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博物馆不只是“疫情之需”
2020-12-07王海彬
王海彬
摘 要: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多数行业因此而停摆,博物馆也不例外。博物馆应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也开始了漫长的闭馆,从1月到3月上旬,博物馆一直未曾开馆。博物馆闭馆后,那些精美的艺术品真正地被束之高阁。为了不让精彩的展览和藏品蒙尘,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带领下,各个地区的博物馆纷纷走上了“云展览”之路,网上博物馆应运而生。那么,网上博物馆和“云展览”的新型游览形式,究竟是疫情期间的特殊需求,还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新出路呢?文章中作者结合自身的理解认识,对相关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网上博物馆;疫情;云展览
博物馆网上展览并非疫情期间肇始,它是伴随着21世纪初3D漫游等技术的应用逐渐出现的。这次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云展览”吸引了观众的关注,这一现象是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充分利用的结果,使“数字博物馆”达到了一个高峰。下面,笔者将结合网上博物馆的优越性、展出策略以及未来发展出路等进行分析和论述。
1 疫情期间网上博物馆的优越性
对近期网上展览“参观”了解后可看出“云展览”一般有两种形式:一为近年流行的在线直播模式,比如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抖音平台联合九家博物馆推出的“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二为数字展馆模式,包括数字全景展厅、文物数字化展示、大数据平台多种形式
越来越多的观众注意到并接受“云展览”,它的优越性也体现出来。
第一,疫情期间实体博物馆闭馆,足不出户“云观展”满足了观众参观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避免人群聚集引发交叉感染,我国所有博物馆都闭馆了,居民也尽可能地保持足不出户,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活动大幅度减少。过去,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各个地区的博物馆往往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活动,给游客提供精美的视觉盛宴,然而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博物馆准备的一系列活动按下了暂停键,无法展示在游客面前。但是“云展览”打破了传统的博物馆展出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利用手机或者是其他电子设备就能够欣赏到精彩的展览和各类精美的艺术品。
第二,在线直播式的“云展览”用户体验较好。博物馆工作人员边讲解边展示展品,使更多观众同时听到展品的详细讲解,这样博物馆讲解员的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凸显。传统的博物馆游览过程中,观众虽然能够近距离欣赏感受文物之美,真实感更加强烈,但是由于讲解人员数量有限,加之博物馆内游客众多,空间有限,人声嘈杂,游客在听讲解员讲解各类精美文物时,可能存在听得不够全面的问题,这样也难以真正地感受到文物身上历史的光辉,影响游览体验。而网上博物馆所提供的“云展览”服务,讲解员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与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双方互动更加频繁自如。与此同时,观众还可以多次反复地观看展览视频,深入了解感兴趣的文物知识,避免知识遗漏。
第三,“云展览”可以使观众不受时间限制,随时观展。雖然博物馆是免费游览的,只要观众有时间就可以游览博物馆,但是实体博物馆的开馆时间是固定的,接待游客的数量是有限的,当前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开馆时间为9∶30至17∶00左右,周一则闭馆休息,保护检修设备和文物保养。都市人的生活节奏极快,白天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比较繁忙,因此大部分人的娱乐时间都在晚上,而晚上博物馆已经关门了。为了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目前实体博物馆中常常开设特展或专题展览,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精美文物展。但是出于文物安全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考虑,专题展览的展出时间一般都比较短,致使一些观众没有机会参观心仪的展览,或者有幸欣赏到了自己喜欢的藏品,但是参观时间有限,感觉没看够不过瘾。疫情期间的“云展览”使观众摆脱了观展的时间限制,随时都可以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展览参观。
第四,文物数字展的3D技术应用记录了更多、更全面的展品信息。在实体博物馆中,为更好地保护文物的安全,避免其被损坏,基本上观众所欣赏到的文物都是放在玻璃展柜之中的,能够看到的只是文物的一个角度或某一面,无法欣赏文物的全貌;有些信息在博物馆中不容易看到,比如文物展品的内部、底部等和文物细部的装饰手法、纹饰等。通过3D技术手段对展品进行全方位展示,游客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感受文物之美,多方面了解文物知识。
2 网上博物馆发展策略
2.1 被动关门与主动开窗
疫情期间,截至3月3日,国家文物局累计推送了6批共300场线上展览,使公众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全国最优秀的展览。敦煌研究院开通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浙江省博物馆在浙博数字展览网站上展示了27场主题展览,苏州博物馆开通了涵盖MOOC教育和展览藏品的“苏博云观展”平台,中国财税博物馆集中推出了“云间财博”系列虚拟展。相较于实体博物馆来说,线上博物馆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因为疫情被困在家中也能够欣赏到自己喜欢的各种藏品,这样也极大地节约了经费与人力。
2.2 联合出击与多路作战
虚拟社交相对于实体社交来说,其突出性优点就在于彼此之间的交往不再受时空局限。以博物馆为例,过去由于地域因素的限制,不同省份的博物馆交流共享藏品的机会有限,交流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藏品运输过程中还存在损坏的可能性。线上博物馆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只要技术允许,线上博物馆可以将全国各个地区的博物馆资源整合在一起,而且这些资源的呈现还有永久性的特点。因此,在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线上博物馆时,博物馆不能再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联合出击,积极与其他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互通有无,分享先进的云展览技术,使游客能够多角度、多视野地欣赏馆内藏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多元共赢,满足疫情期间居家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说,抖音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馆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点击量达数千万;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中国文博”联合全国上百家文博机构官方账号,开展“文物系荆楚祝福颂祖国”接力活动,精选文物、发挥创意、传递祝福,推出百余幅文物海报;人民日报客户端联合全国数十家博物馆及数字科技馆,上线“奇妙漫游云逛展”专题;腾讯联合湖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四大博物馆共同发起“文物的时空漫游”系列节目,邀请当红明星为公众讲述20件文物的趣味故事,受到观众热捧。“云展览”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对于个体博物馆来说,仅仅让民众观看馆内藏品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馆内藏品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所有的博物馆都只是简单地将馆内藏品运用3D技术进行展示,那么观众很容易就会失去兴趣,而且在虚拟环境中观众也难以真正感受到藏品的美。但是,如果博物馆能够同其他平台进行合作,让观众参与到相关的主题活动中,积极推陈出新,那么必将在后疫情时代更好地发挥线上博物馆的价值作用。
2.3 客流遇冷与研学趋热
疫情发生之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原有的工作模式被打破,他们不再直接服务于来到博物馆游览的观众,无法帮助观众了解各种文物的历史,各种文物交流与研究活动也中止了,工作人员不得不居家办公。但是居家办公并不意味着工作人员可以不再关注任何与博物馆发展相关的事情。居家办公期间,工作人員也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如在疫情发生之前,博物馆工作人员每天需要服务大量的游客,无法潜心学习,提升自我能力,但是在疫情发生之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静下心来研究和整理博物馆发展文献,了解历史上重大灾害或者危机发生时,博物馆是如何应对的,如地震发生之后,博物馆是如何在废墟中重建的,这些历史经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线上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提供指导经验。同时,博物馆内计算机信息技术工作人员可以与为博物馆研发“云展览”平台的机构或者工作人员合作,适时给出自己的意见,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展览平台构建。此外,在“云展览”过程中,部分线下解说员还可以担任线上解说员,在民众线上欣赏文物时为他们答疑解惑。居家办公期间,博物馆工作人员沉下心来多角度学习新知识,可以在未来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4 提升网络水平,构建专业“云展览”平台
当前,在疫情的影响之下,虽然各个地区的博物馆都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网上博物馆,通过“云展览”的方式展出馆藏文物,但实际上,“云展览”发起时间毕竟比较短,许多博物馆在该领域都缺乏经验,基本上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而且部分博物馆的网络水平并不是十分理想,在短时间内匆忙应用网络展出博物馆各类藏品,由于网络技术水平不够稳定,存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所以说,在疫情期间要想发挥网上博物馆的优势作用,博物馆还需积极拥抱网络技术,尽早构建专业“云展览”平台,不断对现有“云展览”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优化,丰富展出形式。
3 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发展出路
疫情终究会被人类所战胜,而在疫情结束之后,并不意味着网上博物馆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后疫情时代还应当继续发挥网上博物馆的优势作用,促使其更好地与实体博物馆融合,进而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因此,在后疫情时代要发挥网上博物馆的优势作用,推动博物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还应当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技术转变:从借力数字手段到夯实技术内容
疫情防控期间,在政府的号召之下,我国各个地区的博物馆都参与到了线上博物馆建设工作之中,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博物馆以及南京博物院等网红博物馆人气可以说是更上一层楼。但是,在“云展览”发展过程中,技术方面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如许多博物馆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云展览”的方式显得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以3D技术展出为主,展出内容不够充实,馆藏文物都是观众在博物馆中已经欣赏过的,观众与“云展览”平台的互动性不强,用户的黏性低,许多观众在草草欣赏了几件自己感兴趣的藏品之后,就不愿意再花费时间继续浏览,而且展览的创造性和趣味性不足,内容更新不及时。在网上博物馆发展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重视技术手段的同时,从根源上认识藏品研究及藏品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将这种认识转化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做法,从技术和内容两个方面夯实数字化的基础,同时要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认识到二者绝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要学会借助技术为传统的博物馆内容产品插上科技的翅膀,展现博物馆的魅力与价值。
3.2 科研转变:从惯于行业深耕到擅长科普转化
只有博物馆自身的影响力提升了,“云展览”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在提升馆内研究力量的同时,借助外部学术机构与学者的力量也是博物馆提升研究力量的重要手段。疫情期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博物馆接触广泛人群、传播藏品价值文化的便捷手段,在应用这些App时,博物馆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博物馆蕴含的思想文化价值融入App中,并被观众所接受。
阴霾终究会散去,疫情也有结束的一天,对于博物馆来说,不论是在疫情期间,还是疫情结束后,都应当找准自我定位,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服务、注重品质,重视观众的体验,这样才能促使博物馆得到长足发展,实现社会担当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玉宝.互联网时代,宰客已是“此路不通”[N].海南日报,2018-01-08(A04).
[2]中国文物报.“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N].中国文物报,2017-12-05(003).
[3]李娟.从“互联网+”项目申报谈博物馆与“互联网+”[N].中国文物报,2016-06-21(003).
[4]文风.互联网携手中华文明 前景广阔机遇无限[N].中国文物报,2017-1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