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沉默的螺旋”视角看李文亮事件

2020-12-07周子榆

时代人物 2020年25期
关键词:理论

周子榆

摘要:在新冠肺炎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事迹,其中当属李文亮的事迹最为令人痛心。李文亮“造谣者”的罪名确立是环境压力和大众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李文亮也因其主张的坚定性而使舆情发生积极变化,完成了从“造谣者”到“吹哨人”的身份的巨大转变。

关键词:李文亮事件;“沉默的螺旋”理论;环境压力;大众传播影响力;中坚分子的作用

庚子年新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阖家团圆的幸福,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在此次肺炎中,当属李文亮事件最为感人肺腑也最令人痛心。李文亮经历了从“造谣者”到疫情“吹哨人”的身份的巨大转变。而群众对李文亮医生的态度也从最初不明真相时的指责谩骂、到真相水落石出时的歌颂赞扬、再到李医生离世时的追悼恸哭,人性的复杂从中可见一斑。

德国社会学家诺伊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核心观点是人们面对环境或大众传媒的压力可能会被迫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李文亮事件中的武汉部分官员前期宣称的“可防可控,有限人传人”使大多数武汉的医生和护士屈于舆论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默认了“可防可控”这一错误的观点,致使武汉错过了疫情初期防治的黄金时期,导致疫情大规模的爆发。而李文亮医生作为少数的中坚分子,自始至终都坚守自己正确的观点。他最初默默地承受巨大的压力,即使被警方训诫仍然坚持大声疾呼,把真相告诉身边每一个迷茫无助的武汉人。终于,李文亮英雄的形象得以正名,“沉默的螺旋”现象也彻底逆转。因此,我们有必要综合运用“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对李文亮事件的始末进行分析。

一、环境压力迫使少数人放弃表达

人是群居动物,同意大多数人的意见会比坚守自己的观点更加轻松。人为了避免被抛弃、陷入困境,会在集体中找安全感。通过李文亮事件,不难发现少数人因为和大多数人意见不同而放弃表达,导致大多数人的意见占据上风,从而导致更多的人随之放弃自己的观点,在此循环中,形成“沉默的螺旋”。

诺伊曼提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类为避免陷入孤独状态,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前,总是倾向于向周围的環境寻求指导意见。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派”或“优势”时,就会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相反,他们就会屈从于环境的压力,选择沉默或附和。诺伊曼也认为,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沉默,导致另一方增势,使“优势”的意见更加强大,这种强大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的人转向“沉默”,循环往复,形成螺旋。在此基础上,诺伊曼给舆论下了定义:所谓舆论,即“那些能在公开场合发表出来、且不会受到孤立的、对有争议的问题的意见”,以及“为使自己不陷于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1]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初期,武汉部分官员宣称此次是“不明原因肺炎”,人传人有限,不会大规模流行或传播。与此同时,李文亮医生在微信群转发发布了“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在我们医院后湖院区急诊科隔离”等信息,随后,又在该群发布“最新消息是,冠状病毒感染确定了,正在进行病毒分型”的信息。随后,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分局中南路派出所与李文亮取得联系,李文亮到现场后,谈话人员做了训诫与警告,要他停止发布不实信息。以李文亮为首的七名“造谣者”的罪名确立后,激起了广泛的谩骂与谴责。大多数网民们指责他们危害公共秩序,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投机分子。部分在一线救治的武汉医护人员从亲身经验中得知此次疫情的传染力非常强,绝不亚于非典病毒。但是当他们听说李文亮被训诫、发现自己的意见处于“劣势”时,迫于群体的压力选择放弃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向于不发声、不做出头鸟,而是等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天。部分医护人员的沉默,使“可防可控,有限人传人”的拥护者增多,导致更多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转向沉默,如此循环,生成螺旋。

迫于舆情的巨大压力,少数知道真相的医护人员转向沉默,“可防可控”的呼声增强,其他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也转向沉默,李文亮等医生的呼喊也渐渐湮没,在此恶性循环下,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因此,“封城”举措被延迟,衍生出了500万人逃离武汉的骇人听闻的事实;疫情治疗的黄金期被错过,武汉疫情彻底爆发,迅速蔓延至全国,并呈现出无法挽回的态势。

二、大众传播控制舆论走向

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因其传播受众的广泛性、传播速度的高效性而具有非同凡响的影响力。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迅速提升知名度、弘扬正能量。另一方面,在事实真相还未完全调查清楚之前,大众传播就率先发布所谓的“真相”,利用其巨大的影响力引导舆论走向,从而使真正的事实被掩盖。李文亮事件的重要原因是某些大众传媒在真相水落石出前妄下定论,控制舆论导向,从而使错误的声音盖过了正确的呼声。

诺伊曼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在现代社会,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情况的主要来源是:所处群体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巨大。大众传播控制舆情,使意见处于“弱势”的群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武汉部分官员在前期并不知道此次疫情传染力极强,出于安定民心的目的,下令对尚未考证的言论的发布者实行训诫。因此李文亮等8人被训诫、警示。武汉政府的意见提交到了中央,央视通过新闻将李文亮等8人是“造谣者”、“可防可控,有限人传人”等错误信息播放出来。因为央视的巨大影响力,舆情一边倒,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他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不敢发声,唯恐落得如此下场。

大众传播受人操控,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是,大众传播在发布信息前必须要考察事实的真相,不要让流言跑在真相之前,这是每个媒体人应当遵守的职业底线,也是李文亮事件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

三、中坚分子能推动舆情变化

虽然群体压力和大众传播都对于意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沉默的螺旋”理论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舆论形成过程的变化性和少数“中坚分子”的作用。中坚分子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表明态度的强烈性都可能推动舆情的积极变化,改变群体的合意,推动新的合意的形成。李文亮坚持自己的意见,使舆论从质疑转为支持,推翻了“有限人传人”的观点,使新冠病毒传染性强的真相水落石出。

在李文亮的训诫书上,李文亮面对派出所的“违法行为”的指控,虽然写下了“能”、“明白”等令人痛心的字眼,但是自始至终,他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态度坚决而强烈。随着武汉疫情的蔓延,人们渐渐发现,李文亮或许是对的,他不是“造谣者”,而是疫情的“吹哨人”,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如果人们当初听取了李文亮的意见,或许武汉的疫情就能在初期被遏制,就不会有后来大规模的爆发。李文亮医生是最早接触到新冠肺炎感染者的一批人,防护措施并不充分,因此也感染了新冠肺炎。翻开他的微博,网友们发现李医生和普通人一样,转发抽奖微博、期待《庆余年2》......纵然李医生率先吹响警示的号角,但是在生活中,他仍然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丈夫或父亲。正是因为李文亮伟大的事迹与接地气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网友们更加不舍这样一位好医生就此逝世。在救治李文亮的当晚,无数网友发布留言:“不睡了,等一个奇迹。”但是,李文亮医生仍救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在李文亮事件中,李文亮自始至终都坚守自己正确的观点,不妥协、不畏惧,最终推动了舆情的积极变化,使得人们意识到新冠病毒具有很高的人传人的风险,并开始注意个人防护。李医生用坚定的信仰和生命的代价让“大多数”幡然醒悟、追悔莫及。

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我们得知环境压力和大众传播会迫使少数人放弃意见,控制舆论导向,李文亮前期背负无数骂名便是最好的佐证。但是,这个理论存在纰漏,认为舆论是一成不变的,忽略舆情的动态变化。中坚分子因其表达的坚定性、连贯性和强烈性,也能够扭转看似不可逆的局面,推动新的意见的合成。李文亮坚持自己的观点,使人们意识到新冠病毒的传染性之强。在李文亮逝世后,他被追封为烈士,追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抗疫个人等荣誉。李文亮个人虽然最终得以沉冤昭雪,但是还有千千万万的“李文亮”会因为持有少数的意见而遭到惩罚、唾弃。希望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不随波逐流,更不施加压力;希望每一位媒体人,都能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未盖棺定论,不妄下结论。如此这般,才会避免李文亮事件的重演。

参考文献

[1]张国良著.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35-546.

猜你喜欢

理论
PIRLS项目几个理论问题及实践意义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曹文轩的理论研究作品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延伸阅读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
理论与实际
Mr.子归来