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策略突破园本研修瓶颈
2020-12-07宋细妹
宋细妹
“园本研修”作为目前我国幼儿园层面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经历了从“园本培训”到“园本研修”的转变过程。“园本培训”在实践中遗留着一统化师训范式所固有的短板,如训教分离、训研脱节、抑制个性、缺乏互动等。“园本研修”更突出教师的研究性学习,使教师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话语方式多为对话与交流。不仅如此,“园本研修”还能实现教师教研和进修两方面工作的统一,形成研修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本研修”在实践中也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为教师专业发展“成效递减”。
首先,教师参与研修积极性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获取前沿教育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从园本研修中获取未知信息的可能就越来越少。教师的求知欲望难以得到满足,参与园本研修的积极性也随之减弱。
其次,专业引领不到位。目前,幼儿园往往根据自身现有资源来寻求专业引领,而非根據教师的需要,势必会导致专业引领的针对性不强。有的幼儿园为扩大自身影响力,或由于教育重点的更替,往往会就同一问题寻求多个专家的意见,或者中断专家引领。前者容易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后者容易导致专家引领后续力不足。
再次,研修内容缺乏层次性。幼儿园目前普遍开展的大教研、小教研、主题研讨等活动中仍存在“研究共性多,研究个性少”的问题,缺乏层次性。
最后,研修过程缺乏规范性。其一,研修过程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师在研修过程中的表现除去自身主观因素以外,所获评价被“一刀切”,明显缺乏可量化的评价依据。其二,研修过程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研修过程中的表现只能作为考核的“印象分”,而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研修效果进行考核。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解决“园本研修”问题的对策。
扎实园本行动研究。“园本研修”强调教师以“研”促“修”,开展教学问题的行动研究是教师研究性学习的良好途径。幼儿园开展园本行动研究可以从三个专业层次的教师入手。第一,以课例研究为主要载体,推动青年教师成为研究者。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要突出“新”字。要选取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主题,安排富有递进性的研究内容,设计凸显主体性的研究形式。第二,以小问题研究为主要载体,推动成熟型教师成为研究者。成熟型教师的小问题研究要突出“实”字。要选取具有现实性的研究主题,安排富含真实性的研究内容,设计凸显实效性的研究形式。第三,以课题研究为主要载体,推动骨干教师成为研究者。骨干教师的课题研究要突出“优”字。要选取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主题,成立专业性的研究团队,梳理凸显先进性的研究成果。
扎根专业引领。首先,厘清本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势与弱势,坚持“做强优势,弥补弱势”的管理思路,领导教师拟定研究方向。其次,注重“专家引领”的作用。通过专家引领,在教师的教学思维中渗透前沿的、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最后,“专家引领”注重持久性与专一性。坚持长期聘请同一专家,将专业引领的力量持续深入扎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完善园本研修制度。在制定和完善研修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参与进来;要认真听取专业引领人员、组织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使研修制度和地方教育政策、业务培训机构的管理要求相匹配、相一致。
试行“学分银行”管理。“学分银行”可以满足不同教师多样化的研修需求,提高教师参与园本研修的积极性,可以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保证“学分银行”的正常运行,需要关注教师的内在认知需要,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还要建立教师园本研修学分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教师园本研修“学分银行”考核与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黄渡莱茵幼儿园)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