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5S”管理提升食品检验实验室工作效率
2020-12-07郑玉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建立最严谨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肃的问责”,意见还提出,要“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处于食品监管史上“四个最严”时代,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能力水平、全面持续改进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目前,一些学校的实验室以及检验检测机构已经认识到,实施“5S”管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运行成本、优化现场管理、提高员工素养、提升检测能力以及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5S”管理概念
“5S”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法则。“5S”,即整理(seiri)、整顿(sec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eituske)。“5S”是对现场的各种要素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活动,从而达到人的素养得以提升的目的。人的素养的提升,是实施“5S”管理的出发点、途径和手段,推进“5S”管理法则要以“人”为切入点。
二、在食品检验室管理中如何应用“5S”管理法则
1.观念的树立与培育。首先要制定宏观的、持续的、系统的学习方案,对全体员工进行理念的宣贯、培训,以保证管理理念的顺利贯彻,为“5S”管理的实施夯实基础。
2.管理的初步实施。(1)建章立制、明确责任。①实验室样品、试剂的管理。坚持的原则:分类放置、定置存放、定人管理、定期处置。采用的方式:目视管理、颜色管理。目视化管理,即一看便知。无论样品还是试剂,当操作人进入其管理区,能够迅速从库中将之检索出来,因此其重点在于标识的艺术。颜色管理,是目视化管理的手段。采用不同颜色对不同的类别进行标识。对比鲜明的颜色可以强化视觉效果,起到很好的区分作用。样品、试剂的管理是实验室开展各项检验工作的前提与保障,也是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可基于一致的原则建立管理制度,达到最大限度管理不同品种、不同状态、不同类别的物品。
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坚持的原则:即定点配置仪器、定人使用管理、定期维护保养。采用的方式:标签标识管理。仪器设备按照其功能作用放置在不同房间、不同区域,位置相对固定,非因特殊调整不轻易挪动。仪器设备上至少标识三种标签:一是设备管理员标识;二是设备检定计量合格标识;三是仪器设备状态标识。同时建立台账,明确仪器的位置、状态、状况、管理人。
③人员的管理。在实验室管理中,“人”是第一位的,人员的管理是管理体系的起源和最终目的。通过“5S”管理法则的实施,全体人员达到素养提升的目的是实施“5S”的最终结果,也是管理提升的基石。
④实验室现场的管理。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机、料、法、环、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以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生产的目的。
(2)责任追究、追溯機制。由结果倒逼问题的责任追究、追溯机制保障了制度的有力、准确执行。相应的奖惩、绩效考核制度等都可与之协同,成为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3.管理的持续推进。“5S”管理要想取得理想效果,需要管理者与全体员工对这种管理理念有持续认同、维护以及改进的意愿,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使之得以持续存在并改进,呈现螺旋式上升状态。
4.实施效果的评价。内审和管理员评审既是衡量“5S”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5S”顺利实施、持续改进的重要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验室实施“5S”管理法则的效果,通过其在资质认定能力评价过程中的表现也可管窥见豹。
5.实验室“5S”管理与实验室标准化的关系。标准化: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活动。标准化的主要效益在于为了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预期目的改进他们的适用性,促进贸易、交流以及技术合作。
“5S”管理的本质与标准化的定义高度契合,食品检验实验室探索实施“5S”管理模式,是顺应成本核算、市场竞争趋势的必然需求,更是实验室能力水平提升、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最佳途径。
作者简介:郑玉梅,硕士研究生、工程师、潍坊市检验检测中心食品理化检验室主任;研究方向: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食品营养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