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的梦想

2020-12-07陈智慧

海风 2020年3期
关键词:爷爷奶奶爷爷医生

陈智慧

2020年农历三月初九,是父亲八十岁生日,在新冠肺炎背景下,我们亲友不便聚集,以简单的仪式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前,我们采取记录的方式,回望自己的成长,感念父母的陪伴,往事并不如烟。

父亲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有爱并为子女谋划长远的人。父亲给了我们生命,他和母亲依靠辛勤劳动,厉行节约,聚焦教育投资,更克服了经济条件恶劣,重男轻女观念的偏见,借力亲朋好友和社会的支持养育我们成人。他们以“跳龙门”和“光宗耀祖”激发我们的梦想,他们描绘“铁饭碗”、“皇粮”的“幸福”未来,他们让孩子们在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现在我们自力更生,成为能自食其力的人,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精神鼓舞和帮助支持。

父亲是个有梦想的人。他理想的家是孩子们自立自强,知书达礼,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家园开阔,庭院深深,柴方水便,菜畦碧绿,池塘鱼肥,猪牛羊瞟壮,生机盎然;家里干净整齐,家具美观大方有品质,物品分门别类,有序放置。父亲朝着这样的目标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梦想成真。

从1974年,我上小学开始,二十年时间,我最小的妹妹大专毕业,这一段时间,他们主要送子女读书。我们四姊妹,三姐妹都考了学,参加了工作,有了“皇粮”,弟弟做经营,生活都无需父母操心,父母儿女成才、成家立业的梦想,算是初步得到实现。

2004年,父亲重修了老屋,老屋变新房后,父亲更焕发了的建设热情。父亲先是和邻里亲戚换田换土,为新屋营造出宽阔的场域;然后整修池塘,砌好新房的台阶、街檐;做好室内装修,置办新家具,安装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我每次回家,总有父亲新的建设项目告一段落,父母的不断建设,使得农村的这个家又派生出城市的家一样方便的感觉。

父亲又精心打理菜园田畦,种植多种农作物;硬化鱼塘,养殖鱼苗;加上现在的农村,植被、生态环境十分好,父亲真的过上了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父亲是慈爱的,他几乎从不打骂我们,即便是我们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他也理解那是孩子淘气。记得有一次,我放牛不小心,牛把人家菜园里的菜吃了,父亲被迫赔礼道歉并重新栽植被牛吃了的菜。当父亲生气回家,问母亲我在哪,母亲说我

在床上睡着了;父亲咕哝了两句,却并没有兴师问罪,装睡的我才真正安心地睡着了。

还记得那个时候的傍晚,父母劳动回家,我们放学后,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这时,父亲定会对我们说:“你们没有学习任务、不做作业的,就来帮忙烧火做饭。”这时,我们都很踊跃自觉地做作业,父亲于是乐得代劳生火做饭。那个时候,我们姊妹几个学习都不错,现在想来,那正是父母陪伴,姊妹相互学习进步的黄金时间。这个时间也一直是我们记忆里非常温暖的一个桥段。

父亲有喝小酒的習惯,每到晚餐倒出酒,他都会把酒先给我们每个人尝一口后,自己再喝;我们要是想喝两口,几口,他也是乐意的。父亲一生喝酒,但从不贪杯,也不贪吃,他有极强的自我约束力。

父亲尊重我们的想法。我们上学、工作、成家,想做什么,父母从未强力干涉,即便有不同的意见,也只是平等交流,听任我们决定自己的命运。

父亲主动为我们分忧,待我们走向社会,成家立业,我们生儿育女的时候,父母又为我们带大子女,这个时间从1995年开始,持续到2015年小侄女上学。期间,只要子女有需要,都是牺牲他们的方便,应我们的急,而父母从来没有怨言。

父亲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在那样贫穷困苦的年代背景之下,要养大四个小孩,艰辛难以估量。为了一家的生计,他们除了每天出集体工之外,还节衣缩食、养猪养鸡、种自留地、种植经济作物、承包责任田、向亲朋好友借贷等等。我记得自己1986年上高中的40元学费是卖谷子筹集的,而小妹妹20世纪90年代上高中,学费也还是母亲向外婆家借的,可见,即便为了我们上学,他们也穷尽了自己的心力。

父亲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他除了能男女声生二重唱,还会吹口琴、拉二胡;六十多岁到娄底帮我带小孩的时候,还学会了跳交谊舞、打腰鼓、打威风鼓,2004年爷爷去世,他因要照顾奶奶回农村后,他又带领农村的中老年人成立了舞蹈队和老年协会,早两年,他自觉退休,让新一代的农村文艺工作者成长起来。父亲的书法也写得不错。最记得父亲当生产队会计时,记得工工整整帐,现在我翻遍自己所有的笔记本,哪一本与父亲的账本相比,都感觉望尘莫及。

父亲孝顺长辈,倾心赡养爷爷奶奶。祖父母的三病两痛、打米打康、挑水做饭、锄园种菜、砍柴运煤,日常需要体力的活,父母都是当仁不让,可能母亲做得还更多,因为有一段时间,父亲外出替我们带小孩。父亲也会时常说起,每当农忙或者有大的劳务活动时,两位大姑父、堂伯伯(陈门光,爷爷哥哥的孩子,因其父亲死得早,母亲改嫁,爷爷奶奶曾经帮忙带大过侄子)也是乐意过来帮忙的,我也清楚地记得堂伯父和爷爷那种不似父子胜似父子的亲情感觉。

父母从来没有亏待过爷爷奶奶,有好吃的,哪怕是几个鸡蛋,也一定会送给爷爷奶奶,或者把他们叫过来一起吃(有一段时间,爷爷奶奶住在伯父砌的新房里,与我家有三分钟的路程)。

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爷爷奶奶高寿(爷爷活到九十七岁、奶奶活到九十八岁),我们都没有觉得父母亲也在老去。我们每次回家,都会刻意给爷爷奶奶买礼品;而回家一放下行李,就到爷爷奶奶那里去报到,父母为此从来没有半点微词,哪怕轻微点醒一下他们自己也在老去。

爷爷奶奶生病的时候,对父母的考验更大。印象深的有二次。一次,爷爷生病,父亲兄弟们把爷爷送到医院后,医生说是食道癌,医生嘱咐家人准备后事。爷爷说这样死了是不甘心的,嘱咐父亲去凡阁堂找罗庚初医生开中药单子,说要是吃了中药还不好的话,死也无怨了。父亲不知道怎么去凡阁堂,但是堂伯父(陈门光)知道去,于是,他们两兄弟就去开了方子回来。医生说,原来的药单也没有开错,就是分量少了,罗医生在这个基础上,加了犀角,嘱咐先吃三副再说,犀角要用烧酒磨,当时犀角是五元钱一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算是挺昂贵的。这个药我记得是我去买的,好像还是药店的最后二颗药中的一颗,祖父这次死里逃生后,到2003年7月去世,多活了近二十年。

还有一次奶奶重病,当时著名的乡医胡仁茂先生说奶奶治不好了,但父亲还是不死心,就又找到另外一个村里的王石进医生。王医生说不包好,但尽能,就怕父亲出钱不起。父亲说,自己有三兄弟,还是要救母亲。王医生于是开了安宫牛黄丸,当时是十八元一粒,现在价格大概是三百八十元/粒,王医生叮嘱父亲,如果奶奶吃了药后,眼珠能转动,就能治好,果不其然,药有了效果。那段时间,是父亲寻医找药,而母亲服侍神志不清的奶奶,端尿端尿,毫无怨言,父亲每次说起这事,都掩饰不住对母亲付出的谢意。父亲也深刻感念奶奶对贫穷富贵的一视同仁。

父亲也是一个感恩的人。他不忘兄弟姐妹的情谊。某次,他因为吹口琴,感染了别人的肺结核,是伯父给他买回了一大瓶药,让他逃过一劫。后来,又是伯父将自己的旧宅转让给了父亲,看父亲手头没钱,就让父亲替他尽供养爷爷奶奶的责任3年。父亲说这就是血浓于水,就是骨肉亲情。而在每年的农忙季节,我们家里因为人多田多,也总是姑妈们派人来支援,尤其是大姑妈,让两位表哥来帮忙,这个忙帮了很多年,直到他们结婚成家,出去开店。而叔叔也在我生鼻炎的时候,带我到双峰治病,一住就是个把星期。

父亲也非常清晰地记得他那个十八岁就因生产而去世的大姐,那个大姐能文能武,人很秀气。

父亲也感念母亲娘家人的好,只要我们有所求,他们都尽力而为,给予我们雪中送炭的帮助。

父亲遵纪守法,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小心做人,有是非观念,成人之美,也是个合格的好公民。

在父亲八十岁生日之际,回想父亲的一生,我们觉得父亲是成功的,他的各个角色担当,都尽了自己的心力;我们尤其感恩的是父母对我们的养育和期待,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构成我们厚重的亲情缘分,我们会传承老一辈人的优良品德,教育晚辈并更好地服务社会。

待明年三月初九,我们在备薄酒,邀请亲友们前来叙旧,分享父亲的生日庆典。

(作者供职于海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爷爷奶奶爷爷医生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冬爷爷
站着吃
看望爷爷奶奶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爷爷说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
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