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2020-12-07姜有荣
姜有荣
坊间有一个段子:“医生的三句话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波澜起伏:一、你这病很严重;二、但是还能治;三、不过需要很多钱。”医生的这三句话妙就妙在“翻转”,从“无望”翻转到“有望”,再从“有望”翻转到“愿损”,可谓步步惊心。同样,借助翻转也可以做到尺水兴澜,让记叙文更有张力。下面以《礼物》一文为例,解读翻转故事的两个要旨。
一个年轻人在沙漠漫游时,发现了一泓清澈、甘甜的湖水。他把随身携带的皮革水壶装得满满的,打算带给他曾经的老师。
四天后,他一回到家就赶往学校,热情地把水壶递给老师。老师喝了一大口,随即流露出非常陶醉的表情。接着,老师让另一个学生品尝。结果,那个学生喝了后全吐了出来,皱着眉头连声说太苦。年轻人根本不信,于是,接过水壶喝了一口,果如其言。显然这是因为水在皮革水壶里放久了而变了味。
年轻人狐疑地望着他的老师,忍不住问:“老师,水明明是苦涩的,而你为什么要假装喜欢它呢?”
老师笑着说:“你们尝的是水,我尝的是礼物。水是苦涩的,但你的情意是甘甜的。”
一在意料之外,才有可读性
春晚最受观众欢迎的一类节目是小品,而小品在构思上最常用的一种技法就是翻转。翻转可以打破观众的心理预期,带给观众意想不到的惊奇,从而吊起观众的胃口。记叙文写作也可以借鉴小品创作的这种技法,以写成峰回路转的故事,激起读者的阅读冲动,从而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实现这一点的路径有二:
一是“扎根生活”。科幻作家刘慈欣说:“世界上最离奇曲折、匪夷所思的故事不是游吟诗人嘴里的,不是作家笔下的,而是世界宇宙本身发生的。”因此同学们要注意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这一素材既包括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包括在生活中耳闻目睹获得的。
二是“由实及虚”。在学习名篇力作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合情、合理、合旨的虚构。作家梁晓声说:“不能只写现实是什么样的,更要写现实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实主义不是一面镜子,只会呈现人的欲望、愤懑和自私;它是一双有信仰的眼睛,透过现实,可以看到人性温暖的地方。”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记叙文写作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借以翻转情节,使之朝着“现实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性温暖的地方”的方向发展。
《礼物》一文的情节先后翻转了两次:一个年轻人真心实意地装了一壶遥远沙漠里的清澈、甘甜的湖水带给自己敬爱的老师。出乎意料的是,送到老师手里时,这壶“甘甜”的水变成了“苦涩”的水。这是故事的第一次翻转———从“甘甜”到“苦涩”。尽管年轻人送给老师的这壶水已经从“甘甜”变成了“苦涩”,但是老师仍然把它看作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于是故事又发生了第二次翻转———从“苦涩(水)”转到“甘甜(情意)”。
二在情理之中,才有可信性
翻转故事易,让人信服难。怎样才能做到让人信服呢?唯“入情入理”也。沈从文说:“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所以翻转故事时不能搞“无厘头”“脑筋急转弯”,而要遵循生活的基本逻辑,昭示生活中的那个“必然”,从而收到“乍一读,出乎意料;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效果。
实现这一点的路径有二:
一是积累直接经验。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生活是一本大书,要读懂它,就要跳动一颗作文心,睁开一双作文眼,用心去感知、感受、感悟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正如电视剧《少帅》中有一句台词:“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二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别人的经验有什么作用呢?一方面,它可以增强我们的理解力。“一定要读书,不读书而观察生活等于零,因为你没有文化,没有消化生活的胃。”(黄永玉)学习别人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咀嚼生活,品味人生。另一方面,它可以提升我们的表现力。读懂了人情,参透了事理,就可以更入骨地写人,更明理地记事。
在《礼物》一文中,第一次翻转遵循的是“物理”,这壶水在沙漠里时是甘甜的,但因為在皮革水壶里放久了,“变味”是必然的结果,变得“苦涩”是符合生活常理的。第二次翻转遵循的是“情理”,学生在沙漠漫游时看到一泓清澈、甘甜的湖水,随即想到自己的老师,他在带给老师的这壶水中注入了感念师恩之情。所以当他把这壶水带给老师时,老师不仅是用嘴在喝,而且是用心在喝。老师喝的也不仅是一壶水,而是学生的一片心意。其实,学生毕业之后还能对老师有这份念想儿,远比这壶水更能让老师动心、动情、动容。因此老师虽然喝的是“苦涩”的水,但流露出的是“非常陶醉的表情”。
翻转,可以使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让读者的心跟着人物的心一起跳动。我们坚信,只要翻转符合人之常情、生活常理,就一定能使记叙文更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