或创投项目中获得重要奖项的影片。在“上艺联”发行放映的“上海出品”电影中,来自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片占到一半以上。2015年3月,“上艺联”调整策略后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扎赉诺尔》,该片曾在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和评委会特别奖。同样出自亚洲新人奖单元的“上艺联”展映影片还有《甜蜜18岁》《照见》《河》等。与《河》同出自导演松太加的《阿拉姜色》则在获得金爵奖最佳剧本奖和评审团大奖后登陆“上艺联”。此外,《喊·山》曾获最受传媒关注导演奖、最受传媒关注编剧奖。《摇摇晃晃的人间》和《1980年代的爱情》等片来自主竞赛单元,曾参与金爵奖的角逐。《学区房72小时》和《好友》则通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市场获奖而筹得制作资金。可见,从电影节到艺术院线,上海已经逐渐建立起了新锐创作者的培养机制,“上艺联”作为产业下游的发行放映机构,起到将这些相对小众的艺术电影推向大众的重要职能。
“上艺联”也以开放的姿态鼓励上海本地各中小型电影公司出品,以及上海电影作者的作品。“上艺联”放映的《生门》由上海唐德影院管理有限公司出品,《318号公路》由上海风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米花之味》由上海影球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动物世界》由上海儒意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上海火龙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
综观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布局,北京已经成为电影行业中心,无论商业院线还是“全国艺联”,电影市场中由北京影视公司出品的作品均占据多数。在这一背景下,“上艺联”对“上海出品”的坚守颇具现实意义。
2015年,“上艺联”陆续展映了郑大圣导演的《蚀》系列电影。该系列电影由5部长片组成,改编自茅盾的中篇小说集。2019年,为纪念逝世的前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彭小莲,“上艺联”在建国70周年影展中特别放映《假装没感觉》。此前,“上艺联”曾在2017年放映彭小莲导演的新作《请你记住我》。“上艺联”成立六年来,始终坚持对上海作者给予大力鼓励和扶植,通过艺术电影放映调动本地观众对上海电影的关注,已成为培养上海电影作者的重要平台。
(二)小型精品影展路线:上海艺术院线中的外国电影
由于不具备电影引进资质,当前“上艺联”对外国电影的引进全部是通过影展实现的。2015年3月以来,“上艺联”共举办外国影展23个,放映外国艺术电影142部。相较之下,“全国艺联”成立以来共引进外国艺术电影21部,其中采用影展形式放映的影片不到一半,大部分是通过“全国艺联”专线发行或联合发行引进到院线的影片,尤其是《三块广告牌》在“全国艺联”加盟影院票房口碑表现亮眼后,得到了大规模扩映。可见,“上艺联”和“全国艺联”在外国电影引进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
经过四年的探索,“上艺联”旗下影展已经初具品牌效应,逐渐形成了四套常规化的影展单元。
一是国别电影展。这类影展承载了一定的外交意义。2015年11月,恰逢中新建交25周年,“上艺联”调整策略后举办的第一个影展便是新加坡影展。影展中,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王首毅为影展开幕致辞。该影展放映了创下新加坡影史票房最高纪录的《新兵正传》系列,以及曾斩获金马奖多项大奖的《爸妈不在家》等6部影片。2016年,正是中韩两国电影交流频繁时期,中韩合拍片影视基地也正在酝酿中,“上艺联”便举办韩国电影周,放映了《老手》《圣母》《这时对那时错》等5部话题新作。2019年,“上艺联”携手新西兰达尼丁市政府共同举办“新西兰电影周”,这是继2016年4月以来的第二个新西兰电影周。此外,“上艺联”在上海市政府和各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奥地利影展、挪威电影周。截至2019年底,“上艺联”已举办国别展6个,展映影片37部,其中大部分为各国近三年的电影新作。
二是大师回顾展。这是“上艺联”最为卖座的品牌。大师回顾展以导演或演员的逝世周年或诞辰为契机策划个人影展,或从外交层面考虑,选取同一国家的电影大师代表作策划群展。具体到展映影片的选择上,“上艺联”在前期策划中会对影片的参展放映及修复情况作全面调研,优先选择未曾在上海放映过的影片,或经过最新修复的影片,同时兼顾获奖纪录和评分口碑。2015年12月,“上艺联”举办首个大师回顾展——波兰斯基回顾展。展映6部波兰斯基早期作品——《罗斯玛丽的婴儿》《冷血惊魂》《荒岛惊魂》《天师捉妖》《唐人街》《水中刀》——这些作品此前从未在上海公开放映,均为最新数字修复版。2016年至2019年,“上艺联”连续三年推出英伦大师展,展映英国电影名导名作,成为“上艺联”最卖座的系列影展之一,吸引超过1万观影人次。在2018年3月的赫尔佐格回顾展期间,“上艺联”请到赫尔佐格与上海影迷互动交流,成为年度一大文化事件。2019年7月的德国电影大师展则与2017年11月上海电影博物馆主办的欧洲表现主义大师展相互呼应,为上海观众介绍了众多德国早期电影。近一年来,“上艺联”通过菲律宾大师展、匈牙利大师展放映的14部冷门佳作,进一步拓展上海观众的视野,同时也收获了意料之外的卖座表现。
三是日本新片展。它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合作推出日本新片,并邀请影片主创前来交流。截至2019年底,它已成功举办三届,共展映23部影片。
四是专题性群展。比如“电影与文学大师作品展”是精选6部文学改编经典电影,“电影与音乐大师回顾展”则展映音乐题材或有经典配乐的影片。
“上艺联”举办的外国影展走小型精品影展路线,一方面考虑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选片思路,“上艺联”通常不选择最热门的影片进行展映,转而挖掘电影大师的冷门佳作;另一方面,出于对相关政策的考量,“上艺联”及其他上海影展主办单位都选择举办小体量的国别影展或大师展。根据上海市政府规定,在上海举办中外电影展、电影节需要向上海电影主管部门申报审批,获得行政许可后方可执行。影展主办方需符合地方对等交流条件,与影片的来源国互办影展且在国内举办的外国影展体量一般不超过8部。因此,“上艺联”举办的外国影展都为国别展或大师个人回顾展,展映数量在5至8部,片源国的选择则要随时关注时局动向。2015年,“上艺联”全年共举办两个外国影展,到了2016年则增加到了6个,2019年更是创下7个的最高纪录。而在2020年“周周有影展”计划表中,“上艺联”策划的外国影展数高达13个,平均每月至少有一个影展。尽管体量受限,但“上艺联”正在逐步让相对小众冷门的外国艺术电影成为上海艺术电影日常化放映的一部分。小众影展一票难求的现象,也充分证明了上海观众对艺术电影的高接受度,以及艺术院线对观众的培养能力。
(三)优势互补:上海国际电影节与艺术院线协同效应
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艺术院线的协同效应首先来自于片源方面的资源。国产电影方面,2015年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每一年的金爵奖入围国产片、亚洲新人奖提名或获奖影片,以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获奖影片,都在电影节落幕后输送至“上艺联”展映。“上艺联”近五年展映的186部国产电影中,共有15部来自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平均每年3部。上海国际电影节通过电影市场和电影评奖激励电影创作者,给予优秀影片曝光度。而“上艺联”则将这些影片引入电影院,以定时定点放映的形式提高其可见度。通过国产片源的共享,“上艺联”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已初步形成一套扶植新锐艺术电影创作者的联动模式。外国电影方面,“上艺联”与上海国际电影节采取优势互补策略。由于政策优待,上海国际电影节能够引进数百部外国电影来上海展映,但仅仅只能在9天内集中放映。由于票房压力,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SIFF经典”等老片单元只得选择热门电影展映。相较之下,“上艺联”遵循常规影展审批流程,每个影展的展映数量不超过8部,但却逐渐做到每年举办7个甚至十余个影展。“上艺联”的展映分散到每个月的一到两个周末,大部分情况下每部电影只放映一场,票房压力相对较小,因而得以探索那些未被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过的相对小众的艺术电影佳作,比如2018年的菲律宾大师展和2020年的匈牙利大师展。“上艺联”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各有所长,优势互补,最大限度满足了上海观众和影迷的观影需求,让观众在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月份都能到影院欣赏外国艺术电影,进一步拓宽观影视野。
除经典电影外,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欢迎的展映影片是日本电影。2015年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每年展映的日本电影数均超过40部,占到展映影片总量的十分之一。日系文化长久以来在上海颇受欢迎。日本电影在上海有着广泛的影迷基础。出于票房收入考虑,上海国际电影节将日本电影作为每年展映的重点片目。电影节期间,日本电影常常一票难求,《小偷家族》《七武士》等热门影片甚至会衍生出“二级市场”,出现专业的“黄牛”高价倒卖电影票。自2016年以来,“上艺联”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合作,于每年下半年举办日本电影新片展。沪上影迷在电影节之外也能够抢先看到和电影节同一规格的日本新片的中国首映,并且电影主创也会在影展期间来沪参加见面会。“上艺联”整体安排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并无差异,有效地起到了供给侧结构性优化效果。
在片源合作和优势互补之外,上海国际电影节和艺术院线的协同效应还体现在人力资源和宣传渠道方面。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具体承办单位是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团队成员在20人左右,其中负责电影展映的工作人员则不多于5人,对于体量如此之大、程序如此之复杂的大型电影节而言显然远远不够。因此,新世纪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引进选片人机制,并于2014年首度公布了选片人名单。选片人名单从2014年的50人扩展到了2019年的近百人,由专业选片人和高校选片人两支队伍组成,其中就包括“上艺联”的选片人。一方面,“上艺联”策展人能够帮助上海国际电影节筛选展映影片;另一方面,“上艺联”也通过人员的交流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达成了资源互通。2015年,“上艺联”策展人徐鸢创建名为“电影山海经”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沪上大大小小影展及电影交流活动资讯。“电影山海经”很快便成为“在地性”特征明显的上海艺术电影放映信息矩阵和迷影文化交流平台。上海国际电影节也与“电影山海经”达成合作,每年从电影节开始前半年至电影节举办期间,其公众号为展映影片撰写原创文章,起到协同宣传的效果。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微信、微博平台以介绍影片基本信息为主,有利于市民大众了解展映资讯,而“电影山海经”则深入挖掘影片背后的创作故事和经典电影的修复历程,更能吸引影迷群体。二者各有所长,实现了宣传推广上的优势互补。
三、上海艺术院线观众的在地性研究:一个基于问卷调查的样本分析
本研究的问卷采用线上渠道发放,利用“问卷星”平台制作和发放问卷,由“电影山海经”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问卷调查推送,同时投放至5个较为活跃且成员数量大于200人的上海本地影迷微信群中。“电影山海经”在上海艺术电影观众群体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其微信公众号粉丝数已超过6万人。“电影山海经”的订阅读者不仅仅是活跃的艺术电影爱好者,还能积极关注上海艺术电影放映情况,并且通过留言互动的方式为上海艺术放映建言献策。可以说,他们既是上海艺术院线的观众,也是上海艺术院线的建设者。基于以“电影山海经”为主力的问卷分发,本次调查立足于上海市艺术电影观众,一方面,他们构成了上海艺术院线的观众和潜在观众群体,能够帮助了解上海艺术院线的观众画像;另一方面,这些观众对当前上海艺术电影放映的满意度和意见,也成为展望上海艺术院线的未来发展路径的重要依据。
问卷设计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观影经验调查,上海艺术电影放映满意度调查,艺术电影观影动机和诉求调查,个人背景资料,共计37道题目。此次调查研究共回收问卷467份,其中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100%。
(一)人口特性及观影行为分析
结合本问卷对于观众性别和影院观影频率的交叉分析可知(如图3),在上海艺术电影观众中,女性观众占据主导。
年龄方面(如图4),20-29岁观众最多,其次是30-39岁观众。20-39岁的青壮年群体是当前上海艺术电影观众的主体,占观众总数的82.01%。相较于全国商业院线数据,上海艺术电影观众中30岁以上观众占比更多,而20-29岁观众占比更少。相较于主流商业院线,艺术电影放映吸引到的观众年龄更加成熟。
学历方面(如图5),大学本科、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为96.79%,其中大学本科超六成,硕士超过两成。可以看出高学历者是上海艺术电影放映的主流受众。超过一半的上海艺术电影观众都是人文社科教育背景出身,其中近三成观众是与文学艺术学教育相关。
上海艺术电影观众的职业构成中(如图6),企业职员比例最高,其次为全日制学生,占比分别为47.54%和19.91%。另外,有近三成的观众从事的职业或学业与影视、艺术文化相关。
每月可支配收入方面(如图7),8000元以上占比例最高,为31.05%。可见,上海艺术电影观众中超过三成为高收入人群。
婚恋状况方面,单身占比超过60%,已婚占比近20%,而恋爱中占比仅为15.2%。可见,上海艺术电影观众中单身群体超过60%,而在非单身群体中,已婚状态多于恋爱状态人数。
图3.上海艺术电影观众性别与影院观影频率交叉分析
图4.上海艺术电影观众年龄分布
图5.上海艺术电影观众最高学历分布
图6.上海艺术电影观众职业分布
此外,高达89.08%的受访者进入影院观影频率在每月1 次以上,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每月在影院观影2-4次,每月5次以上的占比超20%。2019年,总观影量超过100部的受访者占总人数的50%,总观影量超过2 0 0 部的比例达到24.2%。可见,上海艺术电影观众属于电影院忠诚用户,在影院观影之外,也会主动观看大量影片。电影院忠诚用户对放映效果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艺术院线通过让艺术电影回到大银幕的方式,强调观影仪式感的回归。
超过60%的受访者过去一年里在电影院观看艺术电影的次数大于10次,更有45.18%的受访者观影次数大于20次。有8名受访者由于“不了解放映讯息”“票价太高”“没有足够吸引我的影片”以及“路程远”等原因,在过去一年里没有走进电影院观看艺术电影。有近90%的观众曾观看电影节、影展等非院线放映影片,普通商业院线上映的艺术电影和只在艺术院线上映的艺术电影的占比则比较接近。这和当前上海艺术电影放映的市场格局基本相符。以2019年为例,上海国际电影节以超过500部的片量占据最高的市场份额。“上艺联”全年放映影片162部,总场次较少且采用定点放映模式,加盟影院数量较少。相较之下,商业院线上映的艺术电影虽然数量较少,但覆盖影院数量众多,因而也是大多数观众的选择。此外,以“大象点映”为代表的众筹式观影,在上海成功召集了50多场点映,吸引观影人次超过2000人,丰富了上海艺术电影观众的观影选择。上海艺术电影观众的艺术电影观影量总体可观,60%的受访者过去一年里的艺术电影观影量大于20部,在100部以上的占比达到了46.47%。
60%的受访者每月购买电影票花费在100元以上,有近30%受访者每月电影票花费在200元以上。由每月可支配收入与电影票花费交叉分析可知,上海艺术电影观众每月可支配收入越高,电影票花费也越高,如在每月可支配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受访者中,每月电影票花费在200元以上的人超过30%。当前上海艺术院线的票价在50至100元,上海国际电影节少数影片的票价则突破百元。票价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版本介质和片长,影史经典老片的4K修复版片源往往收取高昂的放映版权费,随时长递增。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的《撒旦探戈》由于片长近8个小时,票价达到了300元。上海商业院线的票价主要分布在30至100元区间,少数IMAX或120帧场次则高达几百元。总体而言,艺术院线的平均票价高于主流商业院线,加上艺术电影观众的影院观影频率更高,因此观影开销会明显高于商业院线观众。
总体而言,受访者更倾向于在节假日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工作日晚上观影的占比超过60%,超过了节假日上午、节假日晚上,仅次于节假日下午。节假日下午成为最多受访者的选择,这是因为艺术电影观众对于观影体验有较高要求,更倾向于避开人流量最高的黄金时段场次。在影院观看艺术电影的同伴方面,有71.09%的受访者经常独自一人去电影院观看艺术电影,即便是处于恋爱状态中的受访者,也有超过一半的人独自去影院观看艺术电影。可见,上海艺术电影观众更倾向于安静不被打扰的观影体验。
受访观众最常通过网络了解艺术电影的放映资讯,其中,按使用频率排序,平均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平台,其次是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官方自媒体账号由于具有及时性、权威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上海艺术电影观众获悉放映资讯的主要渠道。“电影山海经”凭借对上海艺术电影放映的犀利观察和对展映影片的生动介绍,在众多电影自媒体中独树一帜,在沪上影迷之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量表统计结果显示,受访者观看艺术电影是出于提升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需要,为了增长见识,开拓眼界,放松心情,排解压力。超过80%的受访者会因为欣赏某位导演或演员而观看艺术电影。对于“逃避现实世界”“追赶潮流,彰显品位”“增加和他人的共同话题”,超半数的受访者选择了不符合或很不符合。由此,可看出上海艺术电影观众观看艺术电影的动机主要出于审美层面,这也正是艺术院线区别于商业院线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基于观众需求的上海艺术院线发展路径分析
首先是影展主办方方面,在本地从事艺术电影放映的组织和机构中,上海电影资料馆和上海师范大学电影学堂知晓度较低。前者举办的专题影展较少,只有一年一度的“青年导演海上影展”,平日则以半开放的讲座观影活动为主;后者则主要辐射校内师生,对外宣传力度较弱。此外,有观众补充了“导筒”“大象点映”两个主办方,前者在上海不定期组织民间放映;后者则于2016年底在上海成立,是近两年新兴的众筹式观影的主要平台。受访观众对各主办方的影展策划、宣传、排片和态度较为满意,而对影展场刊、周边产品的满意度最低。上海影展普遍忽视周边产品开发,而欧美艺术影院通常设有专门的卖品部,并结合影展主题推出文创产品,同时上架场刊或特刊,集合对展映影片和导演的深入介绍、严肃影评,甚至研究论文。自2018年开始,上海电影博物馆在举办侯麦回顾展期间推出帆布袋、票夹、徽章等产品,销售火爆。未来,上海影展主办方应尽快填补场刊及周边产品的空白。
图7.上海艺术电影观众每月可支配收入分布
图8.上海艺术电影观众期待的艺术电影票价
对艺术电影放映的相关因素,请受访者按个人重视程度排序,平均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放映片单、放映时间、影院综合条件和票价。由此可见,上海艺术电影观众最重视的是影展质量,而票价则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展映片目方面,观众对影片质量的满意度较高,对影片数量、题材类型多样性、风格多样性、国别多样性的满意度则较低。当前上海的艺术影展选片围绕影史经典和大师之作,虽然影片质量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但数量和多样性不能满足观众需求。在院线公映的影片中,上海艺术电影观众最喜爱的是《小偷家族》,其次是《罗马》《何以为家》《波西米亚狂想曲》《地球最后的夜晚》等。可见,上海艺术电影观众对影片本身是否是纯粹的“艺术电影”并没有严格要求。由此,上海艺术院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艺术性的商业电影。超过75%的观众希望看到各大电影节获奖新片,超过70%观众希望看到国内外大师系列作品,超过50%的观众希望看到国外经典老片和相对冷门却有特色的影片。相较之下,国内经典老片和口碑较好的国产新片得票数较低。鉴于影展方面有数量限制,“上艺联”可以考虑进一步推广国产电影的定时定点放映,将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性的类型片也纳入考量范围。但追根究底,有关部门在影展审批上需要适当放权,放宽影展数量限制,才能更好地激活市民的文化消费。第三是放映方面。上海艺术电影观众更倾向于长线放映,保证每周都能在影院里看到艺术电影。期望的票价方面(如图8),最多人选择41-60元的价位,其次是30-40元。然而,目前上海艺术影展票价全部在60元以上,而上海国际电影节则有100元以上的影片。随着“周周有影展”提上日程,艺术电影放映将逐渐日常化,扩大影展规模、降低票价势在必行,同时专项资金也应当对艺术电影票价加强补贴。受访观众对影厅数量的满意度最低,仅有57.6%(如表1)。当前上海艺术电影放映场地以天山电影院、大光明影院、上海影城、百丽宫影城的300-600座中型影厅为主。由于预算有限,一般每轮影展定点在一个影院的一个影厅放映。香港影展由于是百老汇电影中心主办,所以有条件在百老汇旗下多个影院影厅同时放映。未来,随着影展规模的扩大,影厅数量势必将随之提升,以容纳更多观众。
最后,总体情况方面(如表2)。受访观众对各主办方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举办影展的频率满意度较低,对票价和购票体验满意度最低。2017年11月,上海曾出现上海电影博物馆、百老汇电影中心、欧盟影展和全国艺术电影联盟四家机构的五个影展档期“撞车”的现象。可见,未来上海艺术电影放映在进一步降低票价的同时,应继续改善网络平台购票体验,做到提前通知、准时开票。随着影展数量的增加,各主办方之间越发需要加强沟通,协调档期和场地。专项资金应当加大对艺术电影票价和影院补贴的力度,文旅局应当提高治理能力,对本地举办的影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统筹,及时通知相关负责人,避免影展档期的重叠。
此外,部分观众还在留言里写到,应兼顾影片的艺术性和商业性,不必须是狭义上的“艺术电影”;希望上海建成专门的艺术影院;展映阿根廷、葡萄牙、智利、菲律宾等小国的电影佳作;放映资料馆馆藏影片;增加与电影主创人员、影迷的交流;增加退票改签制度;加强影院对于观影礼仪的引导和监督等,反映了艺术电影观众最真实的诉求。
表1.上海艺术电影观众对展映影院满意度评价
表2.上海艺术电影观众对展映总体情况满意度评价
结语
经过近七年的探索,上海艺术院线逐渐形成了以“上艺联”等本地机构为主导,以“全国艺联”以及其他机构为补充的艺术院线格局。在国产电影方面,坚持扶植“上海出品”;在外国电影方面,开发小型精品影展;在片源、人力资源和宣传方面与上海艺术联盟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发掘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院线在地化道路。未来,随着“周周有影展”计划的推行,上海艺术院线将进一步走向成熟,更好地服务于上海艺术电影观众。
【注释】
①刘阳.艺术电影知音渐多[N].人民日报,2019.4.18.
②叶智广.电影院里的上海往事[N].东方早报,2011.3.22.
③沈芸.从电影产业的发行环节看院线制四年[J].当代电影,2006(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