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这样教作文

2020-12-07徐鹄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学作文作文教学

徐鹄1938年生,上海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上海市写作学会原副会长,现任学会顾问。

1957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先后参加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四省市语文教材、上海S版语文教材和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试用本)的编写。1986年起,和徐家良先生合作,致力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积极倡导在生活中学作文,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主张做、说、写相结合,强调个性化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1993年6月至2000年7月,出任耀中上海国际学校中文部主任,负责编写中文教材,组织中文教学,培训中文教师。2000年退休后,与徐家良老师、顾维萍老师一起,开展“小学实用性作文训练体系”的探索。2010年以后,参与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小学生写作学本的编写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今,依托上海市新序列作文实验联盟,积极进行“小学作文训练新序列”的探索。退休二十年,始终退而未休,依然坚守讲台,活跃在教育第一线。

先后独立撰写或与他人合作著述多部,有《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教你读和写》《领你走进作文大门》《生活中的作文》《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学》《小学生写作学本(丛书)》《小学作文指津》等。

摘要:作文是人的一种思想活动、一种生命活动,是流淌的生命,是人一辈子赖以生存的本领。作为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对作文教学有这样的一些思考和体会:立足于生活,写有用的作文;开展作文活动,让作文充满乐趣;坚持“做、说、写”相结合,实现语言训练的“两次转化”;开启“读写双通道”,顺利闯过语言关;会想才会写,发展思维是关键。

关键词:小学作文 作文教学 作文活动 读写双通道

【写在前面】

上下求索路漫漫,砥砺前行四十年。

在我看来,我们几十年来所做的研究,其实是一个不断发展、一脉相承的大课题。我庆幸自己始终是其中的一员。徐家良先生一直是课题研究的设计师、指导者,而我则是一名忠实的实践者、积极的宣传者。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在我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我始终得到大师、高人的指点。其中,徐家良先生无疑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人。对于所有帮助过我、支持我的人,我永怀感恩之心!

在这里,我谨以自己几十年的实践、思考和体会与各位分享我们是怎样教作文的。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一、 立足于生活,写有用的作文

作文是什么?在许多人看来,作文就是教材规定的一项任务,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一份作业。其实不然。古人云:言为心生。从根本上说,作文是人的一种思想活动,一种生命活动。所以,我的回答是:作文是流淌的生命。生命不息,作文不停。作文是人一辈子赖以生存的本领。

为什么要写作文?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的本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懂得“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我们认为,学生学作文,就是为了学会与人交际,将来参与社会、融入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一开始,就把立足于生活,写有用的作文作为作文教学改革实验的指导思想。每一个话题、每一次训练,都强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与他们的生活需要直接挂钩;每一次作文,都强调发挥交际功能,注重实用价值,达到某种交际目的。

我们设计的第一堂实验课,就是《交朋友》。我告诉学生,人生在世谁都需要朋友的帮助,谁都需要友谊的力量。学会结交朋友,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课。课堂上,教师先交流示范,然后学生自由组合,相互介绍,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学生在实际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学会自我介绍,学会结交朋友。

接下来的一堂课是《送给朋友的画》。我告诉学生,感情需要培育,友谊需要浇灌。为了增进朋友之间的友情,建议你画一幅画,作为礼物送给你的新朋友。作画之前,要认真想一想:准备画一幅怎样的画?为什么要送给朋友这样一幅画?画好以后,把你心里怎么想的,先说给朋友听,再写下来。然后,把这幅画连同写下的那段话,送给朋友珍藏。这样一堂课,无论是作画,还是说话、送画,学生都有明确的交流对象,都有明确的交际目的。结果,学生寫的作文都各有新意,特别出彩。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安排了一个“邀请同学来做客”的活动,把作文融入生活,让作文为生活所用。根据活动的需要,安排了三篇作文的写作训练:一是写邀请函;二是订活动计划;三是写“到同学家做客”或“我当小主人”,介绍活动的收获。三十多年过去了,学生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实践证明,作文一旦与人际交往相结合,就有了现实的社会意义,就有了实用价值,也就成了学生自己的需要。只要心中有了明确的交流对象,有了明确的交际目的,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动机;有了强大的内驱力,他们就会调动自己所有的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从而写出意想不到的好文章。

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是作文教学改革的灵魂。丢掉了这一条,作文教学必然远离学生的生活,脱离学生的精神成长,重新回到纯技巧训练的老路,沦为应付考试的工具。没有实用价值的作文,毫无实际意义。

二、 开展作文活动,让作文充满乐趣

开展作文活动,是我们采取的一项重要策略。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把原本枯燥乏味的作文训练变成一次次有趣的活动,满足了学生最大的愿望,最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所谓“作文活动”,是指根据学生学习写作的需要而特意安排的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拓展学生的生活内容,把作文融入生活,让作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活动,包括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读书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让作文面向生活并回归生活,如,交朋友、画图画、捡落叶,找图标、做实验、玩游戏,剪报交流、收藏展示、参观博物馆、为社区做实事……把作文训练与各学科挂钩,与少先队社团活动联动,多元开放、形式多样,学生怎么会不喜欢?

开展作文活动,除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把“实践”引入作文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受,逐渐生成要说、要写的内容。这就从根本上破解了作文“无米下锅”的难题。上这样的作文课,学生根本不用为“写什么”而犯愁。

比如,我为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试用本)撰写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板块,三年级第一篇作文就是一项作文活动:记录自己成长的故事。我建议学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去买一个喜欢的本子。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从小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接着,请他们给自己的“成长记录本”取个好名字,提示他们:取名字要同“我”有关,要与“成长”有关,让人一看名字就知道,这本“成长记录本”只属于你自己。然后,要求他们把自己买了一个怎样的本子,为它取了一个什么名字以及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想清楚,再有条理地写在记录本的第一页,就是一篇“序”。强调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如果写得不像样,也没有关系。可以过一段时间再写一遍,作为“序言二”。

成长记录的正文从哪里写起?我建议,先写“出生的故事”。一样的出生,不一样的故事。每个人都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出生时,各有一段什么样的故事?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访问父母和家人,弄清楚自己什么时间出生在什么地方、出生时几斤几两、当时具体情况怎样。特别要弄清楚,为了迎接自己的诞生,父母为自己花了多少心血,吃了多少苦,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不就是一次活生生的感恩教育吗?

以后,再写“名字的故事”“结交新朋友”……自己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也可以陆续写进这本记录本。这样,它就成了一段有趣的“成长史”。过了若干年,再翻开来看看,该多有意思!

记得2005年在全国小语会黄山会议上,为检验全国语文教学研究成果,领导决定让我上两节作文汇报课,指定内容为人教版第七册的根据教材提供的来信学写回信。征得有关领导同意后,我决定对教材进行改造利用。课前,开展“宝山—黄山手拉手”的活動,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他们通过书信往来搭建友谊的桥梁。我事先发动宝山第一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每人给黄山的小朋友写一封信,向对方介绍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课堂上,我把信件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来信的内容写回信。因为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封上海小朋友的来信,每个人都有结交新朋友的愿望,心中都有自己想说的话,自然不必为“写什么”发愁。有了具体的交流对象,明确的交际目的,回信就变得有用,而不再是为练而练、替人代言。

试问,假如每次作文都能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假如每堂作文课都能在如此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度过,将会带给学生多大的快乐和享受?

三、 坚持“做、说、写”相结合,实现语言训练的“两次转化”

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做、说、写”相结合是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和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演绎。我们秉承陶先生的主张,将其引入作文教学,将“做”放在第一位,“做中教”“做中学”,完全符合由生活到表达的规律。

这里的“做”,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亲身实践的意思。就是坚持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经历,在“做”的过程中直接感知要“说”、要“写”的内容。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在“做”的过程中,必然有所体验、有所感受,产生自己的思想。这个由“物”到“意”的思维过程,靠的是“内部言语”。它是无声的,是在头脑里悄然进行的。这种“内部语言”往往是断断续续、不连贯的,甚至是跳跃式的。如果怎么想就怎么写,那么所写的文字也会是不连贯、断断续续的,甚至会有句子成分残缺等病句。所以,我们一贯主张“先想好再说”。

这里的“说”,是指把头脑里所想的内容,用有声语言说出来,实质上就是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想到说,就是把“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语言”(口语)的过程。其间,至少要做两件事:一是整理思维;二是筛选词语、组织语言。经过整理、筛选和组织,再说出来的话自然变得连贯、有条理,用词造句方面的某些错误也会得到纠正,语言水平肯定较之前有所提高。

“写”,是用笔把所“说”的话写成文章。这又是一次语言形式的转化,是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要求最完备、最准确。实现这一转化,需要更周密的思考,斟字酌句,让语言更规范。从说到写的转化,就能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提升。

总之,坚持“做、说、写”相结合,实现语言训练的“两次转化”,坚持先想好再说,先说好再写,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一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呢?例如,教学《送给朋友的画》,我安排了三个重要环节:

1. 作画。在动手画画之前,我特地安排了一个步骤,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认真想一想:这幅画送给谁?准备画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送这样一幅画给他?闭目静思的过程,就是为了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生成“内部言语”,感知想说、想写的内容。

2. 送画。这是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进行口语操练,要求他们把所画的内容和画这幅画的原因,向朋友说清楚。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口语交际,实现由“内部言语”向“外部语言”(口头语言)的转化。

3. 写话。要求学生把送画时说的话,经过整理加工,写下来,连同那幅画一起送给朋友珍藏。这就是为了实现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经过这样多次的循环反复,学生的语言水平就能得到大幅度提升,至少是语言流畅、文字清通。

四、 开启“读写双通道”,顺利闯过语言关

有了写作动机,有了写作内容,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写好作文,最难过的是语言关。怎样才能帮助他们闯过这一关?

结合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唯有开启“读写双通道”,实现读写一体化,才能帮助学生顺利闯过语言关。

其基本思路为:阅读课,从阅读学表达,注重语言积累,学习基本表达方式,读中练写,完成作文基础训练;作文课,为写作而阅读,注重运用操练,把阅读中所学的本领用在作文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既从读学写、读中练写、以读促写,又为写而读、边写边读、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就形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相互交融的整体。在这样的语境中学写作,学生定能顺利闯过语言关。

阅读课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学习语言、研究表达上,完成积累语言和学习基本的表达方式、进行作文基础训练两大任务。这是阅读教学的本分。积累语言材料,包括字、词、句和精彩的语段。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指导学生写读书卡片,学会归类整理,分类积累。词汇量越大,语言水平越高;语言越丰富,文章自然就越优美,越生动。

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指那些最常见、最有用、最精彩的句子和语段,如低年级的三要素句、四要素句、长宾语句、连贯句、并列句、描写句、比喻句等,中年级语段的并列表达(包括列举、铺叙等)、连贯表达(包括动作的连续、事物的演变、思绪的延续、事理的推论等)。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作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它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完成,因而成了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提炼,随文学习、随文操练、随文积累。到了作文课,就能运用这些本领进行表达。例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叶圣陶先生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抓住事物的特点,从颜色和形态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详尽的描述,这是并列表达中一种典型的表达方式,叫作“铺叙”。它是把文章写具体的一种重要手段。阅读课上真正学到手,作文课上就能灵活运用,还可以迁移到写景、状物、人物肖像描写和场面描写上,用处可大啦!

作文课着重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要把本次作文训练与过去阅读课上学过的相关知识和表达方式联系起来,为学习写作做好铺垫。比如编童话,要让学生先复习学过的童话课文,明确童话写作的一般要求和方法,要有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可以采用拟人方法等。温故知新,写作就有了方向。

为了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我们还特地安排了两个环节。

一是“作前阅读”。针对本次作文话题,精选3篇以上相关的文章,供学生阅读,使他们明白,同样的话题,可以写不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这是从内容和表达形式上为他们打开思路,同时达到丰富语言材料的目的。

二是“例文研究”。根據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精选一篇习作例文,为学生提示范例,明确标准,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

在具体安排上,我们特别注意将阅读课上的随文操练的基本表达方式与作文课上的重点训练项目对应,相互贯通,学以致用。比如,阅读课教《爬山虎的脚》,学习和积累铺叙的表达方式;教作文时,组织作文活动——捡落叶;跨学科合作——图画课上制作落叶画;作文训练时,要求用铺叙的表达方法介绍自己的落叶画。又如,阅读课教《石榴》,重点学习记叙事物演变过程的表达方式,懂得以时间节点为线索,分清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抓住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就能连贯、具体地表达清楚;作文课前,先设计一项作文活动——种豆,要求学生人人动手实践并每天记观察日记,把自己每天做了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都如实记下来;经过十多天的观察,学生积累了大量素材,到了作文课上,学生写自己的“种豆记”,就能把豆子生长的过程分成“发胖”“冒芽”“长叶”等几个阶段,抓住各个阶段的显著特征,再用上恰当的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把作文写得既连贯,又具体。实践证明,这样教作文,教学效果显著,很受学生欢迎。

五、 会想才会写,发展思维是关键

学生作文写不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善于思考。下笔之前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说什么、该怎么说,没有一个通盘考虑,结果只能想一句写一句,拍脑门写作文。这样怎么写得好?

我们认为,思维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培养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谓“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不是简单的因为、所以,更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是要学会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凡事都能独立思考,学会思辨,有所发现,敢于创新,写出的文章才会与众不同,富有创见和新意。

所以我们的改革实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他们的思路,打破思维定式,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与众不同的文章。比如,给“成长记录本”取名字,要求富有个性,不与别人雷同。为了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我启发他们,可以与自己的兴趣、志向挂钩,可以同自己的名字、生肖相联系;也可以从买的本子说起。只要与“成长”有关,只要属于你自己,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想,都可以。于是,“小脚丫”“萌芽集”“小猪漫步”“妞妞的足迹”“歪歪扭扭走一程”“小舟要过万重山”……一个个鲜活有趣的名字跳出来了!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要算那个“多味菜谱”了。这位学生怎么会给自己的成长记录本取这么一个古怪的名字呢?原来,他在书店买了一本“像菜谱又非菜谱”的本子,马上联想到饭店里的菜谱,又由菜谱想到各种菜肴的名称,想到菜肴的酸、甜、苦、辣不同的味道,又联想到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也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他要把自己经历的各种事情都记在这本本子里,用“多味菜谱”来命名,岂不是再恰当不过了?

又如,写“名字的故事”。一个名字,一个故事;一个名字,一种文化。如果都是“我的名字叫……名字的含义是……”那样的文章谁还有兴趣看?我为学生设计了一张学习单,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调查、采访,收集材料:(1)名字是谁起的?为什么取这个名字?(2)取名的过程怎样?有没有开过家庭会议?或者找个算命先生?(3)名字改过吗?为什么要改名?(4)名字使用过程中有没有闹过笑话,或者遇到过什么烦恼?(5)有小名吗?小名与大名有什么关系?……学生开动脑筋,打开思路,写出来的作文真是精彩纷呈。陶人的《我的名字叫陶人》,写的是取名的过程;刘墨的《我是黑土地的儿子》,讲他父母都是黑龙江人,给他取这个名字,有着特殊的含义;范小露的一篇《别把小狗叫露露》,说的是因为小名叫露露,结果闹了一个大笑话……读到这些个性十足、鲜活灵动的作文,真让人忍俊不禁、开心不已。

一句话——写作即思考,会想才会写。一个思路开阔、思维深邃、才思敏捷之人,还愁写不出好文章吗?

最后我想说,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并非是写好几篇文章,而是通过立言来立人。要让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理想、有智慧、有担当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这,正是我一生的追求。愿与所有热爱语文教育的朋友共勉!

猜你喜欢

小学作文作文教学
浅议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几点思考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新思路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