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阅读指北

2020-12-07潘铁豪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4期

摘要:依据科幻阅读及科幻阅读教学的经验,对于科幻阅读教学(尤其是刚刚开始的科幻阅读教学)的课程安排和材料选择,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应该选择以较少的篇目进行集中解读;第二,更多地甄选本土科幻作家的更容易理解的科幻作品。找到了好的科幻文本以后,还应该配套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才能在教师难以顾及的阅读时刻,学生都能有明确的阅读方向。

关键词:科幻阅读 科幻阅读教学 科幻作品

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我从中学开始阅读科幻小说,至今已读完300本科幻作品,目睹了科幻从小众到热门的变迁,对科幻也有了不断加深的理解。

作为一个科幻教育者,我从2018年開始尝试个人的科幻阅读教学初探,开设计科幻阅读校本课程。基于曾经开设的科幻阅读选修课、单篇科幻小说阅读研讨课的经验,我谈谈中学语文学科应该如何介入科幻阅读教学。

一、 科幻阅读及科幻阅读教学的经验

2018年9月,在我刚开始开展科幻阅读教学之际,作为一个热爱科幻的热血青年,面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我的想法很简单:科幻就是科学和幻想,我按照这样的界定对科幻作品涉及的主题进行分类,并围绕主题给学生推荐好作品。那么,选课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课程完成对于科幻内容的大致梳理。

就像我在科幻阅读校本课程的课程简介中所说的:

沧海桑田,你清楚时间旅行的三种大类八种小类吗?

人工智能,你明白机器人的创造要如何设定吗?

未来会来,你想象过十年甚至百年后的地球吗?

星空浩瀚,你知道在外星球该怎样维生吗?

超级英雄,你了解怎样才是科幻中的真英雄吗?

科学加幻想,影视配文学,探索未知道,见证不可能。

走,我们一起漫游科幻世界,去见星辰大海!

愿望是好的。本以为选课学生也是对科幻有所热爱的,再不济也应该稍微读过一些“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世界科幻三巨头”的作品吧?但是,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我发现,全班学生,读过(未全部阅读)刘慈欣《三体》的人数为1,听过刘慈欣名字的人数为2!要知道,彼时距离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已经过去了3年。显然,学生对科幻的认知十分有限。所以,我的科幻阅读课程,就从一个科幻爱好者的交流会变成了一个科幻普及与扫盲会。

现在再回过头看自己的课程安排,还是太过于理想化,想要一股脑把所有东西“喂”给学生,是不现实的。课程整体还是偏向于走马观花的了解。而且我发现,学生对于国外的经典科幻作品存在隔阂,相较而言还是更容易理解本土科幻作品。因此,对于科幻阅读教学(尤其是刚刚开始的科幻阅读教学)的课程安排和材料选择,我有两点建议:第一,应该选择以较少的篇目进行集中解读;第二,更多地甄选本土科幻作家的更容易理解的科幻作品。

也正因此,当我接到任务,要在首届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开设一堂科幻研讨课的时候,我就选择了本土经典科幻作品——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朝闻道》。

在学生前期阅读《朝闻道》的过程中,我给他们补充了许多拓展材料。如刘慈欣获得2018年度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时候的致辞,以及刘慈欣的其他中短篇作品。我还给学生特别推荐了2014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刘慈欣短篇小说精选集《带上她的眼睛》。在这里想要说的是,“科幻营造的瑰丽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简单读一读应该就可以了解了吧?”这种想法,是又犯了想当然的错。

我在自己学校按照相同的教学设计进行试课的过程中,其实时不时会去授课班级跑动一下,课间或者午休的时候,也会和学生交流。不过,这样的课前准备,实际上是难以复制到另一所学校,和借班上课的学生身上去的。

这也就表明,找到了好的科幻文本以后,还应该配套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才能在教师难以顾及的阅读时刻,学生都能有针对性的阅读方向。

有了这些认识后,初一下学期,我带着学生一起读完了这一整本《带上她的眼睛》。在阅读《带上她的眼睛》之时,我任教的两个班学生都已经看过电影《流浪地球》,已经完成课内名著《海底两万里》的整本书阅读。这时,我们非常自然地谈到了科幻作品中的幻想是否会过时的问题。在科幻沙龙上,有学生也提出:作品中的哪些幻想已经实现,并成为当下的科技?

事实上,我们在科幻阅读中关注的幻想,是那些对未来的实体架构,同时也可以从社会关系进行考量。沙龙之前,我曾询问南方科技大学人类与想象力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姜未禾,她给出了不同角度的答案:

但我想单独说一个大家可能都没注意到的。《海底两万里》中,建造一个潜水艇所需的零件来自全球采购,但这个发达的全球物流网络其实建立起来的时间并不长,在凡尔纳的时代,并不存在全球采购零件的条件。所以科幻小说当中,除了对科学技术的想象,还有很多对社会形态、人类生活方式的想象,这些东西同样非常有价值。

这就是说,我们要关注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实在,更要关注作品中的“超越实在”。对于科幻作品的阅读,其实还可以有更加丰富的层次和角度。

身为科幻教育者,一方面,我努力拓开学生对于科幻内容的了解,为他们呈现丰富多样的科幻世界;另一方面,我仔细梳理自己所了解的科幻内容,锁定更适合学生进行科幻阅读的文本,给他们匹配阅读任务,丰富他们对于科幻的解读。

在持续阅读科幻作品的过程中,我对于科幻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在早前阅读的科幻小说《寻梦芦笛》的序言中,作者写道:

在日本,这类小说只要对“人与社会存在的意义”“知性的定义”等话题积极叩问,就可以被称作广义上的科幻小说。

科幻的定义本就十分宽泛,人们正是为了给那些超越思维局限的作品予以评价,才开拓出了科幻的世界。

科幻的外延非常广泛,它总是让我们在阅读之后,带领我们对未来、对当下、对社会进行不断思考。我想,这就是科幻的无穷魅力吧!

二、 优秀科幻作品推介

在科幻阅读教学中,我从科幻小说的主题入手,进行专题阅读推荐,努力丰富学生对于科幻主题的了解。作为教师,对科幻作品应当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以下,将从科幻史、科幻研究、科幻电影、经典和新作等角度推介,期待优秀的科幻作品能够将科幻的热爱传播得更远。

(一) 科幻史方面

开展科幻作品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对科幻作品的发展脉络有系统化的理解。这对于了解科幻作品的类别、了解该种类型出现的特定年代,都是有帮助的。

阅读《中国科幻小说极简史》《中国科幻不完全史》《中国科幻史》这几篇文章,可以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状况,有一定认识。想要更深入了解,可以阅读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追梦人》。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是两位日本学者针对中國科幻小说的研究,分为上、下册。上册回顾了中国数千年以来神话、传奇、小说、戏剧中的科幻萌芽,从《山海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真正意义上科幻作品的引进,着重爬梳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的译介和创作情况。我们会看到,在中国近代史上熠熠生辉的康有为、鲁迅、李大钊、陈独秀,都曾对科幻小说在中国的传播做出过贡献。下册则讲述了1949年以来“科学文艺”这一文学类型在中国大陆的确立,以及对其的跟踪发展调研。总的来说,上册的内容是打破中国古典幻想与科幻的隔膜,下册的内容是拉近幻想和现实的距离。

《追梦人》则以口述史的形式,侧重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幻文学发展的历史全貌,受访者都是早年间对于中国科幻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幻前辈,比如成功申办1991年世界科幻大会的《科幻世界》前总编杨潇,写下《珊瑚岛上的死光》的刘兴诗,“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何夕,《科幻世界》总编、世界科幻大师系列丛书的主编姚海军……

(二) 科幻研究方面

重点要推介两本: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上、下册)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未来的坐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科幻论集》。

刘慈欣在中国科幻界乃至世界科幻届的地位毋庸置疑,这两册小说鉴赏集,我感觉可以换个名字,叫《刘慈欣小说:从入门到精通》。编者按照时间梳理刘慈欣作品的同时,配套了相应论文,解读非常到位。

《未来的坐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科幻论集》的作者王瑶有一个更为大家熟知的笔名:夏笳。本书收录的便是科幻作家夏笳自2015年以来的科幻论文,在普及和开拓的意义上,是非常值得阅读的选本。本子后面收录的几篇序言,其实也就是每一个科幻爱好者的阅读初衷,“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三) 科幻电影方面

科幻阅读教学的开展,总会伴随着科幻电影和科幻视频的配套使用。其间,科幻电影的甄选,以及相关文本的拓展阅读是一个问题。电影都是经过改编的,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应该读一读原著。在此推荐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经典的真身》。这是一个电影原著合集,既有《2001太空漫游》的深邃,又有《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温情,省却一番经典如何推荐、观看以后如何深入的问题。

(四) 科幻经典和新作

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经典。虽然,有些科幻作品的科学性已经过时,但那些对于未知的幻想,却将带给我们始终如一的幻想感动。综合科幻史上的大师和阅读中的主题分类,我推荐《机器人短篇全集》。

在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的“自主阅读推荐”中,有一本阿西莫夫的《基地》。阿西莫夫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创设的“机器人三定律”。如果要给阿西莫夫的作品排个座次的话,那首先是“机器人系列”,再是“基地系列”。而“机器人系列”,又以“机器人短篇”胜过“机器人长篇”。

《机器人短篇全集》能够完整区分他作品中的三条定律,并且每一类别都有相对应的代表作品,如不会言语但情感上与人亲近的《小机》,陷入第二定律而无法脱身的《转圈圈》,还有渴望摆脱人工智能身份、成为人类的《双百年人》。阿西莫夫所创立的“机器人三定律”影响深远,在把机器人称为人工智能的今天,这样的作品依然经久不衰。正如日本作家山本弘在小说《艾比斯之梦》中写道:

十九世纪,儒勒·凡尔纳写了人类坐大炮去月球的故事。一个世纪之后,人类真的上了月球。凡尔纳的梦想实现了。可是,现实的宇宙飞行和凡尔纳的构思相去甚远。不是坐大炮,而是搭火箭。

我们机器人也是如此。诞生在现实中的我们AI,和人类在许多小说中描述的内容不一样。不会像人类一样思考,不会像人类一样恋爱。尽管如此,我们从人类的梦想中诞生,仍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我们引以为傲。我们怜爱梦想实现的人类,想将这份爱推及宇宙。

这是被称为“阿西莫夫之后最好的机器人小说”的《艾比斯之梦》,也是承袭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创作而来的作品。追寻,要去找到浪漫的源头。

经典的科幻小说可以带领我们回溯刚刚诞生之时的类型可能,而时新作品的出现,则让我们认为“文笔不佳”的科幻小说焕发出全新的魅力。在这里,我要推荐的是双翅目的《公鸡王子》和刘洋的《火星孤儿》。

我听到过很多对于科幻小说的批评,总少不了的便是科幻小说的文学性不够强。要知道,科幻思维既不是纯正的文学思维,也不是纯正的科学思维。那些说刘慈欣文笔不强的读者,应该要注意他工程师出身的背景;而目前年轻的科幻写作者们,既拥有对前辈作品的阅读经验,又有自身不凡的文学修养。例如《公鸡王子》中这一选段:

他取下布满金属电路的头盖骨,扔到角落,在四下无人的天文台内号啕大哭。

银河随着地球的转动缓缓滑过天幕。

他用去一夜,似乎哭尽了宇宙的寂寥。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哲学博士双翅目的加成,让思辨的色彩更加浓厚。我们可以看见,更加年轻态的书写带来了中国科幻文学写作的突破。双翅目的作品里没有典型的反派,一切的进步都来源于个体哲学上的自我顿悟,美好得不像话,也孤独得不像话。

而刘洋,他本身的科幻迷属性,让他的作品带有更多挖掘的可能性:

“都是些俗套的点子——生化病毒、人工智能、电脑网络、黑洞虫洞、时间旅行——到最后,你甚至发现连这些都只是一层皮,里面装的不过是个蹩脚的爱情故事。”

古河笑着赞同道:“克拉克离我们已经很远了。”

《火星孤儿》应该是国内首部以高考为背景进行创作的科幻小说。刘洋自身物理学博士的学科素养,让作品中那些高深的前沿科技有了深入浅出解读的可能性。如果说之前国内科幻作者的努力,是找到一条星辰大海之外的“科幻现实主义”的道路,那刘洋实际上把这种现实从一如既往的苦难中解救出来,更多关注年轻的科幻阅读受众群体,把应试教育下的他们变成主角。这是第一次,也是一次很棒的尝试。

近几年,科幻出版很“热”。在书店或者排行榜上逛着,满眼可见全新版本的阿瑟·克拉克、海因莱茵;原本相对小众的赛博朋克、弗诺·文奇,也在市面上换了新面孔。

但说实在的,科幻还是很“冷”。“冷”的是那些年轻的科幻作家们。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一经出版就有读者去拥护,不是每个坚持科幻创作的作家都有得偿所愿的时刻。要知道,《三体》蝉联了多少年科幻类销售的榜首,而每一年,又能出几本《火星孤儿》呢?

在我最开始接触科幻的时候,我遇到《三体》,我读到《中国太阳》《宇宙墓碑》,我感动于那个无限美好的想象世界。我想进行科幻阅读教学,是因为我希望有青少年读者和我一样,在好奇的时候,有一扇门打开,可以看到一个惊奇、美丽的世界。而这,正是世间最美丽的太阳,也是我们头顶的星空,能够承载的无穷想象的力量。

(潘铁豪,浙江省温州市绣山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